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已經開始和小縣城搶房子生意了。
0 1
從1萬降到2千
“鶴崗化”的城市越來越多,沒想到廣東也有。
在廣州北,一套2200元/平米的房子瞬間轟動了整個房產圈!
具體是前兩天有一則新聞引報道位于廣清交界處的樓盤,69平米的房子,最終成交價僅為15.5萬,算一下單價僅2200元/平米,房價直逼鶴崗。
要不說,現在廣州打工人買不起房,可以不用北上遠去黑龍江了,在周邊就有廣東人自己的鶴崗!
當然這個說法也有點模糊,所謂的“廣清交界”實際上在清遠,但是離廣州非常近,屬于那種踩一腳油門就沖進廣州市轄區——距離廣州花都區僅約5公里,距離廣州中心城區約60公里。
類比一下,相當于北京和燕郊的關系。
成交的這個房源,于2012年交房是一套69.12m2的兩室一廳。據中介透露,這位業主原本是從廣州來的炒家,曾在幾年前以6000元/平米的高價買入,總價超過40萬。
今年6月份,他將房子掛出,最初是按照小區的市場均價定價,但遲遲沒有買家。焦慮之下,他幾度降價,最終只能無奈地以15.5萬拋售。
而在同一時期,另一套房子的成交價為17.8萬,掛牌到成交足足用了257天,降價也未能引來買家。
要知道這里在疫情前最高價曾到11000元/平,于今年7月12日成交,相當于幾年的時間跌去80%以上,這個跌幅在珠三角內已然是“駭人聽聞”了。
當然,下跌的也不止這一個樓盤。
像是從化位于14號線地鐵旁一套108平的房源,2021年時,掛牌價165萬,如今賣家已經降到了76萬!比腰斬還狠!
同樣遭遇的還有增城有些樓盤,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在精準調控之下,從23413元一平米跌到如今二手房掛牌價,都只有10000元一平米出頭,稍微砍砍價,砍到9500元一平米問題不大,相較于2021年的高點,跌了差不多60%
魯迅曾經說過: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而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這句話,應該是最近廣州郊區業主最真實的心境寫照。
0 2
房價如蔥的時代要來了?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現在普通的小縣城跟這些樓盤比,搶生意搶不過了。一線城市郊區的二手房,姿態已經低到塵埃里了。
廣東打工的外地人,不少是湖南、江西、貴州、湖北過來的,中部縣城的房價基本在4000以上,少數能到6000一平。而在距離廣州幾十公里的地方,就有價格遠低于老家的房子。那些想回老家縣城買房子的人就得掂量掂量了。
房價下跌對于準備買房的人只會是好消息。
但對于持房業主,那就無比難受了。
郊區成交的二手房,賣家從掛牌、調價到成交的心路歷程,簡直是王小波《黃金時代》中那句名言的真實寫照:
生活就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奢望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前文所說的“廣清交界”的樓盤,算是典型了。
2008年底,國務院出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正式把廣佛同城化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那幾年,廣佛的聯系更加緊密,產業融合,GDP進展很快。
嘗到了城市圈的甜頭,2012年3月份,廣清兩市聯合簽訂《廣州·清遠市合作框架協議》,“廣清一體化”概念正式提出。其后,兩市不斷深挖廣清兩市的資源稟賦和產業互補優勢,深化交通、產業、營商環境三個一體化,廣清一體化的概念多次寫進了省政府工作報告中。
此舉也引發了炒房客的關注。那時,房地產還是一個蒸蒸日上的行業,不少人看上了清遠的發展潛力。于是,憑借廣清合作區的優勢,以及廣佛兩地限購、長隆輕軌的助力下,清遠吸引了大量炒房客的涌入,房價一度從幾千一平漲到了上萬一平。
像美林湖,2017年買的時候單價約在8500元/m2,2018年漲到了11000元/m2,誰看了不心動?
這波樓市的火爆,一直持續到疫情前。但誰也沒想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樓市板塊也會“鶴崗化”。
2021年那波行情后,房地產市場開始擠水分,“廣清交界”的房價一路下跌。
別說降價賣房了,現在不少房子是“有價無市”。價格掛在中介那,就是賣不出去。
如同一個燙手山芋,不知道最終要虧多少錢才能出手。
其實這兩年大城市的郊區,還有衛星城的概念是跌得最慘的。
惠州惠東,不到15萬元就可以購買一套海景房,并且當地二手房“打折賣”已經是普遍現象,而打折歸打折,業主想要真正把房子賣出去,五折已經是標配,房價直接腰斬。
很多在陽臺上直接拉條幅,表明業主急售。
一套97平的二線海景房,業主最低售價僅為47萬元。而該業主在2015年購買該房子的時候,總價可是達到102萬元,八年的時間,房子不僅沒有漲,總房價還虧損了55萬元。
如果這樣的房子當初是貸款買的,虧損就難以想象了。
加上八年的月供利息,累計虧損至少在80%以上。
之前有個富有的男子說過:房價如蔥的時代,真的要來臨了嗎?
0 3
資產價格重估,已經來了
如此劇烈的房價跌幅,這些樓盤留給世人的只有深刻的“歷史教訓”。
遠郊就是遠郊,不會因為你靠近一線城市就能飛上枝頭變鳳凰。
任何時候都要關心供求關系,這個永遠是房地產的第一性原理。參考2023年的廣州交通總結,廣清每日往來僅15萬人/天,相比于廣佛的176萬人/天,每日通勤的人口并不多,所以房價下跌是必然。
更何況是位置不那么好的地段,更容易在大的下行趨勢中被打回原形,甚至一文不值。
現在全國樓市是個什么情況?房價基本跌到8-10年前的水平。
最新公布的7月份一線城市的二手房價格指數,一線城市二手房基本跌到了2016年的價格區間。
2024年7月份,深圳最新的二手成交均價為5.9萬,四年跌了37.3%;
廣州整體已經從最高峰下跌26.8%;
上海四年跌了27.0%;
北京跌了27.4%。
這還是相當保值的中國最發達城市的樓市情況,二三線只差不好。
幾乎是把2016年后棚改后的那一輪上漲吐了出來。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情況,已經不能單純用“房價漲不動了”、“房價開始跌了”這種簡單的表述。而應該是多數中國人沒見過,或者說已經忘了的“資產價格重估”。
只是以前的規模沒有這么大,局部地區的跌幅也沒有這么深。
從歷史經緯來觀察,90年代中國就有過兩次價格重估。
第一次是93年海南地產泡沫破滅,牽扯的普通老百姓不多,結果就是銀行壞賬多的離譜,爛尾樓滿地都是,海南不是借著后來地產黃金年代整體市場回暖,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緩過來,房子壓根沒人要。
第二次是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房價高地——上海,長寧的房價都沖到了10000多一平,98年金融危機開始后,沒過多久就跌到2000多一平了,后來如果不是房改政策出臺,慢慢進入全民炒房時代,能不能回暖都是個問題。
然而,之前更多的是小氣候,后來被大環境的回暖,以及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給消化了。
這一次,我們可能會面臨一次范圍更大,時間更持久的資產價格重估,這個話題涉及的方面太多,幾句話說不清,簡單舉一個例子,以上海為例看看房價最糟糕的情況下會跌到什么程度。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84000元,折算成月收入大概為7000元,這個數值可以理解為扣完稅和五險一金后的到手收入。
如果一戶家庭的夫妻二人都參與工作,家庭每月的可支配收入x2=14000元,假設這戶家庭每月租房、吃穿、交通出行、通信網絡、教育醫療、休閑娛樂等必要開銷為6000元。
也就是說,這戶家庭的凈現金流約為8000元,假設這戶家庭愿意為了買房不遺余力,把全部現金流都砸到房貸上,也就是說,這戶家庭能承受的峰值現金月供為8000元。
這還只是人均情況,上海有不少人、不少家庭根本達不到這個數字,我們再假設每戶家庭每月還有1000元其他開支,那么這戶家庭能承受的峰值現金月供就為7000元。
粗略算下來,上海一戶普通人家能夠供得起的房子,應該是一套月供7000元左右的房,還得生活非常省、不能有大病大災、娛樂活動也不能太多、還需要夫妻雙方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這差不多就是上海房價最糟糕情況下的底價:7000元的月供,差不多160萬總價的房子。
當然,這僅僅只是舉個例子,列舉了最糟糕的情況,但也為我們看待這波樓市下行的趨勢提供了參考,全社會目前能夠支撐起樓市的現金流不多了。
資產出清、價格重估已經在路上了,我們應該積極做好風險資產價值重估的準備,而非繼續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