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國家注冊一級書畫鑒定師-湯發周先生說就目前所見,吳昌碩在書法作品中以篆書居多,行草書次之,隸書又少于行草書。盡管隸書比較少,仍可清晰地看出他的師承和發展,掌握了隸書的演變規律對鑒定吳昌碩的書法作品真偽很有幫助。隸書始于秦代,盛行于漢魏。吳昌碩曾說“曾讀百漢碑”,看來他對漢代碑刻極為熟悉。關于這一點可從他的篆刻方面得到證實,吳昌碩在篆刻作品的邊款中曾不止一次地刻有“擬碑額篆”“擬張遷碑額篆”、“漢碑額遺意”等。
▲吳昌碩60歲作品《隸書集三公山碑茅堂七言對聯》·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根據文字記載和吳昌碩隸書作品來分析,他所說的“百漢碑”主要有《祀三公山碑》、《張遷碑》、《開通褒斜道刻石》、《悲岑紀功碑》、《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迄今為止,吳昌碩最早的隸書墨跡要屬《隸書齊云館印譜》(圖九三),此五字雖歸為隸書,但仍有篆書體勢,用筆輕盈、娟秀?!峨`書集三公山碑茅堂七言對聯》(圖九四)題有“集《三公山碑》字作隸”,
▲吳昌碩71歲作品《隸書節臨張遷碑》·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經考證所題《三公山碑》非《大三公山碑》,而是《小三公山碑》。因《祀三公山碑》(《大三公山碑》)系“減篆之縈折為隸之逕直”,基本屬于篆書。《祀三公山碑》(《小三公山碑》)無“縈折”,書體已是隸書。吳昌碩雖題“集《三公山碑》字作隸”,但書體仍與原碑有明顯不同處,《小三公山碑》字體細瘦有勁健氣,而《隸書集三公山碑茅堂七言對聯》字體豐滿帶渾厚氣,屬于以篆法為隸。
▲吳昌碩71歲作品《隸書西泠印社新建觀樂樓之碑》·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隸書節臨張遷碑》(圖九五)中題有“《張遷碑》奇肆可喜,節臨之”,《張遷碑》用筆特點為方筆,豎看成行,橫看成列,但略有參差。而《隸書節臨張遷碑》則為圓筆,橫看參差不齊,有的字形為豎長方形。由于系用象法寫隸書,使其更加堅實樸茂、生動活潑。
▲吳昌碩71歲作品《 隸書歌辭七言對聯》·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縱觀吳昌碩的隸書,基本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以《隸書齊云館印譜》為代表,雖用篆法寫隸,但筆力仍顯稚嫩。由于吳昌碩書寫石鼓文造詣日漸提高,所以在中、晚年書寫的隸書,雖也以篆法而為,但筆力雄勁。尤其晚年所寫隸書,如《隸書西泠印社新建觀樂樓之碑》(圖九六)、《隸書歌辭七言對聯》(圖九七)均系信筆而為,但高古之至。如此歸納起來,可引用吳昌碩的好友諸宗元在《缶廬小傳》中的敘述,他說:“書則篆法獵碣而略參己意,雖隸真狂草,率以篆籀法出之。(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