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戶口本”成為歷史,戶口本也將成為歷史。
“結婚登記不再需要戶口簿?”最近這一話題幾次登上熱搜。
圖源|IC PHOTO
長期以來,一本小小的戶口簿,薄薄幾頁紙,維系著血緣和親情。未來,或許戶口將變得越來越不值錢,而人口卻變得越來越金貴。幾十年來,戶口本的逐漸式微,背后的信息很多。
當“偷戶口本結婚”成為歷史
8月13日,民政部新起草的《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顯示,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都不再需要出具戶口簿,登記地域也不再受“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限制。登記程序的簡化,引發(fā)了公眾的熱烈討論。
通常來說,沒有重新落戶的年輕人,戶口本一般都在父母手中保管。
在婚姻這件事上,戶口本的象征意義再清楚不過:茲事體大,須父母點頭,并保留最后權利。這個保留權利行使,在于所保管的戶口本。
取消戶口本的要求,相當于在流程上,能不通過父母,就自己決定終身大事,實現(xiàn)“婚姻自由”。
從技純術視角看上,無疑是為“婚姻自由”提供登記的便利和便捷。
有人直言,簡化流程的出發(fā)點與其說是開放婚姻自由,倒不如說是為了挽救結婚率。
圖源|新華社
網(wǎng)民認為,新草案解決的是流程、是父母的問題,但與性別失衡、結婚意愿低、根本沒時間戀愛等問題相比,父母不同意早已不是主要矛盾:阻攔大家登記結婚的,難道是戶口本嗎?
變化的戶口本
今天不年輕人可能無法想象,當年結婚還要單位開證明,目的是讓單位給個人的婚姻狀況背書。
后來,大家意識到這種證明與法律對婚姻自由的保護相沖突,于是取消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同樣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戶口薄在結婚登記中的作用,也日漸消解了。
以前結婚要打申請領證需單位證明和領導簽字
長期以來,在國人的生活中,戶口簿一直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記錄著個人的身份信息、家庭關系以及社會變遷。從孩子出生上戶口,到上學、工作、結婚、買房等諸多重要事務,都離不開戶口簿的身影。上面的每一頁、每一個字都承載著個人與家庭的故事,是家族血脈延續(xù)的見證。
戶口本它不僅是一種證明文件,更是人們在社會中立足的重要依據(jù),給予人們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但同時戶口本也成為一種羈絆。
戶口簿一直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事實上,一些地方已經(jīng)邁出了變革的步伐。早在 2019 年,廣東省公安廳就推出了居民戶口簿電子證照,可用于核實持證人、戶籍信息和戶成員關系。
從2021年開始,一些地方已嘗試推行婚姻登記“跨省通辦”。2022 年,重慶公安也推出了“電子戶口簿”,同時還提供身份證、行駛證、居住證等多種個人電子憑證。這些舉措無疑是對傳統(tǒng)戶口簿的一種革新,也預示著未來紙質戶口簿等辦公方式可能將被逐漸取代。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特別是信息化大數(shù)據(jù)的廣泛運用,戶口簿的地位似乎正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甚至有專家稱其或將成為古董,退出歷史舞臺。
“偷戶口本”成為歷史,戶口本也將成為歷史。
戶籍制度的“羈絆”
人生重大事項與戶口本緊密相連。
其實,比起“偷戶口本”歷史,戶口本的歷史和變遷更有意思,戶口本背后是影響深遠的戶籍制度。
在我國,戶籍制度不僅承載著人口管理的功能 ,更深深嵌入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方方面面,成為獨一無二的社會現(xiàn)象。
戶口本的歷史和變遷更有意思
戶籍制度,最初指中國封建社會對全國人口進 行管理,并據(jù)以征調賦稅、勞役和征集兵員以及區(qū)分人戶職業(yè)和等級的重要制度。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調查并制定和執(zhí)行一套嚴密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 , 中國戶籍制度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商代。
1958年1月9日,新中國第一部戶籍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公布施行。該條例以法律的形式進一步規(guī)范了全國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是全國城鄉(xiāng)統(tǒng)一戶籍制度正式形成的重要標志,也是當代中國戶籍制度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戶口,承載著生老病死、上學就業(yè)、娶媳嫁女、分田建房、社保福利等,可謂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喜怒哀樂。傳統(tǒng)戶籍制度是與土地直接聯(lián)系的,是以家庭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現(xiàn)代戶籍制度是國家依法收集、確認、登記公民出生、死亡、親屬關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是以保障公民在就業(yè)、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權益為目的,以個人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1950年8月12日,公安系統(tǒng)在內(nèi)部頒布了《特種人口管理暫行辦法》,正式開始了對重點人口的管理工作,這是新中國戶籍制度開始的起點。
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公布《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規(guī)定了對人口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社會變動”(社會身份)等事項的管制辦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戶口管理條例,基本統(tǒng)一了全國城市的戶口登記制度。
1956年、1957年不到兩年的時間,國家連續(xù)頒發(fā)4個限制和控制農(nóng)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2014年7月30日,備受關注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公布。意見明確,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nóng)業(yè)戶口與非農(nóng)業(yè)戶口性質區(qū)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統(tǒng)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這標志著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nóng)業(yè)”和“非農(nóng)業(yè)”二元戶籍管理模式退出歷史舞臺。
取消農(nóng)業(yè)戶口與非農(nóng)業(yè)戶口性質區(qū)分
然而,戶口簿的式微和消失并不意味著戶籍制度的終結。
最近,國務院印發(fā)了一份重磅文件——《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五年行動計劃》,文件明確,5年之內(nèi)要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推行以經(jīng)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翻譯過來就是,五年之內(nèi),“零門檻落戶”將席卷全國,絕大多數(shù)城市戶籍制度將名存實亡。
五年之內(nèi),“零門檻落戶”將席卷全國
有評論指出,再也不是以資源緊張為出發(fā)點,以戶籍牢籠來規(guī)制人的流動,而是終于回到以人為原點,來調度公共服務、重塑資源分配……這一天,14億中國人已經(jīng)等了太久。
誰能想到,幾十年來改革難以突破的戶籍制度“高墻”,竟然因為人口老齡化、出生人口的越來越少,一朝轟然倒塌。
以戶籍牢籠來規(guī)制人的流動,而是終于回到以人為原點
未來,戶口,將變得越來越不值錢,而人口,卻變得越來越金貴。這雖然是常識,但從常識到成為真正的便及普通人的制度進步,也是現(xiàn)實倒逼出來的進步。
人的戶籍制度“松綁”已成開始,牛的“戶籍捆綁”依舊嚴格!故鄉(xiāng)買手甄選內(nèi)蒙西門塔爾牛肉,每單牛肉可掃碼溯源查牛“戶口”,正宗甄選,吃的放心。
文|深圳客編輯部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說說你對“戶籍松綁”的看法?
參與話題互動
將有機會獲得1張
舞臺劇《平潭映像》演出票
抽獎截止時間為9月2日中午12:00
中獎粉絲請?zhí)砑盂陂L微信(szkzz0755)領取
(詳見次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