在《停不下來的人》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注意自己的思想,因為思想會化為言語。注意自己的言語,因為言語會化為行動。注意自己的行動,因為行動會化為習慣。注意自己的習慣,因為習慣會化為性格。注意自己的性格,因為性格會化為命運。”
我們常常被外界灌輸了太多的觀念,而周圍的一切都會讓自己感到焦慮。
這導致大多數的人都無法讓自己停下來,自己會因此而感到很緊張,很焦慮,很慌張。
當一個人被焦慮的情緒控制了行為時,自己是很難停下來的。
以前,我總覺得,自己不停地奔跑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然而,到了一定的年紀才發現,其實人最難的就是停下來。因為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控制著自己的思維和行為。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當你在一件事情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卻發現這條路從來都不適合自己。
我記得上學那會,有接觸過心理學這門學科,但是當時,我從不知道“共情能力”這個概念,更不知道自己是個共情能力很強的人。
后來,在臨床實習的時候,接觸了形形色色的患者。剛開始,我還很有耐心地解答他們的各種問題。
然而,不到兩個月,我就已經陷入了一種近乎冷漠和麻木的狀態。
按照現在的心理學解釋,當時的我已經處于極度共情疲勞的狀態了。但是,當時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人提出的相似問題,而我顯然已經失去了耐心去重復回答這些問題,也越來越覺得自己像個機器人一樣重復著流水線的工作。
真不敢想象,如果自己以后做了醫生,每天都是如此,一熬就是幾十年,我究竟會變成什么模樣。
然而,也不知是怎的,命運和我開了一個玩笑,我并沒有走上行醫之路。而是遵從了內心的感知,開始從事醫療行業的文字工作。
就這樣,一晃十幾年過去了。
后來,我從性格測試中才了解到,我是一個高敏感人。另外,我還擁有相當強的共情能力。
當初,我還覺得我沒能走上行醫之路而感到遺憾。現在看來,我的性格本身就不適合從醫。
因為在醫院那種環境下,共情能力太容易被消耗了。
隱居的這幾年我才重新認識了自己,這也是一段找回自我的旅程。
人之所以停不下來,或者一旦停下來就會產生焦慮,這無非是被外界的觀念和節奏限制住了。
以前,跟隨外界的節奏,自己根本停不下來,從未理解過自己,更未思考過人生的意義。
但是,一個人只有清楚地認識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的遠方在哪。
而不是像一只掛著胡蘿卜的驢,每天拉磨。既不能停下來,也不知道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實際上并不是只有工作才有意義,暫停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說停就停,更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只要自己感到疲憊了,就該停下來,安頓自己的狀態,看清自己的方向。
哪怕什么事也不做,只是簡單地讓自己放空和發呆,也是有意義的。因為在浪費的時間里,讓自己恢復能量,也獲得了樂趣,這就不叫浪費時間。
而且,人生也不是只有一個結果,更重要的在于過程。
就像做一件事情一樣,人一旦把專注投入到過程而非結果中,自己就會慢慢地松弛下來。盡情體驗人生的過程,盡興之后再坦然地出局。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劃人。專注自我成長,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