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萬科2024年半年報出爐。上半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1427.8億元,二季度經營性現金流凈額較一季度明顯改善,實現42億元正向現金流,年內已無境外公開債。在堅守財務安全底線基礎上,萬科實現多賽道REITs突破,商業REIT完成上市,物流、租賃住宅REITs也已進入申報過程。
多年堅持穩健經營,為萬科提供了較為堅韌的抗風險能力,在自身努力重重挑戰和各方支持下堅守了財務安全底線。經營層面,全力銷售跑贏大市,實現超100%回款率,銷售回款近1300億元;積極推進資產盤活和大宗交易,2023年至今盤活和優化的資源累計實現銷售140億元,1-7月大宗交易簽約204億元,回款金額近百億元。與此同時,伴隨交付高峰過去,萬科經營層面的支付壓力已在下降,上半年交付總量同比下降超過30%,工程支付量也相應降低。通過經營層面的持續努力,萬科二季度經營性現金流較一季度已明顯改善,實現42億元正向現金流。
通過全力行動,萬科持續降解存量債務,年內已無境外公開債。上半年,萬科累計償債524億元,截至目前已完成73億元的境內公開債和中期票據,以及折合人民幣約104億元的境外公開債券的償付,年內境外公開債已全部償還完畢,年內境內公開債僅余1筆中票20億元。
萬科不躺平的決心和全力的行動,也獲得了主要金融機構的認可和支持。今年以來,萬科密集宣布融資動作落地,合計新增融資、再融資612億元,其中新增融資的綜合成本3.66%,加權平均債務期限5.31年,其中5月獲得招商銀行牽頭的200億元銀團貸款,是近年來房地產單筆金額較大的一筆貸款。同時萬科上半年經營性物業貸落地219億,“白名單”項目“應報盡報”。
而關于虧損原因,萬科已于7月業績預告中做過坦誠解釋,主要是開發業務結算規模和毛利率下降、大宗和股權交易虧損、部分非主業財務投資虧損以及減值計提。由于計提減值的金額增加,實際虧損金額小幅超出預告區間,一位資本市場人士指出,按監管規則,最終業績在預告區間上下20%以內浮動都屬正常范圍。
事實上,房企虧損實屬常見現象,因為結算的主要是2021年及之前獲取的項目,當時行業仍處高增長時期,頭部房企為了“保規模”、不掉隊,在激烈的土地競爭中難免拿到高價地,而2022年后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保現金流”又成為第一要務,為全力銷售回款,以價換量在所難免,兩相疊加下,虧損顯然就不意外了。萬科7月預告虧損之后,次日股價保持平穩,就可看出市場對房企虧損早有心理準備。
當前,REITs被看作是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的重要探索。國內擁有百萬億級的存量資產體量,REITs市場發展有著巨大空間。今年以來,萬科在REITs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已成為業內少數實現多業態、多層次不動產基金突破的企業,逐步建立了符合行業未來發展模式的資產證券化通路。4月,印力REIT上市,發行規模32.6億元,同時萬科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和物流倉儲REIT也已進入申報進程。此外,今年萬科還成立了旗下首個商業Pre-REIT基金,同時此前設立的建萬租賃Pre-REIT基金也實現了擴募。
不僅如此,萬科的REITs和Pre-REITs基金,已獲得眾多專業投資者的支持,體現了市場對萬科資產質量和運營能力的高度認可。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國壽投資、中信證券、建信信托、平安理財、招商理財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參與了印力REIT認購,建信、中信、泰康等還與萬科聯手成立了基金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近期,萬科公告公司骨干管理人員共計1862人自籌資金2.01億元增持公司A股股票,增持股份自愿鎖定兩年。有業內人士指出,萬科此次增持金額明顯高于行業內的同類增持計劃,如此大力度的增持,充分體現了萬科團隊的誠意。同時不僅是管理層,業務負責人和骨干也參與了增持,向外界展示了萬科骨干團隊同舟共濟的堅定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