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篇文章提到「斯德哥爾摩癥候群」,并簡單地向大家介紹過何以受害者會愛上對自己施暴的人。這一次,想介紹相關聯的主題是「創傷的重演」,專業術語又稱之為「強迫性重復」。
強迫性重復,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無法控制地重復同樣的舉動,即便自己不想這樣重演一遍,但依舊重蹈覆轍。從游戲治療中,可以清楚地發現受創的孩子會反復玩同樣的玩具、玩出同樣的游戲情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知道那是創傷相關記憶片段的重演。
相信不少人也曾做過重復、同樣內容的夢境。不妨在白天時靜下心來思考,同樣的夢境內容有什么涵義?因為夢境本身就是當下個人心理狀態的呈現,做同樣的夢,肯定有特殊的涵義,很可能代表某件事情甚至是創傷的回憶「還沒過去」。
在臨床經驗中,有創傷事件的受害者直到事發多年之后,還是反復經歷與創傷事件本身有關的傷害情節,
包含:受害或施加傷害
例如:過去遭受家庭暴力對待的,在長大后仍遭受關系霸凌,或自己化為施暴者;過去遭受的性侵害事件是長大后仍反復在性關系中重演性暴力的橋段,有可能再度被性騷擾/性侵,或者自己也會主動尋求刺激、具傷害性的性行為。
如果創傷事件本身就已經那么痛苦了,為什么還要自討苦吃呢?為什么往后的人生沒辦法擺脫掉這樣的陰影呢?綜合學術研究與臨床經驗的判斷,我的理解是:人會下意識地去反覆經歷與創傷事件相關的情節(不論是加害或受害情節),是因為過去創傷經驗已經形成心結,就好像人生中尚未解決的課題會不斷重演,直到你學會解決,重拾主動權為止。
為了找回自己對人生的掌控感與決定權,所以下意識地透過再一次經歷類似的事件,才可能克服對創傷事件有關線索的恐懼。
但很令人膀胱的是,往往在體驗類似事件的過程中,受害者會發現自己仍舊無法跨越當下的障礙與對過去傷痛的恐懼,甚至會從再度體驗的過程中承擔過大壓力,因此導致個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再度受創,甚而崩潰。
舉例:對很多人來說,情人節是個歡慶的、美好的節日,但可能對曾經在這個日子受害或感到孤單的你來說,這個日子必然不是開心或美好的。如果你也曾經在特定日子(紀念日、節日、周年紀念日等)或每天的特定某個時刻感受到自己情緒低落,感受到自己腦中會出現侵入性、關也關不掉的畫面,就需要檢視一下,自己是否在人際關系或感情關系中會反復出現的且具有傷害性的一些行為表現?如果你有以上的狀況,那非常需要諮商師的協助。
因為唯有先了解自己,才可能打破創傷重演的惡性循環,把過去的傷痛對現在的影響降到最低,實現活在當下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