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國家注冊一級書畫鑒定師-湯發周先生說吳昌碩的山水畫在他的繪畫作品中占的比重較小。他自己曾說:“我是金石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贝蟾啪褪且驗樗J為山水畫不在行,所以相比之下而不多見。筆者目前所見吳昌碩最早的山水畫是作于四十八歲的《山水》。他在四十九歲作的《仿黃易筆法雪景山水》中題道:“寫此自嘲,亦自礪也。畫之工拙,有所不計,秋庵以篆籀作勾勒,昌碩仿之。”根據此圖分析,他那時的山水畫已不是處于邯鄲學步的階段,無論是從構圖,還是筆墨方面均已具有一定功力,故可得知吳昌碩畫山水已有一段時間。至于在此之前的山水畫是何風格,還有待實物資料證實。從題字可以看出,吳昌碩所“仿”的是黃易的“篆籀”之筆,而并非仿黃易的畫風。黃易為丁敬之高徒,在刻方面有出藍之譽。他雖工隸書,但刻必習書,“印從書出”就是這個道理。黃易的隸書就參有鐘鼎,說明他對篆書是下過功夫的。吳昌碩在篆刻方面學過“浙派”的丁敬、黃易,但在繪畫方面則只學黃易的“篆籀”之筆,不注重師其畫風。
▲吳昌碩49歲作品《聽松圖》·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觀《仿黃易筆法雪景山水》可以看出吳昌碩行筆蒼勁古拙,揮酒自如,毫無斧斫、雕琢之痕跡。他四十九歲作的《聽松圖》(圖六一)與《仿黃易筆法雪景山水》一樣,與其說是畫,不如說是寫,山石的表現方法略有胡公壽、任伯年的身影。吳昌碩于六十八歲作的《仿黃易觀梅賞春圖》(圖六二)比較接近黃易的畫風,筆法細膩,行筆工穩,在他的山水畫中尚不多見。
吳昌碩晚年的山水畫更為渾厚、高古,墨氣氤氳,行筆蒼勁,均以篆籀之筆為之。雖然有時在畫中題寫仿某人,如《擬管重光古木幽亭圖》、《仿石濤觀瀑圖》中題有“擬江上外史筆意”、“學石濤”,但兩圖全無刻意學管重光、石濤之處,系用“篆籀”之筆,將高情逸趣溢于筆端。
吳昌碩用“篆籀”之筆作畫,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故此他在四十八歲題畫時寫道:“人謂缶道人畫筆動輒與石濤鏖戰,此幀其庶幾耶?"他還說:“以作篆之法作畫,別有風趣,在古人不知誰是,在今人不知誰非,識者已領,吾無多言。”將書法融于畫法古已有之,然將“篆籀”之筆作畫的是非問題,吳昌碩認為自己沒什么可說的了,最好還是讓他人去品評。
關于有的書中寫有“吳昌碩不擅作山水,山水往往由趙子云代筆”一事,應該看到盡管吳昌碩自己說過“山水外行”,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因為他還說過“我畫非所長,而頗知畫理”。再者通過他的山水作品可以看出,“畫之工拙,有所不計”的原因是在追求另一種情趣。他說:“山是古時山,水是古時水,山水饒精神,畫豈在貌似?!彼运纳剿嫹堑煌庑?就是“內行”也難以做到(圖六三~六六)。趙子云拜吳昌碩為師時,吳昌碩已六十歲,他在六十歲之前的山水畫不會由趙子云代筆,在他六十歲之后,因某種原因而疏于作山水畫,請趙子云代筆倒是有可能的。(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