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國家注冊一級書畫鑒定師-湯發(fā)周先生說吳昌碩的《樸巢印存》因未曾出版,故知者甚少。此書為線裝兩冊,共鈐印一百零三方,無邊款。“樸巢印存"四字為吳昌碩手書隸篆體,書前有施裕升序,后有吳昌碩次孫吳瑤華跋。從書中可得知,吳昌碩青年時代所用字號、齋館名頗多,樸巢只是其一。
樸巢是他與父親自部吳村遷至安吉縣城之桃花渡時顏其書齋之名,父子遷居的時間為1865年,吳昌碩時年二十二歲,施裕升作序的時間為1870年,吳昌碩時年二十七歲,故可斷定《樸巢印存》中所收之印當刻于二十二歲至二十七歲期間。《樸巢印存》中所見的樸巢、泛虛室主人、薌圃又號香補等,于后來還時有使用,如三十六歲刻的“蕪青亭長飯青蕪室主人"印的邊款就刻有“已卯(公元1879年)冬,倉碩刻于樸巢”:二十八歲刻的“心田存一點”印的邊款刻有“時辛未(公元1871年)夏六月,香圃作于泛虛室”等。
迄今為止,在諸多出版物中印有吳昌碩帶紀年邊款印章的,最早見于《吳昌碩作品集·書法篆刻》中二十八歲刻的“心田存一點”一印,這無疑對研究吳昌碩青年時代的篆刻帶來困難,而《樸巢印存》中卻收有他一百多方于二十八歲之前所刻印章,是絕好的研究資料,就其特點來說主要表現(xiàn)在涉獵廣泛,上下求索方面。
(1)漢印風格
通過研究得知,吳昌碩在師漢印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是多師漢印中的鑄印,二是師漢印中的平實一路。經(jīng)過多年實踐,他后來也認識到“漢印之精鑄者,平實一路最易板滯,于板滯中求神意渾厚"。“虎口余生”印(圖一二七⑦)就是他青年時代師漢鑄印的代表作,雖取平實一路,但還能體現(xiàn)“于板滯中求神意渾厚”“陋室銘”印(圖-ニ七③)
章法有致,生動活潑。像這種近百字的印章在其青年時代就已駕馭自如,可見功力非同一般。
(2)浙派風赫在篆刻史上,浙派始祖丁敬風格之新,影響之大噉,聲譽之降,均為前賢所未及。繼起的代表作家有黃易、蔣仁、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
錢松等,稱為“西泠八家”。吳昌碩在初學篆刻時亦師浙派,“飛鴻"印(圖一二七③)與丁敬“敬身”印如出一轍;“金麓山樵”印(圖一二七②)酷似陳鴻壽的“江郎山館”印;“傑生小篆”印(圖一二七⑩)與蔣仁“真水無香”印相仿佛;“樸巢”印(圖-二七①)與黃易“魏氏上宿”印無二。“美人香草小景在屈原詞稿”印(圖一二七⑤)與陳鴻壽“揚州阮氏瑯妚仙館藏書印”印近似:“畫眉深淺入時無"印(圖一二七⑥)與陳鴻壽“濃花淡柳錢塘”印如一人所刻。
(3)其他風格
吳昌碩在學漢印、浙派印的同時,也學習其他風格的印章,如“古鶴巢”印(圖一二七⑧)、“仁者壽”印(圖一二七⑦)等,這類印章很明顯是學習了《飛鴻堂印譜》,自吳昌碩二十九歲外出游學后此種風格印章便銷聲匿跡。吳昌碩于青年時代刻有這種藝術(shù)品位不高的印章也屬正常,因為《飛鴻堂印譜》自乾隆時期成書后,影響甚大,初學者多將其列為參考書。該印譜中雖不乏有佳作,但面目怪異、格調(diào)低下者亦有之,《飛鴻堂印譜》如實地反映了當時印壇之風貌。《飛鴻堂印譜》不只對吳昌碩的青年時代有影響,就是在他晚年仍能露出蛛絲馬跡,所以有人說當看了他青年時代所治印章,就理解了他晚年治印時的不理解之處。其他風格中,吳昌碩還曾學過皖派和秦璽,如“白花館"印(圖一二七①)有皖派身影,“抱殘守闕印(圖-二七②)有秦璽遺風。(未完待續(x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