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距離產生美,那么距離也產生危險。
安祿山三十萬河北軍,由于距長安太遠,打了八年,給自己打了個絕后,也只是毀了大唐盛世。到唐德宗,曾經平叛功績卓著的五千涇原兵由于離長安太近,一場哄鬧,趕跑皇帝,險些毀了大唐。
大唐皇帝能打能逃,就是沒當過俘虜,涇原兵變讓唐德宗這個以精明自詡的皇帝差點兒成為大唐第一個皇帝俘虜。
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叛變也有根有據。
公元782年,躊躇滿志的唐德宗,看看倉庫的錢,望望西北的兵,決定干一件事——拿回河北的地,收回河北的兵。
雖然唐德宗貴為天子,可人家河北藩鎮也是經過刀頭舔血與虎謀皮的艱難創業才做到現在半獨立狀態。給你臉,你接著就行,現在居然明目張膽地來搶!
本著兵來兵擋將來斬將油鹽不進水火不容誰來都不行的態度,盧龍、淄青、承德和魏博河北四鎮直接宣布稱王,和唐廷干了起來。
唐德宗自當皇帝以來,吃飯不剩身體倍棒干啥啥成如意稱心,也拿出不給就干的態度。
唐廷和河北藩鎮開始了安史之亂后最大的削藩戰爭——建中削藩。
打仗是個耗費的事兒,唐德宗打著打著發現兵不夠用了。
決定把涇原鎮的五千士兵調過來幫忙,五千人雖不多,可涇原兵是原來安西北庭的老兵,戰斗力強,拿來直接能用,不像新兵,練仨月上了戰場還腳打滑手打顫騎馬落鞍拿刀一手汗。
涇原兵聽說皇帝召喚,趕快磨亮刀喂飽馬收拾行囊趕赴長安,一是幫皇帝解難,得點兒賞錢,二是長年在大西北除了胡楊就是風沙去京城見見世面。
到了長安的涇原兵,發現不是希望很大失望很大,而是啥望都沒有。
沒吃到水盆羊肉更沒見到金銀珠寶遇到的全是粗茶冷飯。
你冷我更冷,此時就四個字:不干造反。
公元783年,削藩沒成功的唐德宗,沒被河北藩鎮打敗,被自己召過來的勤王部隊趕出了長安。
涇原兵在長安一場亂,不是一頓粗茶冷飯這么簡單,實際是多年怨氣今天終于上岸。
第一是唐廷對涇原兵多年不公的爆發。
偶爾的矛盾罵兩句就行,長年郁積的不爽,突然爆發,就得要你的命。
涇原兵本身是西域安西北庭兩鎮兵馬,安史之亂被拉到內地平叛勤王。
說句感人的話屬于背井離鄉共赴國難。
安史之亂后,西域,大唐算是顧不上了,這幫來勤王的部隊只能在內地落地生根。
可唐廷卻是落地可以,生根也行,就是別好好生長。
涇原兵本來駐地是邠寧,此時涇原兵也都安分守己,種地養蠶,安居樂業。
可沒多長時間,被移到了更偏僻的涇州。剛過兩天好日子,就得重新創業,關鍵還分了塊非常差的地。人心都是肉長的,我大老遠來幫你打仗,讓你過好日子,仗打完了,皇帝睡踏實了,現在卻讓我們過苦日子。
而唐廷對涇原兵是沒有最苦,只有更苦。
在涇州屁股還沒坐熱,又讓換防到更更偏僻的原州,這才出現了涇原兵的第一次兵變——劉文喜兵變。
再看看其他藩鎮,朔方軍、鳳翔軍哪個過得都比我們好,神策軍待遇更是我們好幾倍。
這種不公對待使得涇原兵和唐廷矛盾極深。
唐廷對涇原兵的態度也是非常強硬,本來蕃帥們可以稱為士兵和唐廷的緩沖期。可涇原的蕃帥段秀實等全是親朝廷派,對涇原兵管理嚴苛,更加造成涇原兵對唐廷仇視態度。
這次到長安沒得到應有賞賜只是涇原兵多年不滿的集中爆發。
第二也怪長安太空虛。
主因對事物發展起主導作用。
矛盾再深,打不贏肯定不敢亂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打得贏是爆發,打不贏是滅亡。
屈屈五千涇原兵敢爆發,關鍵因素是長安防御太過空虛。
當時唐廷的禁軍是神策軍,神策軍分為兩部分,駐守京城禁軍和野戰部隊。
神策軍野戰部隊用于防御吐蕃牽制藩鎮,建中削藩戰爭,大量神策軍被調到河北前線。而京城的神策軍,更體現地位和榮譽,不參與戰爭,屬于喝酒泡妞走馬遛狗除了打仗什么都行。
當時長安很多商人都會花大價錢購買神策軍名額,給臉上添光為生意鋪路。
這樣的神策軍完全不是從西北前線過來的涇原老兵對手,因此,五千涇原兵隨便一鬧,長安的禁軍就完全無法抵擋,只能跟著唐德宗逃跑。
所以,涇原兵變,不是一頓飯的冷漠造成的,而是唐廷的實力不濟再加上多年矛盾爆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