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即正義】,這的確是人類大腦的共性。
神經科學早已經發現,無論我們識別一張圖是否是面孔,還是判斷一副面孔是否具有吸引力時,都會激活大腦的相關腦區,同時建立獎賞機制[1][2]。
當你看到一幅人臉,和看風景/建筑物時,大腦內發生著截然不同的變化:
面孔識別,枕葉(OFA)、梭形面部區域(FFA)、后顳上溝(STS)、杏仁核(AMG)、后扣帶皮層(PCC)等會被激活
走在大街上,相貌平平的陌生人從身邊路過,你通常會直接無視。但如果是一位美女/帥哥經過,立即就會吸引你的目光。
當你眼睛一亮,目光鎖定美女/帥哥時,大腦內發生了特殊的生化反應:
大腦激活區域:漂亮面孔VS普通面孔
此時,我們大腦內獎勵系統的核心——伏隔核被激活,多巴胺分泌量迅速提升[3][4]。
大腦通過獎賞預測誤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來獲得愉悅。也即,多巴胺的分泌量超過多巴胺閾值越多,我們獲得的愉悅感也就越強。
大量研究表明,無論每個人審美差異有多大,漂亮標準有什么不同,除了性少數群體,漂亮男性吸引女性,漂亮女性吸引男性,都是大腦內的偏好。
當女性面對漂亮男性時,相比起面對漂亮女性,伏隔核激活程度更高,獎賞預測誤差也更大,從而獲得更多的身心愉悅。同樣的,當男性面對漂亮女性時,相比起面對漂亮男性,伏隔核激活程度也更高,獎賞預測誤差更大,獲得更多的身心愉悅。
當然,漂亮同性之間也會互相吸引,只不過相對來說程度不如異性。
漂亮面孔有共同的吸引力,但男女略有側重
當我們結識一個陌生人時,我們會自發地、非常迅速地,從他的面部外觀形成第一印象。我們會不自覺地對漂亮對象進行區別對待,這種第一印象,往往影響到社交、擇偶,求職,以及合作等等[5]。
似乎,人類的確是看臉的生物,然而【丑】的基因,卻并不一定是要被淘汰的劣勢基因。
要理清這背后的關系,我們就不得不來看看兩性吸引力的底層邏輯究竟是什么?
- 平均化
自古以來,面孔之間的吸引力就令人類困惑。直到200多年前,英國科學家高爾頓的一次意外發現,才逐漸揭開了面孔吸引力的神秘面紗。
1878年,高爾頓發明了在同一張底片上多次曝光照片的技術。
把不同人的底片通過多次曝光合成一張照片時,他驚訝地發現,合成的每個面孔竟然都比單個人更具有吸引力[6]。
高爾頓的發現很快成為共識,20世紀70年代,在面孔平均化的基礎上[7],西方誕生了專門的“學科”——面孔吸引力心理學。
時至今天,面孔平均化,已經成為面孔吸引力的共識之一[8]。
- 對稱性&差異化
除了平均化的顏值之外,在古今中外的面孔審美中,對五官的比例和搭配都有著嚴格的要求。
人類本身就是兩側對稱動物,在數千年前的文化建設中,對稱的審美趣味,近乎是一種本能。不說人類自己的顏值了,幾乎任何能和對稱沾上邊的,基本上都能和美沾上邊[9]。
大量研究證明,對稱在面孔吸引力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人類的大腦,也同樣不太喜歡難以辨識的事物。過度對稱化或對辨識不利,且給人一種非自然的感覺。人類擁有較多共識的一些巔峰顏值,往往并非絕對對稱。
20世紀30年代,一個叫做馬思琦米蘭·法克羅奇司的人,專門設計了美容千分尺,用來修復臉上的“瑕疵”,實際有點“誤入歧途”了。
美容千分尺
- 健康內核
為什么人類傾向于平均化面孔,同時又有差異性,其實這完全可以從人類進化來進行解釋。
早期人類選擇平均臉,可以最有效地選出健康且生殖能力足夠高的伴侶。而在平均臉的審美上具有差異性,又保證了基因的多樣化,避免近親繁殖。
平均化和對稱,本身就是和健康高度相關的。
比例再好的臉,如果長滿了瘡或者生了特殊的痣,又或者皮膚暗沉、干涸,吸引力都可能大打折扣。
在人類進化史上,寄生蟲一直對人類生存有著巨大的威脅。人類對面部瘡瘢的排斥,往往反映著寄生蟲給我們帶來的進化壓力。其實,具有吸引力的面孔,也往往具有更高的免疫力[10]。
人類的美容市場,之所以這么的繁榮。除了對青春、健康的追求外,同時也是對個人吸引力的追求。畢竟,人類作為一種動物,生存和繁衍是最核心的生物特性。
- 性二態
人類是社群動物,美好的面孔反應著生機、健康、生殖優勢。生殖優勢是一種內稟屬性,自從人類直立行走,隱藏性器官,女性同時隱藏發情期。人類的性吸引力,就逐漸體現在了面部和身體上。
在數百萬年的兩性審美的過程中,這令男性和女性都產生了相配套的第二性征。早就有大量研究表明,對于人類來說,最具有吸引力的面孔就是年輕、健康,且具有典型性二態特征的面孔[11]。
- 男性,雄性激素導致的一系列生理變化:體格高大,肌肉發達,聲音雄壯,汗毛茂盛、乳房不發育,長胡須。
- 女性,磁性激素導致的一系列生理變化:苗條豐滿,皮膚細嫩,骨盆寬大,乳房發育,嗓音細潤,無須。
一般來說,典型的女性化特征會增加女性面孔的吸引力,典型男性化會增加男性面孔的吸引力,但也有部分人群認為女性化面孔的男性更有吸引力。因此,對于整體人群來說,女性化面孔的吸引力具有更大的統計學優勢[12]。
總之,面孔的吸引力由平均化、對稱性、年輕、健康、性別二態性所決定。無論對于男人,還是女人,亦或者其它性別,也無論是雙性戀還是幾性戀,在面孔審美上,具有超高度的共識[13]。
- 其他進化心理機制
除了面孔吸引力外,其他進化心理機制,也決定著兩性間的吸引。
300萬年以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學會直立行走,隱藏性器官和發情期。隨著腦容量提升,女性變得極其容易難產,令盆腔更大的女性在生殖競爭中勝出。人類擁有更長的嬰幼兒期,發育后的乳房成為永久性的,也成為生育的信號[14]。
這些進化因素,都促使男性形成了腰臀比(生育能力的外在表現)的擇偶偏好。
而女性的生殖成本遠遠高于男性,這就決定了她們會選擇更加優質的男性,以分擔她們的生育成本[15]。
由于人類社會男性通常掌握更多的社會資源,女性的擇偶,也往往比男性更看著社會屬性。要么擁有騎士風度,足夠尊重女性,要么擁有地位和金錢,要么足夠細心、有耐心,要么擁有才華和智慧能在未來創造財富??傊?,能對女性和子女更多照料,以及能帶來生存優勢的男性,能分擔女性生殖成本,往往才對女性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生物的一切行為都是利益邏輯,我們有這樣的性選擇偏好,是因為可以帶給我們更好的未來預期。
基因的優勝劣汰特征,為什么沒有把世界上所有丑的人完全淘汰掉?
其實,真正的淘汰壓力并不是一個人丑不丑,而是在于是否影響到了生存和繁殖,只要有其它方面的繁殖優勢,他/她就有著把自己基因傳遞下去的優勢。
當社會動亂,人丁不興,人類求偶更加側重在繁殖上時,丑的淘汰壓力還會進一步降到最低。
俗話說【單身久了,看到一頭豬都覺得它眉清目秀】,足以反應人類的求偶標準其實具有很好的魯棒性。
這個世界長得太美或者長得太丑的都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面孔。那么,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后天對美的追求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俗話說,一白遮百丑。然而,美白并非對所有人類都是天經地義的。
對于熱帶地區的人類,如果不能有效攝入葉酸,可能導致皮膚蒼白。因此,熱帶地區新生淺色皮膚往往意味著疾病,是不祥的征兆。
而在溫帶和寒帶地區的人類, 天生黑色素更少,不僅皮膚顏色對陽光敏感,甚至色素斑、光老化都與陽光息息相關。古典社會時期,更白的膚色不僅象征著身份和地位,也意味著更少的光老化,看起來更加的年輕。
近幾十年來,歐美國家也曾流行把皮膚曬成古銅色,但同時,他們皮膚紫外線耐受差,皮膚癌高發,又遏制著這種潮流的發展。
這些現象,都反映出健康認知對人類審美的影響。
在歐亞大陸,美白之所以長期成為顏值的代名詞,主要還是在于美白反映著年輕化、女性化、健康特征的競爭力……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即便審美有胖瘦的差異,但美白幾乎都是數千年的共性。
雖然在古代社會,由于美白條件不足,曾使用鉛粉等有害健康的重金屬,但整體審美,都是以健康為基礎。例如,膚如凝脂、面如白玉、人面桃花等都是美白而健康的形容詞。
今天,人類女性所用的美白產品,不僅越來越以健康為基礎,甚至已經發展到了,可以為特定人群量身定制的程度。
依據《2024中國女性美白研究報告》[16],中國女性膚色與膚質呈現出“黑(真黑色素含量高,更易變黑和形成斑印)、紅(皮膚薄,屏障脆弱易受刺激)、黃(脂質氧化沉積,年齡越大皮膚越黃)”三大顯著特點,并具有一定的地域差異。
ITA值越高膚色越亮,色相角越低皮膚越紅、越高越黃
由于中國女性存在獨特的膚質和膚色特征,因此,單純的白并不能解決中國女性的膚色問題,應當以追求健康白為主。實際上,據《2024中國女性美白研究報告》中的數據顯示,的確大多數的女性都在追求健康白。
當然,也是因為人種上的差異,中國女性的膚質要做到健康美白,具有特殊的需求。
研究顯示,相比高加索人,東亞人皮膚角質層的成熟度更低,皮膚屏障也更脆弱,皮膚更敏感[17]。和其他人種相比,以中國人為代表的東亞人皮膚網脊深度較淺[18]。而皮膚水合作用方面,非洲黑人>印度人>白種人>中國人,且中國女性面部表現出最顯著的皮膚水合作用和經皮水分散失量的部位梯度差異[19]。
這些特征,意味著中國人面部皮膚角質層偏薄,感光性較強,易受外界刺激,應激反應后黑色素沉淀,容易反黑。
因此,中國女性的健康美白,需要在不刺激原本偏薄的角質層的基礎上,更溫和地實現高效美白,并且做到有效避免反黑。
在眾多的美白成分中,光甘草定正好符合這種需求[20][21][22]。
這是黑色素的產生過程:
α-MSH是一種促黑激素,它相當于一把鑰匙,而黑色素細胞膜上的受體MC1R則相當于一把鎖。當α-MSH與MC1R受體結合后,便會打開細胞開關,觸發細胞內的一系列復雜反應,同時使得酪氨酸酶活性升高,最終促使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
隨著黑色素的增加,黑色素細胞會通過樹突狀胞體,把黑色素傳遞給周圍的角質形成細胞,從而使得皮膚變黑。
我們的皮膚之所以會變黑,便是由這個生理過程所決定的。
研究者通過對照實驗發現,7μg/mL的光甘草定能夠顯著抑制α-MSH(相當于細胞開關的鑰匙失效),經過光甘草定處理的皮膚,不僅黑色素細胞樹突狀胞體的增長會受到抑制,降低至沒有α-MSH處理長度。就連黑色素合成的關鍵——酪氨酸酶的活性,也會被高效抑制。
對照組VS光甘草定組
通過確切的生化機制,光甘草定可以高效抑制黑色素的生成,不同的對照實驗顯示,它的美白能力是煙酰胺的140倍、熊果苷的961倍。
光甘草定直接從源頭解決了中國女性的抑黑需求,黑色素生成減少了,自然也就解決了黑色素過多導致的斑點痘印、黑化暗沉,從而達到凈白效果。也正是因為,光甘草定是從根本上解決黑色素合成,因此還能達到長期不反黑的效果。
皮膚中的黃色可能由多重原因造成,中國皮膚因為年齡增長而呈現出來的黃色,主要由脂褐素積累所形成。脂褐素源于脂質過氧化,而脂質的過氧化,又與細胞內的活性氧(ROS)、脂質代謝、蛋白變性有關。
通俗點來說,這種發黃與細胞內的氧化環境惡化有關,與自由基的積累息息相關。
光甘草定在清除自由基方面,也有著顯著的效果。
與多種護膚成分對照研究顯示,同等濃度下的光甘草定(10 g/L)清除DPPH自由基(評估分子抗氧化能力的一種穩定自由基)的能力,是煙酰胺的7.8倍、VCIP(一種油溶性維生素C衍生物,抗氧化劑)的12.1倍、傳明酸的59.9倍,與抗氧化能力著稱的VCE(維生素C乙基醚,抗氧化劑)相當。
光甘草定在抗氧化方面的優異表現,足以改善中國女性皮膚油脂氧化、自由基沉積的特點,從而達到提亮效果,符合中國女性的健康美白需求。
至于,中國女性膚色相比起其他人種,更容易呈現出紅色,本質上是肌膚薄而脆弱,容易受到外來刺激影響,因皮膚屏障破壞而產生了應激反應。皮膚毛細血管經受應激刺激,血流增加,這才造成了面部發紅。當毛細血管受到長期刺激,彈性和收縮能力減弱后,便會造成面部長期發紅而不消退。
要解決這種發紅情況,減輕應激刺激和修復皮膚屏障是很有必要的。
光甘草定作為一種黃酮類物質,具有典型的黃酮類基團。諸多研究都表明,黃酮類基團在減輕應激刺激方面,有著優秀的表現。
除了主動減輕應急刺激外,自身成分足夠的溫和,同樣有利于皮膚屏障的修復,有利于應激刺激因子的自清除。
護膚成分的應激刺激,一般通過斑貼試驗來進行檢測。
0級代表無刺激,級別越高代表刺激性越大,越不溫和(具體反應程度標準,見表)。
一般來說,有效成分濃度越高,刺激性越大。而不同濃度的光甘草定在斑貼實驗中的溫和表現,都十分的突出。
在0.04%、0.1%、0.5%濃度差異明顯的光甘草定斑貼實驗中,結果全部顯示為0級反應。光甘草定的推薦用量為0.01%-0.05%,在日常使用中,不會對皮膚產生刺激。
而1.5%、4%、8%的煙酰胺,斑貼實驗每組都有1級反應。由于相同濃度下,煙酰胺的效果低于光甘草定。所以,煙酰胺的推薦用量達到4%,濃度遠遠高于光甘草定,難以避免應急刺激的風險。
通過減輕應激刺激以及溫和表現,光甘草定有利于解決屏障受損、肌膚脆弱的問題,從而達到維穩效果。
縱觀所有的研究,不難發現,中國女性膚色與膚質呈現出的“黑、紅、黃”等三大顯著特點,光甘草定都能一一針對,從而有潛力解決中國女性的健康美白需求。
光甘草定的效果雖然非常好,但要發揮出它的潛力,卻有著巨大的挑戰。因為它的萃取,一直都十分的困難。
光果甘草根的光甘草定含量其實并不高,1噸光果甘草根僅僅只能提取100 g光甘草定。而要把這100 g光甘草定研制成為中國女性量身定制的健康美白產品,又需要邁過三座難關:
- 提純問題:過去最多只能提純到40%。濃度顯著決定著光甘草定的效果,如果提純問題解決不了,將會嚴重限制光甘草定的應用。
- 溶解問題:光甘草定常溫下不溶于水,基本不溶于油,難以被人體吸收利用。
- 穩定問題:高溫、光照下會加速光甘草定氧化,有效成分失活了,自然大大影響效果。
幸運的是,經過17年的精心研發,谷雨打造出「極光甘草」,解決了這些難題。
通過10余道精密提純工藝,谷雨把光甘草定的純度從40%升至90%,再到現在的99%,實現了光甘草定的效能顯著增強。
純度上升,光甘草定效能提升顯著
光甘草定在常溫下不溶于水,基本不溶于油,而人體內環境不是水就是脂質,這導致它很難到達黑色素細胞而發揮作用。再加上它在高溫、光照下會加速氧化,即便到達黑色素細胞效果也可能大打則扣。
也就是說,溶解性差和穩定性差這兩大難題,導致光甘草定難以到達細胞層面而發揮作用。
不過谷雨的研發人員卻另辟蹊徑,運用獨家的納米包裹技術,構建出28納米的仿生磷脂超微包裹體(僅僅只有市面包裹體的1/3)來穩定運載光甘草定。
甚至他們還在納米載體的表面鑲嵌了專門的信號肽,可以定向結合黑色素細胞表面MC-1R受體,這相當于鎖定了黑色素的生產開關,從而實現定向遞送光甘草定。光甘草定守住大門,及時使α-MSH這把鑰匙失效,自然便能很好地發揮生化效果。
測量顯示,在納米載體的幫助下,光甘草定透過皮膚細胞間隙的效率得到大大提升,24h滲透量達到普通光甘草定的3.4倍。
光甘草定的自然成分,結合谷雨精益求精,最終成就了中國女性的專屬——「極光甘草」。
無論中國人的美白需求,還是谷雨的研究之路,無一不彰顯出現代中國女性追求姣好容顏時的健康需求。
雖然美和丑就像高贊所說的那樣,不同的時代和族群,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在生物學和心理學層面,整個人類的審美其實有著諸多共性,尤其是在健康上。
丑的人之所以不會完全被淘汰掉,是因為“丑”從來就不足以讓一個人,徹底失去生存和繁衍機會。
除此之外,人類自古就學會通過美白來提升顏值競爭力。而在現代社會,隨著谷雨這樣有著研發實力和技術的品牌越來越多,不同人群的美白需求也將越來越容易達成。相信在未來,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更容易獲得健康的美顏。
參考文獻:
[1] Gschwind M, Pourtois G, Schwartz S, et al. White-matter connectivity between face-responsive regions in the human brain[J]. Cerebral cortex, 2012, 22(7): 1564-1576.
[2] Marini F, Marzi T, Viggiano M P. “Wanted!” The effects of reward on face recognition: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J].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1, 11: 627-643.
[3] Chatterjee A, Thomas A, Smith S E, et al. The neural response to facial attractiveness[J]. Neuropsychology, 2009, 23(2): 135.
[4] Aharon I, Etcoff N, Ariely D, et al. Beautiful faces have variable reward value: fMRI and behavioral evidence[J]. Neuron, 2001, 32(3): 537-551.
[5] Han S , Yue L , Shen L , et al.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The halo effect and generalization effect in the facial attractiveness evaluation[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18, 50(4):363-376.
[6] Stoddard J T . Composite Portraits[J]. Scientific American, 1885, 20(497supp):7938-7938.
[7] Baudouin J Y, Tiberghien G. Symmetry, averageness, and feature size in the facial attractiveness of women[J]. Acta psychologica, 2004, 117(3): 313-332.
[8] https://petapixel.com/2011/02/11/average-faces-of-women-in-40-countries/
[9] Fink B, Neave N, Manning J T, et al. Facial symmetry and judgements of attractiveness, health and personality[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6, 41(3): 491-499.
[10] Thornhill R, Gangestad S W. Human facial beauty: Averageness, symmetry, and parasite resistance[J]. Human nature, 1993, 4: 237-269.
[11] abcRhodes, G. (2006).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facial beau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 199–226.
[12] Komori M, Kawamura S, Ishihara S. Effect of averageness and sexual dimorphism on the judgment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J]. Vision research, 2009, 49(8): 862-869.
[13] Rhodes G, Harwood K, Yoshikawa S, et al. The attractiveness of average faces: Cross-cultural evidence and possible biological basis[J]. 2002.
[14] Morris, Desmond (2007). "Breasts". The Naked Woman. ISBN 978-0-312-33853-4.
[15] Schmitt D P. Evaluating evidence of mate preference adaptations: How do we really know what Homo sapiens sapiens really want?[J].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human sexu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014: 3-39.
[16] 2024中國女性美白研究報告-谷雨x新華網
[17] Muizzuddin N, Hellemans L, Van Overloop L, et 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fferences in barrier properties of African American, Caucasian and East Asian skin[J].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0, 59(2): 123-128.
[18] Langton A K, Sherratt M J, Sellers W I, et al. Geographical ancestry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epidermal morphology and dermal composi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4, 171(2): 274-282.
[19] Voegeli R, Gierschendorf J, Summers B, et al. Facial skin mapping: from single point bio‐instrumental evaluation to continuous visualization of skin hydration, barrier function, skin surface pH, and sebum in different ethnic skin typ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9, 41(5): 411-424.
[20] 王瑞雪, 趙珍, 鐘雁, 等. 幾種常用美白劑協同作用研究[J]. 日用化學工業, 2014, 44(10): 572-576.
[21] Pan C, Liu X, Zheng Y, et al. The mechanisms of melanogenesis inhibition by glabridin: molecular docking, PKA/MITF and MAPK/MITF pathways[J].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2023, 12(1): 212-222.
[22] 趙雅欣,高文遠,張連學,等.甘草在化妝品中的應用[J].香料香精化妝品, 2010(4):5.DOI:10.3969/j.issn.1000-4475.2010.04.0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