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膽和切膽之爭,由來已久,一直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那么,究竟如何來看待這一問題呢?談論或評判任何一件事,首先要設定一個能為大家認可的標準,或者在當時為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
對膽囊結石而言,什么是理想的治療方法呢?
首先,安全顯然是基本條件,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治療才具有實際意義;
其次,是效果可靠長久,這是臨床治療的直接目標;
三是,符合人體生理,這樣的治療才具有永久的效果;
四是,無創傷或微創傷,達到人性化治療的目的。
那我們根據這四點要求,來分析切膽和保膽的前世今生:
切膽的邏輯
切膽邏輯產生的歷史根源要追溯到前Langenbuch時代。由于診斷技術的落后,膽囊結石只有到了引起并發癥的時候才能被發現,而且往往是致命的,死亡率非常高。沒有高效的抗菌藥物,也沒有處理繼發性內環境紊亂的技術和條件,切除病變的膽囊顯然是唯一可能有效挽救病人生命的手段。
德國的langenbuch醫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明了在外科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膽囊切除術。盡管在當時的條件下死亡仍時有發生,但與以往的坐以待斃相比,顯然是巨大的進步,后來由于整體醫學的不斷進步,這一手術也不斷完善,效果也不斷提高,自然而然的成了治療膽囊結石的“金標準”。此時的治療膽囊結石的邏輯很簡單:因為膽囊產生了結石,結石反過來破壞膽囊并危及生命,切除是唯一選擇。
后來,隨著科技進步,新的診療手段,特別是B型超聲儀器的出現,使得醫生在病人出現膽囊結石臨床癥狀之時或之前就能查出結石。這種檢測方法因具有準確、快速、無損傷、操作簡單和多次重復等優點,為膽囊結石病流行病學及自然演變過程的分析提供的可能。
長達15年的隨訪結果發現,膽囊結石病人中,只有20%發生癥狀,80%可以終身無癥狀。因此有人提出了無癥狀結石不需要治療的觀點,并為極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但是,對于有癥狀結石,因為沒有行之有效的非手術治療方法,仍然主張膽囊切除。
此時的邏輯是:切除膽囊不僅僅是因為膽囊內有結石,而是因為膽囊是產生結石的“土壤”。這就是著名的“溫床學說”。
切膽邏輯的錯誤
我們來理一下思路,切膽邏輯成立的前提:
(1)膽囊可有可無或短期存在沒有價值;
(2)膽囊非切不可;
(3)切除膽囊是絕對安全的;
(4)膽囊結石取出后必然復發。
1.膽囊可有可無或短期存在沒有價值?
顯然是錯誤的,人類經數萬年的進化,膽囊并沒有被“進化沒有”,自然說明其存在價值。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膽囊這一重要的消化器官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除了具有濃縮、收縮和調節緩沖膽道壓力的作用外,還是一個復雜的化學和免疫功能器官。
2.膽囊非切不可?
只要當懷疑膽囊癌變或已經癌變、膽囊失去功能、發生并發癥等情況下才成立,因此大多數膽囊結石并非非切不可。
3.切除膽囊是絕對安全的?
膽囊切除并非絕對安全。腹腔鏡膽囊切除的膽總管損傷是非常嚴重的并發癥,達1%。1992年Morgensten等報道,剖腹膽囊切除的死亡率為1.8%,全為年齡大于66歲的病人。當必須作膽總管切開時,死亡率增加3倍。腹腔鏡膽囊切除情形也相似。取石后結石復發并非必然。事實證明,采用新式保膽取石法,15年隨訪結石復發率在2-7%。
4.膽囊結石取出后必然復發?
如果,膽囊結石=膽囊+結石;那么,膽囊結石-結石=膽囊。但是盲目切膽者的邏輯是:如果,膽囊結石=膽囊+結石,那么,膽囊結石-結石=膽囊結石,換言之,膽囊一旦得了結石,即使取出了結石,結石必然復發。除非保證永遠不復發,否則,按照這個邏輯,即使膽囊結石30年不復發,只要第31年復發,即便仍然沒有癥狀,取石治療也屬失敗。
毫無疑問,這是極端錯誤的觀點,即便把人看作機器,把膽囊看成一個部件,如果出問題了,也應該修復它,盡管不能換一個,也不應該一切了之。
事實證明,膽囊切除手術后可以發生眾多問題,如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液返流、胃食管返流、結腸癌發生率增加、膽總管擴張和結石發生率增加、膽總管損傷及膽囊術后綜合癥等。
保膽的邏輯
首先,膽囊與生俱來,受之于父母,必有其用。這不僅僅是直覺和信念,膽囊功能的多樣性已為醫學科學所證實。
其次,保膽手術,特別是張寶善教授等發明得新式保膽,具有手術安全、操作簡便、療效可靠和復發率低等優點,而且還事實證明了膽囊結石復發與舊式保膽取石不徹底有關。
最后,人類已經顯示了認識與防止膽囊結石形成的無限潛能。有關結石再生,隨訪時間與結果相差懸殊,這與病人選擇、適應癥把握、治療方法以及手術后處理等因素有關。
張圣道教授指出:“即使保膽術后再生率高達50%,那么仍有一半的膽囊保留下來也是有意義的。”因此,保膽取石治療不僅在臨床實踐中可以解決實際問題,也是今后膽石病防止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云南結石病醫院肝膽外科手術團隊,已將保膽術后結石再生率降到了2%左右,更好地維護患者的健康。
真正的微創
參照本文開篇所列的膽結石治療理想標準,保膽取石基本滿足條件。腹腔鏡技術在膽囊切除的應用,屬微創無疑,但是從人體結構與生理完整性以及患者的心理綜合考慮,相對于保膽治療而言,仍不是真正的微創。
保膽取石才是真微創,它不僅具備微創手術的所有優點,與膽囊切除的區別在于保留了膽囊的功能,實現了治療疾病的同時保持了機體結構與功能的完整。
保膽治療的時機
膽囊結石成因及自然演變史告訴我們,結石的形成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連續的階段:
第一期--遺傳期,即先天性肝臟膽汁酸、膽固醇或脂類代謝異常;
第二期---化學期,出現致石性膽固醇過飽和膽汁;
第三期---物理期,出現光鏡下可見的膽固醇結晶,涉及膽囊內成核;
第四期---生長期,從小結晶成長為肉眼可見的結石;
第五期---臨床癥狀期,出現與結石相關的臨床癥狀,包括膽囊壺腹或膽囊管梗阻引起的典型膽絞痛癥狀、膽囊慢性炎癥的非特異癥狀(消化不良、腹脹和上腹部隱痛等),以及膽囊結石并發癥所引起的癥狀(發熱、黃疸、左上腹疼痛等)。
基于這一認識,可以廣義地將膽結石的預防分為四個層次:
一級預防,防止膽囊結石易患人群產生結石;
二級預防,對無癥狀的膽囊結石進行有效的處理,防止并發癥發生或結石進一步增大;
三級預防,對有癥狀的結石患者進行治療,防止或延緩膽囊失去功能或防止并發癥;
四級預防,消滅結石后,防止結石再生。
在腹腔鏡膽囊切除技術出現之前,開刀手術畢竟對人體的損傷較大,今人望而生畏,故大多主張出現癥狀才處理,結果病人大多在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癥狀或并發癥才入院接受手術,加上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中老年病人身上,手術風險自然大大增加、手術并發癥和死亡率相對較高。
以腹腔鏡技術為代表的微創外科時代的到來后,自然緩解了人們對與膽囊切除的恐懼心理,使得越來越多的病人在癥狀不重的情況下接受膽囊切除。
有利的是,從整體上看,膽囊結石病人接受手術治療的時間提前了,減少了手術難度和并發癥;不利的是,受腹腔鏡膽囊切除優點的鼓舞,出現了一批無視膽囊功能的“切膽專業戶”,結果膽囊變得越來越好切,越來越多的早期結石攜帶者失去了珍貴的膽囊,成為“無膽英雄”。
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策略是微創保膽取石。膽囊結石的癥狀和并發癥都是結石引起的,只要消滅結石,就能達到目的,無需連膽囊一起切除。而且在無癥狀期的膽囊功能比較好,保留價值大,手術難度低,病人的年齡相對較輕,手術的安全性也大。
因此,對于膽囊結石,我們主張:一旦發現,盡早處理;方法是:保留膽囊,取出結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