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國家注冊一級書畫鑒定師-湯發(fā)周先生說迄今所見吳昌碩最早的篆刻作品,恐怕是他二十二歲至二十七歲完成的《樸巢印存》,該印譜因未拓出邊款,故無法直觀解決師承,只能從印面風格加以分析。因《樸巢印存》的師古問題有專文敘述,故此處不贅。從已發(fā)表的材料可以看到,吳昌碩自三十歲左右已有帶邊款的印章,這就為我們了解他刻師古的特點提供了資料。
(1)師古不輟
吳昌碩自二十多歲至八十多歲,在其六十多年的時間里于篆刻方面臨古不輟,這一點不僅可從印面風格給以印證,而且在邊款中有明確記載,如:三十一歲刻有“仿漢”:四十二歲刻有“仿元戳”:四十三歲的“仿封泥”:四十六歲的“擬泉范字”:四十七歲的“擬獵意”:五十三歲的“擬漢印”;五十五歲的“得封泥遺意”:七十歲的“得漢碑額遺意”;七十一歲的“擬漢印”等。在未有紀年的印章邊款中尚有“擬古璽”“古陶文字”、“秦篆”、“瓦當”、“漢磚文”、“古鐵印”、“仿鏡銘”、“擬彝器字”“穿帶印”等。
篆刻藝術到清代別開生面,力挽頹風的當屬浙派和皖派。吳昌碩曾學過浙派的丁敬、陳鴻壽、錢松和皖派的程邃、鄧石如、吳廷飏等,如“用純丁法”、“擬曼生司馬”、“仿錢耐青”、“擬垢道人筆意”、“擬完白山人法”、“擬讓翁法”。
(2)輕重有度
吳昌碩在師古時不是兼收并蓄,而是輕重有度,偏重早期和晚期,早期多仿商、周、秦、漢,晚期以清代為主,輕魏、晉及唐。吳昌碩在師古時雖偏重早期的商、周、秦、漢,但仍有差異,其中以師漢為主。僅就師漢代而言,可細分為“仿鑄印”、“擬張遷碑額篆”、“擬漢鑿印”、“得漢印爛銅意”、“擬漢銀印法”等。清代篆刻流派眾多,如浙派、皖派、莆田派、鄧派等。吳昌碩只游弋于浙派、皖派之間,以及皖派分枝鄧派。吳昌碩雖重早、晚期,輕中期,但對中期的宋、元花押印頗感興趣。元代盛行長方形印,一般上刻楷書姓名,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吳昌碩曾作有仿花押印。正因吳昌碩師古廣泛,所以入印的字體也就多種多樣。總的來說以篆書為主,如細分又有錢范、古陶文、瓦當、碑額、磚文、獵碣、銅鏡、銘文等。(未完待續(x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