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
聽見那個傳說
斜陽穿過樹縫,灑落一地斑駁,時光跳躍在煙臺山的青石板上,也映照在了“林森公館”的青磚白瓦上。
走進干凈古樸的院落,穿過曲折清幽的木質回廊,仿佛看見了遺落在時光里的蹤影,聽見了那個關于愛國的“傳奇”。
而位于青芝山的“嘯余廬”,也在這一刻,把那個續寫的故事,訴說得蕩氣回腸。
林森,原名林天波,字子超,號長仁,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嘯余廬主人。他幼居福州,入英華學堂,因反清被開除,后參加反割讓臺灣斗爭,并加入興中會;中國同盟會成立時率會加盟。
辛亥革命中,領導九江起義,并促海軍反正,派兵援鄂、皖,穩定革命大局,被舉為民國開國參議院議長。參與二次革命,加入中華革命黨,受孫中山委托主持美洲黨務;又創辦飛行學校,被孫中山譽為“領袖支部”。
1916年回國仍主參議院,旋率眾南下護法,在南方軍政府擔任外交部長,極力維護孫中山的領袖地位。1922年底任福建省長,3個月后返粵,任建設部長等職,后當選為國民黨一大中央執行委員。
1925年7月國民政府成立,任常務委員、海外部部長,因參與“西山會議”受警告處分,繼主中山陵建設。1927年起任特別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常委、立法院副院長等職。
1931年,改任立法院長、代理國府主席。翌年元旦,出任國民政府主席兼主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張團結抗日。
滑動查看林森生平簡介
人文薈萃的煙臺山和翠巒碧水的青芝山,因兩處文物而深深結緣。慶幸能與之相遇,共同見證這傳奇的一生,了解那段不凡的歷史。
結緣
許下守護的承諾
“林森公館”于1992年被公布為福州市名人故居,200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嘯余廬”于1980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向右滑動查看更多信息
作為沉淀多年的歷史名片,它們共同承載和傳承著厚重的家國情懷,也成為了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重點保護對象。為此,倉山區人民檢察院聯合連江縣人民檢察院開啟了共同保護的旅程。
通過開展“清單式”排除隱患行動進行調查走訪,檢察機關圍繞不文明使用、消防隱患等重點內容,對文物是否設置無障礙標志、建筑消防設施是否配置到位、是否設立消防警示標志等情況一一標識、列明。針對集中發現的問題,邀請當地文旅局、臺辦、人大代表及文物的使用單位等召開文物保護工作會議,集中研究“林森公館”和“嘯余廬”在保護中存在的困難、阻力,共商對策。
倉山區檢察院、連江縣檢察院在“林森公館”為文物保護公益訴訟檢察聯絡點揭牌
倉山區檢察院、連江縣檢察院在“嘯余廬”為文物保護公益訴訟檢察聯絡點揭牌
現在,在檢察機關的助力和行政機關的努力下,兩處建筑已經消除了安全隱患,恢復了歷史風貌,并且被更加完善活化利用為繪本館、閩劇協會實踐基地等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同時,為了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保護一以貫之地延續下去,兩地檢察機關還共同舉辦揭牌儀式,分別聯合當地文旅局、臺辦和文物使用單位等掛牌成立“文物保護公益訴訟檢察聯絡點”,以檢察履職許下保護的承諾。
傳承
踐行一代人的使命
與美廝守,是文物保護和傳承的使命,是保護和傳承者的宏愿,也是我們這一代檢察人的承諾、延續和決心。
當煙臺山遇見青芝山,兩座山在歲月變遷中為我們書寫了故事的開頭,歷經風霜的沉淀而豐盈厚重,如今檢察機關接過了續寫故事的使命,檢察人將以盡心履職讓文物煥新顏,讓守護被看見。
策劃丨倉山區人民檢察院
連江縣人民檢察院
關注我們查看最新動態
倉山區檢察院“兩提升一強化” 推進線索移送工作提質增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