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3日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名單公布,姜萍一夜封神!然而近日,網上不斷涌現對姜萍的各種質疑!北大碩士、數學競賽名師趙斌實名質疑她作弊。
難道17歲中專生打敗清北、劍橋、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生,又是一場騙局?
相關話題連續兩天霸榜知乎小時榜!類似來自名校數學精英的質疑不盡其數。
質疑聲太大,太嘈雜,惹得央媽都看不下去了,人民日報力挺姜萍!
然而在6月22日決賽之前,姜萍的熱度怕是下不來了。
他們甚至沒有耐心等到6月22日決賽,也沒有充分證據,就迫不及待下結論。
還有博主在發表質疑時狡猾地聲明,如果姜萍在決賽如何如何,我為自己的言論道歉——
那你為什么就不愿意多等兩天,等到決賽后再說呢?
是質疑,還是無法接受有人打破游戲規則?
人人都有質疑的權力,理性的質疑精神使得我們不是盲目接受別人安排的信息,陷入楚門的世界,而是自己探索真相,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但質疑不是打倒“偶像”,更不是一種情緒發泄,不該借著質疑,污蔑、潑臟水。你可以不相信,但請拿出證據,不要因為自身的立場,把還未證實的東西當作真相。
如果真有實錘,盡可以揭穿謊言與騙局。但如果沒有,只是一種猜測,為什么直接定性,不等人家22號考完試再說?
有什么是非要乘著這波熱度說出來,結果還沒驗證,你就說她一定考考砸(因為決賽是閉卷,而且難度相當于博士論文),嚴謹嗎,負責嗎?
為什么這么多有身份有地位的精英,寧可傷害一個無權無勢家貧且內向的小姑娘?
說什么假如說錯,學費全包了;假如說錯,道歉——
那此刻的傷害誰來買單?
姜萍火了之后,尤其是質疑聲四起,不斷有各路媒體、自媒體和好奇的網友前往漣水實地探訪姜萍一家,最后逼得人家閉門鎖屋,全家人出去躲清靜。
其實就算采訪到了姜萍本人、她的姐姐、爸爸、媽媽,他們還能再說什么呢?
能說的他們都說了,不能說的,他們不會說。
這只是蘇北農村最平凡普通的一家人,甚至長期徘徊于低保貧困線。
實地探訪的媒體還好,那些言之鑿鑿編故事的自媒體和網友,真是夠了!
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知道那個上央的板書哪來的嗎?
那個被質疑各種錯誤的板書,正是阿里達摩院的人,在姜萍的成績出來后不敢相信,怕有人代考或者作弊,特意前往當地讓姜萍又考了一遍。
這就是為什么成績推延6天才公布的原因。
有網友據此懟質疑者,人家達摩院都二次驗證了,你們還不相信!
還有網友說,看看,這就是國內的教育環境,為什么北大的成績沒人懷疑?就因為她是中專生,她還要考第二遍才能證明自己!
結果,達摩院的人直接回復:沒這回事!
好么,這都能編,還傳得有鼻子有眼的,你說網上的誤傳到底有多少?
尤其是某乎的陰謀論選手——
“網友煉天魔尊疑似與姜同學的老師王閏秋相識,提供了一些對此全盤推翻的信息,即“王為炒作安排團隊幫助姜作弊考試”。”
“信這個不如信我是秦始皇”
“這件事的離譜程度,不亞于某名不見經傳初中的運動會出了個一百米跑9.68的天才,明眼人都知道不靠譜,還是有人問為啥不能是中國的博爾特?”
“我爹已經徹底被這個女孩子圈粉了,跟瘋了一樣天天打電話沖我吹這個女的。我無論怎么說這是炒作他都不信。我作為高中參加過一堆競賽,大學參加過幾次競賽,目前還是博士在讀的學生;他不信我,他信媒體。”
“我還是重復一下我的結論,我并不認為當前的證據是實錘,只是這樣的一些可能性更符合我們對于中學生(哪怕是熱愛數學且非常努力的數學愛好者)水平的刻板認知。我們期待這樣的刻板認知可以被一些天才個例所打破,但如果沒打破,也并不意外。相關質疑證據效力并不是非常充分,但鑒于另一方也只有阿里單方面的宣傳,雙方的證據效力也就半斤八兩吧。所以我建議保持謹慎觀察,不要盲目樂觀。”——北大、中科院、西澳大學博士劉博洋
說實話,我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他們說的板書我根本看不懂。
我更不清楚這件事中的千里馬恩師“王閏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是否存在互聯網學歷造假和疑似造假前科(團隊合作),我是離信息源最遠的吃瓜群眾之一。
但我知道一件事:讓子彈飛一會。
寒門再難出貴子
你們有沒有發現,在本次事件中,護犢子心切的網友和質疑的網友其實共享一個邏輯:
寒門再難出貴子!
這件事各路網友和媒體的興奮點就在于:寒門出了大貴子,爽文逆襲!
為啥第26名的初中生么有人關注?
他年齡可比姜萍還要小2歲呢,豈不是更加天才?
但他來自上海,還是民辦中學的學生,入圍的30多名初中生中,有6人來自上海中學。
也就是說,他既不是唯一,也不稀缺,更要緊的是——
他的成績好被當作理所當然,一線城市的民辦中學,他的家境和姜萍的家境,真正代表了中國的兩個極端。而姜萍出生的漣水縣所在的省是江蘇省,盡管她家境貧寒,但是她所享有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相比于真正的西部又如何?
像這樣的“逆襲”,也只能出現在東部發達地區,西部的寒門貴子概率怕是還要除以一萬。
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但即使是這樣,那么多質疑者也代表著——
他們不相信,以中國當前的現實邏輯下,還能寒門出貴子!
除了部分陰謀論的中毒者,大部分質疑者或者有數學相關背景,或者自身就是教育資源與機會的受益者,不是他們不愿意相信底層人民的逆襲,更不是承認別人優秀很難。
而是它真的在挑戰現實世界運行的邏輯。
他們取得今時今日的成績,處于當下的地位,回望自己的奮斗史,再縱觀身邊的同學,找不出一個姜萍這樣的案例!
這就是他們等不及決賽成績質疑的根本邏輯和動力。
其實他們往往比相信奇跡的盲目樂觀者,更希望姜萍是真的,即使他們認為姜萍是“人造的神”,他們依然對姜萍抱有善意。
因為姜萍大概率對背后的游戲規則沒有認知與洞察,她只是“一顆棋子”。
但是如果這真的是某些善于玩弄規則者“布的局”,對姜萍人生命運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
她賭上的,是自己一生的信用。
而數學是最誠實的學科之一,真有就是真有,沒有就是沒有。人生做不了假!
所以今日的質疑“風云”,開盤只不是早晚的事。
而家長們那句:你看看人家姜萍,現在說還是為時過早了。
等潮水退了,裸泳者自然一清二楚。
成就一個姜萍,需要多少運氣?
假如姜萍是真的——
那確實是寒門出貴子的奇跡,發生了!
但這個奇跡的發生,需要多少條件和命運的偶然造化(不可復制性)呢?
首先,姜萍的中考成績是621分,這個成績只能算中不溜:
她上中專真正的現實背景是,江蘇不允許跨區招生,而她所在的漣水縣只有2個四星高中,她的分數只夠上民辦高中,這一年學費就要好幾萬。
她家的確不至于上不起普通高中,但民辦高中肯定是上不起的,那么她只能選擇上中專。
說白了,在一舉成名天下知之前,她只是一個成績和家境都非常普通的普通女生。
當然中專也不是唯一選擇,還是可以復讀一年的。
但我當年初中成績穩進重點高中,結果考劈叉了,普高也沒考上。隱約記得當年也有考慮過中專,當時完全沒想過可以復讀,只是默默接受了命運。
總之,在這場命運的分流中,姜萍進了中專。
在這里,她遇到了“千里馬”王閏秋——
王閏秋是什么背景呢,他是江蘇大學數學專業的本碩,師從盧殿臣教授。他2020年碩士畢業,進入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做數學老師。
也就30歲左右,可以說是骨干青年教師。
他自己解釋選擇到中專做老師,是因為有更多業余時間鉆研喜愛的數學。
但質疑姜萍者,直指幕后操作者就是王閏秋,目的是他要申博。
從現實上來說,盡管一些中專在條件上比較優厚,但是對于青年教師來說,無非是前期成長的墊腳石,假如可以的話,誰又不想做社會地位更高的大學教授呢?
不過,咱們拋開這些,專業學校能夠請到這樣的師資正是時代的進步。
這需要姜萍生逢其時,再早幾年,專業學校方方面面都受到歧視,尤其是師資上很難留住人才(當然現在也有歧視,很多不相信姜萍的人,不正是因為她的身份嗎)。
不管姜萍事件最終是真是假,我個人認為它依然是個好事——
現在的職業學校已經不是以前的職業學校了,我們不該再用舊眼光阻擋時代的進步!
現在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很大原因就是社會不需要那么多大學生了,讀大學不再是第一選擇,以就業為第一需求的學生與其擁堵在通識教育這一條賽道,不如分流到職業教育中去。
扯回姜萍,無論是王閏秋還是姜萍本人,都強調她是自學。
王閏秋最大的作用是“指路”,比如參加“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這樣的信息,姜萍靠自己是不可能知道的。實際上王閏秋讓她參加,她的第一反應是:
我配嗎?
這非常符合一個家境貧寒,成績也不是特別突出,“普通”女孩的自我認知。
她的配得感是很低的,會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可競爭的資源。
她往往不會意識到,她最大的競爭資源就是她自己,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鼓勵”和“支持”。
而這個資源,依然是王閏秋給他的。
像她這樣的家庭,奮斗只能靠她自己,父母家人基本上連心理支持都給不到。
我和她家境很像,我還有一個妹妹。初中我考過年級第二,高中我也考過年級第二,中考和高考失利的核心原因都是因為我的心理素質差,太過于焦慮,但我卻沒有人點撥。
所以王閏秋說他經歷過很多挫折和痛苦,沒有人點撥他,我認為他說的是真實的心聲,但至于他把資源給姜萍的動機和目的是否那么無私,那存疑。
畢竟攝像機前這個人的人品是未經驗證過的,我們不能盲目相信任何一個新聞。
現在很多權威媒體根本就不會親自驗證一個事的真假再發……
這件事無論是真還是假,它發生的前提都必須是姜萍和王閏秋能在中專相遇。
而這件事,本來就具有極大的偶然性。
真的假的它都是不可復制的。
現實不是爽文,一個姜萍改變不了任何規則
爽文往往是魔幻的,它的魔幻在于隨意打破現實規則,違背真實世界運行的邏輯。
所以爽文要照進現實,可真的太難了,也難怪它發生的時候群眾熱情會被點燃成熊熊大火。
有知乎網友說,北大數學之神韋東奕火的時候,一邊倒地說他高分低能,說他書呆子,但他們對姜萍一水的好評和強共情,甚至拿她反思教育制度,造謠哈佛要搶人。
因為韋東奕是北大的,他們高攀不起,而姜萍是中專生,是自己陣營的人。
我想說,我確實更容易共情姜萍,除了沒有數學天分,我能在她身上找到我自己,找到我的家庭的影子。但韋東奕這樣的才能,我們大部分人都不具備,包括姜萍。
但是我從我還是一個初中生的時候就知道,我有很多機會改變我的命運,可我在2017年做心理咨詢的時候,還在跟我的咨詢師糾結2006年的高考。
我有100個機會改變命運,但我終究是沒能改變命運,這才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命運”。
我高考過了一本線,但那又怎樣呢?
我還是去我高考志愿的最后一名,讀了高雪峰口中狗都不理的新聞專業。
其實這個專業也給過我很多機會,2015年的時候我就在頭條寫出過10萬+,我也有機會運營自己的公眾號,但是9年過去了,我依然在原點……
一個窮人想要改變命運,除了機會之外,還必須有勇氣打破壓在你身上三代人的認知(姜萍的不配得感,面對鏡頭的生澀,對成名的逃避),有很強的執行力。
但大部分是沒有辦法突破階級固化所制造的重重阻礙的。
姜萍之所以能有機會被看見,恰恰因為這個賽制特意設置的規則:不限制任何身份和年齡。
設置這樣的規則,本意就是要打破現實規則,讓數學成為純粹的數學。
但當有人真的沖出規則,很多既得利益者的第一反應是不信的。
而現實不夠爽的地方,很快也凸顯出來:
就在有人幻想哈佛來搶姜萍時,浙大已然婉拒了姜萍,只是歡迎她報考。
“我不同意破格錄取姜萍!!”
有人說這會破壞教育公平,也有人說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不是當年被破格錄取,很多大師都會被埋沒,按規則辦事不應該將人才拒之門外。
其實我想說,姜萍之所以能成為現象級新聞,就是因為罕見。就她一人就能破壞教育公平,那么多特招的,一個人幾個學校搶來搶去的高考狀元又怎么算?
相反我是贊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這些個人才能有幾個,擠占了誰的名額?
相反,都已經知道是人才了,還在那按規矩來——
她要是能考進去,她還至于去上職業學校么?
所以說為啥子爽文終究是爽文,現實終究是現實:現實規則是不可能被輕易打破的!
假設姜萍事件是真實的,她頂多改變了一點人們對中專的刻板印象,別的真的改變不了。
她改變的是她個人的命運,現實巋然不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