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國家注冊一級書畫鑒定師-湯發(fā)周先生說吳昌碩長于書法,尤擅篆書,而篆書中又以寫石鼓文造詣最深。他所寫的石鼓文獨步書壇,堪稱一絕,不僅前無古人,而且時至今日未見一人出其右。
石鼓文(圖一〇八)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之一,根據(jù)考證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遺物。在十塊鼓形的石上,每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為歌詠國君游獵情況,因此也稱“獵碣”?,F(xiàn)存最好的拓本為北宋時期?!妒奈囊粲枴酚涊d:“其字畫高古,非秦漢以下所及,而習篆籀者不可不知也?!笔奈脑跁ㄊ飞暇哂谐星皢⒑蟮闹匾匚?它的藝術成就很高,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石鼓文受到唐以后歷代書法家的一致贊賞,特別是清代以來的一些篆書高手,如楊沂孫、吳昌碩等皆得力于此。
對于寫石鼓文,吳昌碩曾說過“既而學篆,于篆嗜獵碣”:“予學篆好臨石鼓,數(shù)十載從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最終“遁入獵碣成斌玦”。他書石鼓文可貴之處就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是指在寫石鼓文時不受楊沂孫、吳讓之、莫友芝之囿,另辟蹊徑,“不在五行中”是說在寫石鼓文的同時,將他寫過的小篆、魏碑、楷、隸、草書等之精華融于石鼓文中,寫出具有吳昌碩自己特點的石鼓文。
吳昌碩書石鼓文數(shù)十年,無論是書風還是字體均因時間不同而存在變化,為判斷書寫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據(jù)。
書風
目前所能見到吳昌碩最早的石鼓文作品作于三十三歲(圖一○九),用魏碑體署款,寫道:“臨石鼓三十二字。”此時書風是名副其實的臨,力求逼真,不失原貌。吳昌碩到了中、晚年時也寫“臨”,但已在石鼓文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圖--三~-二三),經(jīng)歷了一個由呆滯到活潑、由嫩稚到古拙、由清秀到渾厚、由氤氳到蒼勁的過程。
字體
吳昌碩從早年(圖一〇九-~-一)、中年(圖----一六)到晚年(圖--七~-二三),在書寫石鼓文時書風明顯有別,這一點可從附圖中窺見一斑。除了書風外,就每個字來說也存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寫法。如:
“君”(圖一二四上)字第二畫約從晚年開始變短,雖不像早年那樣左右對稱,但仍給人一種不對稱美的感覺。
“車”(圖一二四下)字早年上下兩橫的寬度超過田字,到中、晚年則反之,對于豎長方形篆書來說此種寫法更具觀賞性。
“以”(圖一二四下)字早年上部多彎曲,到晚年則反之,此種寫法已和原石鼓文有差異。
“其”(圖一二四上)字早年將中間田字寫作長方形,晚年近似正方形?!凹取?、“鮮”、“吾”、“歸”等字均為左右結構,早年書寫時左右兩邊平頭,到中年后右邊明顯高于左邊,出現(xiàn)“馗肩”。此時字體錯落有致,生動活潑,給石鼓文注入新的活力。
吳昌碩書石鼓文有傳統(tǒng)、有繼承、有發(fā)展。他將石鼓文寫作明顯的長方形,使字體更加舒展,并在一幅作品中寫成豎有行、橫無列,字跡大小參差,朝氣蓬勃。他的創(chuàng)新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如“馗肩”在石鼓文中已出現(xiàn),如“孔”字等,他發(fā)現(xiàn)了這一美的因素,并移植到其他字中。(未完待續(x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