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之前徒步瀏陽河已歷5個假期:去年五一、端午、今年元旦、清明、五一。今年端午節假期,我緊接著前面的行程,乘車到瀏陽市達滸鎮中心,繼續沿瀏陽河上行,經瀏陽市大圍山鎮,到達北麓園村黨群服務中心,乘車返回長沙市區。
以往每一段行程結束后,我都以散記的形式,在自媒體上發布了圖文,介紹了沿途見聞,這次也不例外。
一
中共湘鄂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楚東山大屋(又稱涂家老屋),位于瀏陽市大圍山鎮楚東村楚東山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湘鄂贛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的重要紀念地。舊址為左右并列兩組建筑所組成。東側建筑建于清光緒23年(1897),坐北朝南,土木結構,二進建筑,面闊五間,懸山頂,小青瓦。兩邊輔以橫廳、廂房等;西側建筑建于清光緒29年(1903),坐北朝南,土木結構,面闊三間,兩側輔以橫廳、過亭、廂房等,為三進院落式民居建筑。
1931年7月5日,中共湘鄂贛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在楚東山大屋召開,會期10天,到會代表200人。大會由湘鄂贛邊特委劉建中主持,中共中央派黃火青同志出席指導。
會議回顧總結了邊特委前段工作,并對有關軍事、土地、組織、黨費、宣傳等工作作出了相應決定。會議統一了湘鄂贛蘇區干部的思想認識,為蘇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會議正式成立中共湘鄂贛省委,選舉李宗白、賴汝樵、胡梓、楊幼麟、孔荷寵、劉建中、張啟龍、黃志竟等為省委委員,由李宗白任省委書記。
中共湘鄂贛省委的成立,標志著湘鄂贛省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創建,楚東山大屋作為這一歷史事件的見證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2011年,楚東山大屋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二
蘇維埃步道是一條主要連接湖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錦綬堂與中共湘鄂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楚東山大屋、水果公園的紅色清廉步道。
游步道用平整的石塊砌筑,欄桿為仿木護欄。兩邊草木茂盛,空氣清新,從錦綬堂往楚東山大屋方向走,步道兩旁種植著大片的桃樹,春日里桃花盛開,盛夏時節碩果累累。這條步道是當時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1931年蘇維埃政府入駐瀏陽時,紅軍戰士們就是在這條路上通行的。
循著歷史的印跡,重走這條革命先輩們走過“紅色步道”,可以細細了解那些蘊藏著的、讓人難以忘懷的“紅”“廉”故事。
楚東山大屋外的“詩意鄉居,夢幻楚東”宣傳展板展示了客家山歌、童謠、十大碗、客家菜系轉變、家訓、諺語等。
楚東村內靠近錦綬堂、楚東山大屋的地方修建了好幾個池塘,周圍皆花木扶疏,池塘里也都生長著不少睡蓮。
“盈盈碧井水,汩汩紅軍情”。1931年3月,湖南省蘇維埃政府率各單位正式入駐錦綬堂,隨著人口的增加,錦綬堂原有的一口水井,顯然不能滿足人們的飲用需求。紅軍戰士們只能和當地群眾一起到臨近的大溪河挑水。
為了解決用水問題,后勤部的紅軍戰士在錦綬堂屋側找到一孔泉眼,用了兩天時間挖成一個半月形的水井,并通過暗管的形式,讓井水自然流到錦綬堂,解決了政府機關和群眾的生活用水問題。
蘇維埃政府轉移后,紅軍挖的水井,被當地村民沿用至今,為感念紅軍恩情,這口井被群眾口口相傳為“紅軍井”。
幾根柱子,一個頂棚,井邊有數株芭蕉樹,碧綠寬大的葉子給夏天的紅軍井帶來了陰涼,在下雨天也遮擋了部分雨水。
雖然雨下個不停,景區內仍然盛開著各種知名和不知名的花,這在一片古舊的房屋之外增添了無限生機。
三
我走出景區,回到大溪河邊繼續往上游走。
河對岸的山頭上升騰著白霧,風吹著雨灑在樹林中草叢里,發出沙沙沙聲音,雨水在路邊的小水溝里嘩嘩嘩地流個不停。
河岸公路邊的農田里,稻秧已經長封林了,有的過幾天就要抽出稻穗。莊稼地里,缸豆(豆角)、南瓜、黃瓜、豆苗等開的開花,結的結果,在雨水里享受著生長和成熟的快樂。
經過一座跨河的橋,我走到河對岸。天色暗沉,雨霧朦朧,大溪河水在深切或淺露的河床上時而平緩時而匆促地向下游流去。
我來到瀏陽市黃金潭水電站門口,這是一個混合式電站,除發電外,兼顧灌溉功能,電站裝機兩臺,共520千瓦,壩高5.5米,壩長50米,2011年4月開工,2013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現在為遠程自動化運行托管水電站。電站所在位置為瀏陽市東門村。
過了電站往上游去,河岸邊田里的水稻已經抽穗,田野的一棵枇杷樹下,開黃色花的美人蕉給了心底有些沉悶的我一個大大的驚喜,花朵、熱烈盛開的花朵讓我想到詩意和遠方的風景。
東門村一帶多種水稻和烤煙,地里主要是玉米、辣椒、茄子等,偶爾也會看到苗木和蔬菜大棚,老遠看去,滿眼一片蔥綠,農家樓房或別墅的白墻黛瓦掩映其中,好一派優美恬靜的田園風光。
初夏的野外,綠色是主色調,因為不斷下雨,河水基本是渾濁的。雨水濺起的小水花,不僅在地面上、在草木中,還在流動的河面上,按自己的節奏彈奏自然之歌。
我偶遇了兩頭被拴在樹林中的牛,它們不能躲雨,只能淋著雨,默默地想著心事,有時也交換一下眼神,滿眼都是無賴,它們也許會想:造物主真是不公平,為什么人類就可以到有遮擋的地方去躲雨,卻讓我們在此受苦?
再往上游去,河面漸漸開闊,原來是建了一座攔河壩,壩頂密集地設置了一長排水泥墩子,與之前我看到的跳石橋有些類似,但這里就沒有那么驚險,只有一側是寬闊的水面,另一側卻是不高的壩坎,在壩的中段開了口,超過一定攔蓄高度的水,毫不流連從這里往下游流去。
沿河岸往上,草叢中的一根枯朽的樹樁上長了不少菌菇,沒有考證過是否可以食用,算一道風景卻是無疑的。
之后,我就來到了瀏陽市的北麓園村黨群服務中心,用手機拍下了宣傳欄中的《村規民約》《北麓園村紅白理事會章程》《北麓園村紅白理事會獎懲制度》及《村民代表聯系群眾組織架構圖》。因為正值端午節,服務中心沒有人上班。
瀏陽河(大溪河)從湘贛交界的地方發源后,不斷接納一些小支流,水流量日漸大起來,流過白沙古鎮,流到北麓園村,從這個服務中心門口公路外一路向下,繞過眾多的山頭,經過眾多的村鎮,向著湘江蜿蜒西去,尋找它心中的詩和遠方。
我的端午節徒步旅行瀏陽河到此結束,下午乘車返回長沙市區。下一個假期,我將乘車來到這里,徒步往上游而去,直達瀏陽河源頭。
希望朋友們繼續關注我的瀏陽河(大溪河)徒步之旅,一起在靈動秀美的自然山水中忘卻往日的煩惱,覓得人生的真趣!
期待與瀏陽河再聚首,讓探索河流的源頭和探索生命的意義并行不悖。詩和遠方還有多遠?其實,詩就在旅途中,一路抵達遠方,一路都是詩情畫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