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剛剛我追看完熱播的電視諜戰劇《孤舟》,不僅為其驚險的劇情所吸引;而且對片名來歷而感興趣。在第 24 集中,當打入汪偽蘇州站諜報員的顧易中(曾舜晞飾演),被他建筑設計師的師傅、中共江蘇省委要員和蘇聯特工黃秋收(張寧飾演),取名代號“孤舟”,并引用一句古詩:“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而釋解其含意時,頓時,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片名的來歷,不僅是劇中地下黨員顧易中只身打入敵人內部,男主角恰如一只“孤舟”的寫照;而且,更是揭示了抗日戰爭中淪陷在日寇占領下的二千年余年“姑蘇”古城(今蘇州)在風雨飄搖的危局中,雖似一座孤城,然而,卻孤而不飄、舟而不沉的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象征。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可惜的是,電視劇《孤舟》把所引用的這句古詩的南宋大詩人楊萬里說成是北宋人。可謂是:編劇功課做不深,竟把南宋當北臣。南北雖距一江近,相差萬里誤后人。希望劇組能看到此文,以后想法更正。
楊萬里是何許人也?他為何會寫這首詩,也就是說這首詩有什么歷史背景?
一,楊萬里乃江西廬陵吉水人,為南宋四大詩人之首
楊萬里,生于1127年10月29日,卒于1206年6月15日,終年 79歲。字廷秀,號誠齋,自號誠齋野客 ,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 作為南宋著名文學家與詩人,他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且因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就有四千二百首,故被譽為一代詩宗。他的詩風,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故后世以他的字號“誠齋”被譽尊為“誠齋詩體”,而排列在南宋四大詩人之首位。
楊萬里的詩,可謂婦孺皆知、老少宜讀。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詩句,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流傳至今而千年不朽。
楊萬里作為江西吉水人,他為何要在蘇州寫這首“孤舟”的詩?這里面有個人與城市的歷史背景。
先來看看他的簡歷。
楊萬里于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27歲時舉進士,開始步入官場。初授贛州司戶參軍,從九品芝麻官做,后雖歷任國子監博、漳州知州、吏部員外郎秘書監等職。但泛游官場五十年,到了72歲才晉升為從四品,相當于現在的一個副廳級。史載,當 72歲的楊萬里看著晉升為從四品太中大夫的圣旨時,深深嘆了口氣,不由感慨道:“退休好難呀!”
(作者5年前在楊萬里故居瞻仰)
楊萬里的一生,歷經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和宋寧宗四朝,這四位皇帝治國策略雖有不同,但總體上都是傾向于偏安一隅、守著南邊的半壁江山過逍遙日子。縱觀楊萬里,一生不得志,除其個人耿直凈諫的文人風骨外,還在于他作為抗金的主戰派,又被卷入右相趙汝愚和新主戰派領袖韓侂胄的權力斗爭中,故而,雖才華橫溢,但一生卻得不到重用。直到,致仕歸鄉臨終之前的開禧二年(1206年)二月,才被賜封升為“寶謨閣學士”(從二品)一虛職。可惜,同年五月八日(6月15日),楊萬里不肯進食,兀坐在書齋中,又別書十四言告別妻兒,筆落而逝,享年80歲。再來看看,楊萬里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
二,楊萬里“孤舟”詩的背景與釋義
前面說了,楊萬里為南宋四大詩人之首,雖才華橫溢,但一生不得志。這首詩寫于宋光宗紹熙元年初,背景是楊萬里當時他正任煥章閣學士、金朝賀正旦使,在伴送金國使者來江南旅游時,行船至平江府停泊在百花洲驛館時,感慨自己一生漂泊,曾四次泊停此洲,不由寫詩抒懷。以一首《泊平江百花洲》的詩,把自己比喻為一只不系的孤舟而感嘆人生的不遂意。詩曰:
吳中好處是蘇州,卻為王程得勝游。
半世三江王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云山苦見留。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
楊萬里的這首《泊平江百花洲》的詩句,寫的通俗易懂,并標明就是在蘇州寫的。因為詩標題中的“平江”亦是宋朝時期的蘇州名稱,那是在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朝廷升蘇州為平江府而的稱謂。那時的平江府,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副省級城市,其轄境相當今江蘇蘇州及張家港、太倉、吳縣、常熟、昆山、吳江等市和上海市的嘉定、寶山等地區,乃天下最富庶與商貿之都,故被號稱為宋朝的“東南都會”。
蘇州百花洲
而詩標題中的“百花洲”,是靠近姑蘇古城胥門外護城河邊一塊種滿百花的水邊陸地,相傳,此地最早為春秋時期吳王的百花圃院,故稱為“百花洲”之名。
百花洲,自隋唐起,就是蘇州城胥門外的一個著名的水邊驛館和人文名勝。
胥門位于蘇州城西萬年橋南。坐東西向,一相傳為春秋吳國伍子胥建造都城時所辟古門之一,因以遙對姑胥山(即姑蘇山)得名。但后世,以“胥門”命名,其實是為紀念伍子胥。伍子胥“一夜白頭投吳”的故事孺婦皆知。當年吳王夫差信任奸臣,不聽伍子胥的勸諫,逼伍子胥自盡,伍子胥死后要求把他的頭顱掛在城門看到吳亡國。七年后,吳被越滅國。胥門,就成了姑蘇古城的一種文化與精神的象征。
北宋之前,胥門外的百花洲一直是姑蘇古城的驛館。到了南宋,這座驛館就被打造成為名震江南的“姑蘇館”。此館,在宰相秦檜的督導下,規模甚大,體勢宏麗,且南北分別建有兩館左右相擁。站在城墻上筑就的“姑蘇臺”上,可眺望西南的名山秀水。群山,山勢逶迤起伏,八百里太湖水,湖光山色景色迷人。臺下備有游船,可環游姑蘇城及太湖,成為南宋江南名勝。
姑蘇古城胥門
南宋朝廷為何要把百花洲一個古驛站建造的這么富麗堂皇?其實,說到底,這個館的定位,就是專門用于接待金國來使吃喝玩樂的“私人會館”。據《吳郡志》云:“使者歲再往來此館,專以奉信國”。說穿了就是便于皇帝和那些主降派向金國獻媚求和高級招待所。
南宋的蘇州是守衛“臨安”(杭州)的門戶,又是經濟十分繁榮的都市。既然“姑蘇館”,成為金國使臣招待所,那么,就得有專門的官員來迎送金國使者,而楊萬里,當時就是擔任專門接待金使的官員,官名叫“借煥章閣學士、金朝賀正旦使”。據《宋史》本傳載:“楊萬里,紹熙元年,借煥章閣學士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這個官位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外交部禮賓司的司長(廳級)系四品之官。而“接伴金使”屬于“外交”事務,至少要三品官員才能充任,于是楊氏敕命借用三品“煥章閣學士”頭銜去履職。
叫一個主戰派,去當接待敵國的官員陪同使,詩人楊萬里心中肯定很郁悶與孤寂。于是,在第四次陪金使下榻姑蘇館時,便寫下這首《泊平江百花洲》的詩。
從詩中可得知,十年之內,他不得已肩負皇命,曾來過四次百花洲。故而在尾聯用一句“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來喻自己的心境。
這就是楊萬里寫此詩并把自己比喻孤舟的歷史背景與心緒。
詩寫完了,然而故事卻還沒有結束。
三,寫完了詩得罪了皇帝,又遭外放便辭職隱居。歸鄉途經我的故鄉新余,寫下了一篇《秀江橋》碑文,再次把自己比喻孤舟而明志
宋紹熙元年(1190年)初,當楊萬里接伴金使臣后準備返京途中時,他在百花洲發牢騷的這首詩早就傳遍到京城,結果可想而知,孝宗對他很不滿意。雖有奸臣告狀,但是皇上心里對楊萬里的詩情才志還是有一點認可的。但也熬不過饞言誹語,當楊萬里到京向皇上復命時,孝宗對楊萬里說,看來你的京官是做不成了,于是,外放他為江東轉運副使并暫時代理總管淮西和江東軍馬錢糧。
其實,這個官位雖然是平調,但是這個位置是一個肥缺,孝宗還是給他留有一個實權的余地。你想,總管淮西與江東軍馬糧草,油水大的很。可惜的是,在蘇州轉運副使任上,楊萬里稟承他的老師胡銓一樣耿直,上疏指出朝廷“行鐵錢會子于江南諸郡”的決策失誤,而又一次冒犯了皇帝與宰相韓侂胄。
韓侂胄是誰?乃抗金主戰派宰相,卻在開禧三年十一月三日(1207年11月24日)被謀殺,然后,韓侂胄二哥韓仿胄的孫子韓顯卿偕帶家眷和族譜南遷渡瓊,并定居于文昌錦山。
所謂“鐵錢會子”,是由孝宗批準的在毗鄰金國地域使用的一種以鐵錢為本位的地區性紙幣。而楊萬里接到詔令后,擔心發行此幣會讓本朝紙幣貶值引發民亂,于是上疏痛陳利害,此后還兩次拒不奉詔。此事,楊萬里長子楊長孺在《誠齋楊公墓志》中又說:“時朝廷下總領所,欲于江南用鐵錢楮券,先君不奉詔,上奏爭之”。所謂“楮券”,是指宋、金、元時發行的紙幣。
抗命的后果,可想而知。在蘇州任上屁股還沒坐熱的楊萬里,同年秋季,又被改任為贛州知州。?對此,?楊萬里一氣之下,以辭官不授選擇毅然歸鄉隱居。
當年秋季,楊萬里從蘇州返贛走水路,途中路停新喻,在知縣邀請與陪同下,站在新喻學宮虎瞰山上,覓南宋大儒朱熹當年在此發出“五星奠位,五百年后必出大賢”讖語的身影,并應邀為渝水河上已建好的秀江浮橋寫下了一篇橋碑文。
(作者于80年代中期返回故鄉新余,在魁星閣下的古浮橋下留影,此片成為絕品
文尾中,楊萬里用一句“夫惟舟子不利,而邦甿始大利”之語,他借托起浮橋下的橫浮在水面上的孤舟,而再一次隱喻自己如“孤舟”一樣懷才不遇的嘆息與桀不馴的品性。
楊萬里辭官歸鄉,途停我的故鄉新喻,所寫下的《秀江橋》碑文,又發生了什么樣的人文故事?有緣的話下期再敘。
————
剛峰,全國知名人文旅行作家,學者,網絡大V。曾任《鄉緣》雜志總編輯,撰寫并發表過有關海南歷史文化隨筆二百多萬字。著有《瓊北故事》《印象三亞》《天涯橫呤》《心之旅》《我的臺商朋友》《古塔密語》等書籍。善長撰寫城市文化隨筆,歡迎稿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