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茶文化源遠流長,漢代以來,福州人種茶、制茶、飲茶,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從茶事活動中衍生出來的茶詩茶歌、茶俗茶藝、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遺存至今的茶文化遺址,促進茶葉貿易的茶人茶企、驛站茶港、茶莊會館,茶與宗教融合發展等,共同形成了根植于中國文化又獨具福州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并延伸到文學、藝術等領域。晉安茶文化,是福州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拓展,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融入福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晉安區是福州傳統的茶葉主產區與銷售區,茶葉也是晉安區重要的經濟收入和地區名片。
▲宦溪彌高仙茶園
晉安區內平原山區各占一半,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為茶樹生長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因此,晉安茶文化歷史悠久。
唐時,晉安已有柏巖菜茶茶樹地方品種,柏巖茶又稱半巖茶。唐末五代,閩王王審知治閩期間,為發展福建經濟,鼓勵農民和僧人種茶。王審知多次拜名僧為國師,犯人被集中到鼓山種半巖茶,并由涌泉寺僧人負責監管,茶園面積不斷擴大。鼓山成為繼金雞山茶園后又一著名茶葉產地,半巖茶也逐漸發展為名茶。清《榕城考古略》載:“相傳閩王創寺時,人有罪,謫居于此,使之種茶。”這也使得晉安茶與宗教結下不解之緣。
▲鼓山半巖茶茶園
王審知還鼓勵農民開辦制茶廠。據記載,當時官焙有38處,民焙1336處,茶葉產量多,質量高。晉安的茶會地名就是由焙茶場演變而來。宋代每年清明前后,榕城的茶農會把采摘的茶葉挑到城東集中烘制加工制茶再外運,故作為茶葉加工作坊區,俗稱“茶焙”。后因福州話“焙”“會”諧音,故稱“茶會”。清代大儒葉觀國有詩曰:“茶園嫩葉揀春前,官焙場開北苑先。”其地附近仍保留“官前河”“官前橋”“油坊”等地名,足見當年茶事之盛。
晉安自古盛產佳茗,五代毛文錫《茶譜》有“福州柏巖極佳”之句。宋林世程《重修<閩中記>》載:“鼓山半巖茶,色香風味當為閩中第一,不讓虎丘、龍井也。”明謝肇淛《五雜俎》評論鼓山半巖茶為明朝茶之上品。清《鼓山志》載:“王敬美督學在閩,評鼓山茶為閩第一,武夷、清源不及也。”鼓山半巖茶歷宋、元、明、清,千年而不衰,為朝廷貢茶。經過千年積淀,福州成為煎茶勝地。民族英雄林則徐盛贊福州在貢院題詞:“攀桂天高,憶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勝地,看五千文字,個中誰是謫仙才。”
明清以前,福州茶樹主要種在江邊第一重山及城市周邊,即鼓山、金雞山茶園、北峰、懷安鳳崗、五虎山等地,以方便運輸。后隨人口的聚集、交通的變遷,逐漸改為種植到離城市較遠、交通較便利的人口聚集區。從事茶葉種植的人也越來越多,據清《鼓山志》載:鼓山茶園有“居人二十余家”。
▲壽山優山茶果場
1949年,福州境內有茶園2016畝,總產茶葉265噸,主要分布于600—700米以上的鼓山、鼓嶺、北峰山區地帶。2010年,晉安區實有茶園面積13150畝,邁入萬畝茶園。主要茶園有鼓山半巖茶茶園、九峰寺茶園、鵝峰寺茶園、恩頂茶場、紅旗茶場、春倫生態有機茶園、滿堂香宦溪茶園、優山茶果場、彌高仙茶場等。在茶樹品種方面引種福云6號、福安大白、福鼎大毫、金觀音、黃觀音、梅占、奇蘭等茶樹品種。在制茶方面由蠟面茶發展起綠茶、白茶、紅茶、茉莉花茶等工藝。
福州作為世界茉莉花茶的發源地,是兩千年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清道光年間(1821—1850),福州開埠對于茉莉花茶熱銷起到了很大作用,茶葉外銷的巨大市場需求,推動了福州茉莉花茶的商品化生產。加上太平天國運動使得福州成為和各產茶區交通的唯一口岸,眾多國外洋行和國內商賈來到福州經商,茶葉出口量大增,成為全國最大的茶葉出口地。清咸豐年間(1851—1861),福州茉莉花茶成為貢茶,身價倍增,聲明遠播,成為高檔消費品。當時長樂李祥春等人用茉莉花窨茶,試制結果很好,后在晉安新店戰坂村開始種植茉莉,繼而遍及周邊地區。清光緒年間(1875—1908),福州茉莉花茶大量遠銷歐美、南洋等地,福州港成為馳名中外的“世界茶港”。由于來榕外國人難忍福州夏日酷暑,一到夏季,就借避暑之名,與國內眾多商賈名流集中到鼓嶺從事商務洽談茶葉貿易等活動。
▲榕北茉莉花茶
歷史上晉安的新店、鼓山等鎮為福州茉莉主要種植地,所產茉莉花品質優異,給花農帶來過滾滾財源。民國25年(1936年),福州米價8元/擔,茉莉花平均價格為33.6元/擔,而且民國時期水稻畝產量不及茉莉花畝產量。20世紀80年代初,新店公社占市郊茉莉花總產量的36%。畝產量最高的新店村,1980年50畝產花37噸,畝產平均高達740千克。2014年,“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晉安區的鼓山鎮、壽山鄉、宦溪鎮劃入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遺產地范圍。2022年11月29日,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名山圣地出名茶”,晉安的佛教寺院與道觀,大多建于云霧繚繞、人跡罕至的山川幽谷,這樣的地理環境特別適合茶樹的種植和生長。信徒們研習教義、修煉道行之余,植茶、制茶、供茶、飲茶,因此所產茶葉皆為上品。鼓山半巖茶由涌泉寺僧侶所種,它是已知的福州最古老的茶園之一。九峰寺植茶,所產茶葉品質優異,清代詩人魏杰多次稱九峰寺所產松制茶最佳。鵝峰寺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并重”的禪門宗風,僧眾植茶制茶,制作出“鵝峰禪茶”。芹石翠微寺,僧眾利用寺院里的桂花窨制花茶,制作出“翠微寺禪茶”。
▲清代鵝峰寺茶園
茶葉還通過佛教交流遠播日本等域外地區,禪宗的普茶儀式流傳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20世紀80年代,普雨老和尚還在世時,日本某宗派的主持,還專門在大年三十率領一班僧眾到涌泉寺觀摩普茶。傳教士進入中國后,對茶葉也表示出了濃厚興趣,他們是最早把茶葉介紹給西方人的來華人士之一。清同治九年(1870)年,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遜進入北峰鵝峰寺茶場拍攝茶園環境及種植管理,并在西方展示。晉安茶葉成為對外交流的媒介,向世界傳播中國茶文化。
茶與晉安生生相息,共生共榮。茶文化的發展深深烙印在晉安這片土地上,成為晉安區地名印跡的有鼓山鎮的“茶會村”和“茶場福境”、茶園街道的“茶園村”和“茶峰勝境”、新店鎮的“茶亭口”、宦溪鎮的“茶山”、鼓嶺的“茶洋山”等,具有獨特的鄉土韻味。 遺存至今的茶文化遺跡有水晶山茶園遺址、記茶事石碑、鼓山龍頭泉等。
1986年,晉安茶園街道發現了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的夫妻合葬墓,出土的漆器頗豐,其中一件黑色光素漆盞托,是飲茶用的茶具,為研究南宋漆器文化和茶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現藏于福州市博物館。
▲茶園街道出土的南宋黑色光素漆盞托
在晉安從茶事中衍生出來的閩王王延鈞與扣冰古佛啜茶對話的故事、涌泉寺普茶活動、喊山祭茶習俗、民間傳說茉莉花仙嫁戰坂、抗繳茉莉花捐革命運動“紅色茉莉”、茶詩詞等,亦點綴了晉安茶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蘊。
李善旺,福建福州人,福州市晉安區地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