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也就是全面抗戰(zhàn)才剛剛開始兩年左右的時間,八路軍和新四軍卻都有一名高級將領被處決。一位是冀東抗聯(lián)的高志遠,一位是新四軍的高敬亭。兩位都是堅定的革命者,可惜結局卻都不好,他們也在同一年被處決。那么,他們被處決的原因都是一樣的嗎?
高志遠是灤縣人,曾上過幾年私塾,接觸到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愛國思想初步萌生。尤其是九一八事變后,高志遠內心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軍進犯山海關,他更是變賣自家部分土地,聯(lián)絡各鄉(xiāng)紳籌款子支援“長城抗戰(zhàn)”。
在結識共產(chǎn)黨員王仲華后,深受影響,于是在老家組建馬城三區(qū)自衛(wèi)民團,利用這支隊伍,高志遠走上了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道路。
1935年,高志遠率先發(fā)動了反抗大漢奸劉佐周賣國行徑的武裝起義,史稱“馬城起義”。在起義被鎮(zhèn)壓后,他又設法刺殺了大漢奸劉佐周,成為了冀東有名的抗日英雄。
此后,日本扶植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冀東22縣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在這種情況下,王仲華以華北人民武裝自衛(wèi)會委員兼軍事部長的身份來到冀東,籌劃武裝抗日工作。
先是組建華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三軍區(qū),高志遠當選為華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三軍區(qū)總司令,后冀東抗聯(lián)組建6個總隊,每個總隊2000人左右。抗聯(lián)分為三路軍,高志遠為第一路司令員,隨后舉行了暴動。
在冀東人民武裝抗日大暴動中,高志遠作為總司令,是主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創(chuàng)建和親自領導了“抗聯(lián)第一路”軍,是整個冀東抗日暴動的主力和中堅。
1938年,八路軍總部派出第4縱隊前往冀東作戰(zhàn)。不過看似實力增強了,日軍也是調集重兵前來圍攻,無奈之下,高志遠和八路軍第4縱隊被迫向平西轉移。
后來,高志遠所部又被編入蕭克的冀熱察挺進軍統(tǒng)一管理。但是沒有多久,高志遠不僅沒有再回到冀東,自己則被抓了起來,更是被槍決了,時年32歲。
高志遠被殺,源于他跟吳佩孚的聯(lián)系。當初,高志遠派人想通過吳佩孚接濟點軍餉返回冀東抗日,沒聯(lián)系成功。結果這件事被人給舉報了,說他勾結吳佩孚,企圖投靠日本人當漢奸。
這件事,蕭克的回憶錄里也有記錄。他認為,高志遠是靠辦民團起家的有武裝的地主,在平西整訓期間,高志遠對平西八路軍的領導人心懷不滿,想脫離挺進軍,撤出平西。
其實這一點倒很客觀,他的確想回冀東,但對上級領導不滿是有爭議的。
而把他與吳佩孚聯(lián)絡,想當然的認為是要投降日本人,有些欠考慮,想當然了。
客觀說,當時挺進軍的形勢并不好,壓力也很大,如果真的出現(xiàn)叛亂,是十分危險的。但是想當然的認為高志遠叛變,值得商榷。
1939年,新四軍第四支隊的司令員高敬亭被處決。
高敬亭是河南新縣人,受當?shù)馗锩挠绊懀查_始參加了革命活動,并且在1928年參加了工農革命軍,次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高敬亭擔任過光山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因為他上過學,粗通文墨,再加上能力突出,在群眾中頗有威信,很快便成為鄂豫皖根據(jù)地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并當選鄂豫皖蘇區(qū)政府主席。
他沒有參加長征,在紅四方面軍主力走后,高敬亭留了下來,紅25軍成立后,他擔任75師政治委員,也擔任過軍政治部主任。期間,他帶領紅75師,英勇頑強,屢建戰(zhàn)功。
在紅25軍開始長征后,高敬亭依然留了下來,重組紅28軍,承擔起保衛(wèi)鄂豫皖蘇區(qū)的責任。
抗戰(zhàn)開始后,高敬亭所部成為了新四軍的第四支隊,他也擔任司令員一職。是當時新四軍四個支隊中人數(shù)多、武器較強的一個支隊
然而,也正是在第四支隊司令員任上,高敬亭被槍決。
高敬亭之所以被槍決,爭議是非常大的。
他的級別不低,是第四支隊的司令員,和陳毅等都是一樣的,職務甚至比粟裕要高出不少。就這樣稀里糊涂的被槍決,未免讓人不能接受。
客觀說,他是有些問題的。比如自恃有功,居功驕傲。在軍中大樹個人絕對權威,進行宗派活動,拒絕、監(jiān)視和排擠中央從延安和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派去的干部。因此,中央派來的鄭位三和戴季英并沒有待多久就被排擠走了。當初中央之所以派他們來,也是看在他們也是紅四方面軍出身,級別也不低,認為他們能夠合作的很好,誰曾想出了問題。
其次,高敬亭消極執(zhí)行中央關于向華中敵后挺進的戰(zhàn)略方針,這是新四軍高層對其意見非常大的原因。葉挺曾親自赴四支隊主持召開支隊干部會議,重申中央東進命令,但也勸不了他。
而導火索就是他的老部下,七團長楊克志和副團長曹玉福乘打土圍子之機侵吞金銀叛逃了。
因此,在軍首長指示下,四支隊廣大指戰(zhàn)員當即開展了反楊、曹斗爭,隨后延伸到了司令員高敬亭的身上,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甚至想要槍決他。
新四軍軍部同時向中共中央和國民黨軍事當局發(fā)出了電報。老蔣當然同意了,他巴不得削弱新四軍的力量,于是項英在未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同意的情況下,執(zhí)行了蔣介石的這一電令。然而,中央并沒有同意,認為還是希望可以教育挽救高敬亭。可是,一切都為時已晚。
另外一點就是高敬亭在紅四方面軍以及三年游擊戰(zhàn)爭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肅反運動,冤殺錯殺了不少同志。這也導致他在軍中深受影響,很多人對他意見非常大。
但話說回來,是不是一定要槍決呢?未必。其實中央考慮的更加全面一些,可當時新四軍個別領導人卻錯誤地處死了高敬亭,造成了對黨對革命事業(yè)無可挽回的損失。
一直到1975年,主席親自批示有關部門重新審查高敬亭一案,到了1977年,才給他平了反。
對比高志遠事件,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是冤殺。他們在軍中都與上級領導的關系沒有處理好,并且對上級的一些安排有異議。而且,對當下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