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國家注冊一級書畫鑒定師-湯發周先生說在我國歷代畫家中,畫竹高手層出不窮,不乏其人,如五代李頗、宋代文同、元代趙孟頫、明代朱端、明末清初石濤、清代李方膺、鄭板橋等。畫竹藝術得以綿延千年,盛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集中了繪畫與書法之美于一身,帶有中華民族特點的審美情趣。由于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通過筆墨來體現,因此繪畫同書法相互影響,日益結合,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征,這一點在墨竹藝術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早在宋代的藝術家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文同用書法作畫,黃庭堅用畫法作書,蘇東坡二者兼有。元代趙孟頫曾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分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明代王紱曾說:“干如篆,節如隸,枝如草,葉如真。"到了清代末年的吳昌碩也曾說:“直從書法演畫法。”
▲吳昌碩60歲作品《蕭蕭秋籟圖》·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吳昌碩曾說“平生喜畫竹,弄筆春起早”,他喜畫竹的原因是“我心師竹虛,歲寒節同抱”。至于他畫竹的師承問題,他自己曾說“老夫畫竹仿東坡”、“我意師老可”。當然,后來他的看法有了轉變,說:“縱橫破古法,與可何足道。堂名題墨君,作記笑坡老。天意活潑潑,此意有誰曉?”觀吳昌碩中年至晚年所畫之竹,確與文與可、蘇東坡有區別,文、蘇筆下之竹多文人畫韻味,而吳昌碩則更能體現金石趣味。就目前所知,吳昌碩在畫竹方面學過文同、蘇軾、吳鎮、石濤、李方膺、張賜寧等,所以他筆下之竹有吳鎮的不拘繩墨、老筆紛披:有石濤的豪放酒脫、渾厚淋漓:有李方膺的飽滿蒼勁、鐵骨錚錚。他師古人,但不落窠臼,是吳昌碩畫竹的第一個特點。
▲吳昌碩81歲作品《擬張賜寧清光竹叢圖》·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吳昌碩在畫竹時多題“金錯刀”。“金錯刀”是中國書畫筆法術語,亦稱“金索書”。其線條顫掣波動,相傳為南唐后主李煜所創。《談薈》載:南唐李后主善書,作顫筆,櫻曲之狀,遒勁如寒葉霜竹,謂之金錯刀。吳昌碩就是用書法中的“金錯刀”法畫竹,直落中鋒,勁如刻鐵,有濃厚的金石韻味。這是他畫竹的主要特點之二。
吳昌碩畫竹的竹葉組合不求“個”、“介” 而是一揮而就,“葉橫如劍掃”;竹干挺拔向上,“竿矗如矢直”,此種畫法與李方膺有異曲同工之妙。二人多喜畫風竹,其原因正如李方膺所題:“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
▲吳昌碩76歲作品《清光竹叢圖扇》·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吳昌碩除喜愛畫風竹外,中年時有雨竹作品,墨氣氤氳,淋漓盡致。這是他畫竹的第三個主要特點。吳昌碩從中年到晚年所畫之竹,在用筆方面無大變化,基本上以金錯刀法而為之(圖三〇~三二)。吳昌碩恐畫風獨特,難尋知音,故寫有:“寂寞賞音古誰是?蘇東坡與文湖州。"其實不然,知其音者不僅有古人蘇東坡和文與可,而且在他身邊就有,如齊白石、陳師曾、潘天壽等,他們在畫竹方面就繼承了吳昌碩的衣缽。(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