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德,自稱是漢景帝母親竇太后之父的后代,曾任隋朝的里長(類似今天的鄉長)。
611年,隋煬帝征召民眾遠征高句麗,建德被選為二百人長。因為竇建德協助孫安祖起義,導致家人被殺,無奈之下他投靠了起義軍領袖高士達。
之后高士達被殺,竇建德善待部下,并積極擴張領地,不屠城,百姓紛紛投靠,部眾發展到10萬人。
618年冬至,竇建德在樂壽(河北滄州)稱夏王,改元五鳳,河北諸軍皆來歸附。
619年,竇建德已經占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的地區。同年,竇建德遣使到洛陽見隋恭帝楊侗,向北和突厥取得互信。
原文賞析:
稱夏者一,
史略:竇建德起于漳南, 為羣盜。 大業十二年,其黨高士達為隋將楊義臣所滅,建德自高雞泊亡走饒陽今北直晉州屬縣,攻陷之。 尋復還平原收士達散兵,軍復振。 十三年,據樂壽, 自稱長樂王,破隋將薛世雄軍于河間城下,遂圍之。
久之,河間降,河北郡縣相率降下,建德遂定都樂壽,改國號曰夏。 滅魏刁兒于深澤, 取易、定等州,又取冀州。 唐武德二年,建德擊滅宇文化及于聊城, 尋降隋,隋主侗仍封為夏王。
陷唐邢州及滄州,又陷洺州、相州,又陷趙州,陷黎陽,取衛州及滑州。 建德還洺州,徙都之。 三年,取濟州。 既而建德濟河,擊虜孟海公于, 會唐軍圍東都急,王世充請救,遂引而西,戰于成皋,軍敗為唐所擒。
【譯文】隋末自稱夏的政權有一個,即竇建德。
竇建德從漳水之南(河北衡水)起兵,成為一群盜賊的首領。大業十二年(616年),他的同黨高士達被隋將楊義臣消滅,竇建德從高雞泊逃走,逃到饒陽(今衡水饒陽),并攻陷了這個地方。
不久竇建德又回到平原(山東德州),收集高士達的散兵,軍隊再次振作起來。大業十三年(617年),占據樂壽(河北滄州),自稱長樂王,在河間城下擊敗隋將薛世雄的軍隊,并包圍河間城。
經過相持,河間城投降,河北各郡縣相繼歸附了竇建德,于是竇建德定都樂壽,改國號為夏。
竇建德在深澤(河北石家莊)消滅魏刁兒,攻取易州、定州等州,又奪取了冀州。唐武德二年(619年),竇建德在聊城擊敗并消滅了宇文化及,不久迫使隋王楊侗投降,楊侗仍然封他為夏王。
竇建德接著攻陷唐朝一部分州縣,回到洺州(河北邯鄲),并遷都此地。武德三年(620年),竇建德奪取濟州。不久竇建德渡過黃河,打了敗孟海公的軍隊。
恰逢唐軍包圍東都形勢緊急,王世充請求救援,竇建德于是領兵西進,在成皋作戰,軍隊失敗被唐軍捉拿。(621年五月竇建德與李世民在虎牢決戰,大敗,墮馬被俘。)
端倪解析:
竇建德在隋末混亂時期,憑借軍事才能,成功建立自己的勢力。
竇建德說起來是很有政治智慧的,他成功吸收了隋煬帝的舊官僚,幫助自己的新生政權得以穩固,他也是當時山東門閥和山東豪杰選出的代表。
竇建德在治理地方時,非常重視農業和人民的生活。他勸課農桑,發展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他還曾在境內興修水利,以改善農田的灌溉條件。
竇建德也被認為是隋末群雄中道德最好,英雄氣最濃的人。
可惜的是他農民起義軍內部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在不斷的戰討中,這些矛盾逐漸暴露出來,導致起義軍士氣低落,戰斗力不足。
竇建德也犯了一些戰略上的錯誤。例如,在與李世民的虎牢決戰中,他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而是選擇了與李世民硬碰硬,最終導致戰敗。
李世民責備竇建德:“我征王世充,關你何事,你越界而來,冒犯我軍士的鋒銳!”竇建德說:“今日不自己來,恐怕有勞你遠取。”(好家伙,自己送上門來了。)
竇建德在用人方面也出了大問題。他誤殺了一文一武兩個人:大將王伏寶和宋正。這兩個勇敢正直的人,先后被讒言害死,這說明竇建德的團隊,歪風邪氣已占了上風,軍隊風氣不正。
竇建德的失敗,多少也有點背的成分,畢竟他遇到的可是威風凜凜“秦王破陣”的李世民,那可是有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膽略和氣魄的天策上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