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國家注冊一級書畫鑒定師-湯發周先生說篆刻是我國的傳統藝術。遠的不說,僅自明代中葉至晚清這五百年時間里,就涌現了不少風格不同的流派,如以文彭為代表的吳門派,以何震為代表的微派,以程邃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為代表的浙派,以鄧石如為代表的鄧派,等等。這些派別的產生和發展,使篆刻藝術既古老又年輕,更具生命力。明代文彭首先使用凍石治印,這種棄象牙章而使用石章之舉,對刻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其功不可沒。除了對印材的改革外,清代趙之謙還對入印書體進行了補充,他將漢鏡、錢幣、權詔、漢器銘文以及難以入印的《天發神讖碑》、《祀三公山碑》、《禪國山碑》等的碑文入印,并以魏體書法或用圖像與陽文刻款。趙之謙對拿刻藝術的發展同樣是功不可沒。
吳昌碩篆刻在初期曾私淑過文、何,但以師浙派為主,并上溯秦漢,博取眾長,不拘一格。由于鄧石如、趙之謙有采取各體入印的先例,所以吳昌碩在師前人的基礎之上又有所創新,他將石鼓文、泥封、磚瓦等書體融于篆刻之中。迄今為止,石鼓文的拓本以宋代為最早。對于石鼓文,康有為曾給予高度評價,他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如金鈿委地,芝草圖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采。"在清代寫石鼓文者甚眾,但將石鼓文植于印章之中吳昌碩系第一人。
我國古代簡牘書函封發時,在竹簡或木牘外,再加一挖有槽孔之木塊(即“檢木”),一起用繩捆扎,將繩結放入槽內,然后加一丸軟泥(或圓或方),并在軟泥上加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此泥塊稱“封泥”,或稱“泥封”。將封泥的書體和風格植于篆刻之中吳昌碩系第一人。
古磚指由吉建筑如城墻、神廟、祠堂、古代磚式墓等保存下來的磚,自戰國晚期至唐均有傳世。有的磚上有陽文或陰文刻字,字體有篆、隸、楷書。吳昌碩有收藏漢晉古磚的愛好,他刻“癖斯”印即指此。吳昌碩之所以酷愛漢、晉磚,一是將磚琢成硯,二是借鑒古磚之上的文字、書體。將古磚書體入印吳昌碩系第人。
吳昌碩除了首次將石鼓文、封泥、磚瓦書體植于印章之中外,在篆刻刀法上亦有突破。錢松在刀法方面總結了前人經驗后,創造一種切中帶削的新刀法,立體感強,韻味無窮,開創了新流派。吳熙載擅用沖刀法,堅實得勢,更入化境。吳昌碩在刀法上更有創新,使用“出鋒鈍角”刻刀,將錢松切中帶削的刀法和吳熙載的沖刀法,冶煉成為一種新的刀法,此法使篆刻作品能在秀麗處顯蒼勁,流暢中見厚樸。(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