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國家注冊一級書畫鑒定師-湯發周先生說自宋代文人畫興起后,作為“四君子”之一的梅花,倍受畫家所青睞,對此吳昌碩也不例外,迄今為止發現吳昌碩最早的作品恰是作于三十六歲的《梅》。吳昌碩對梅可以說是情有獨鐘,他愛梅、畫梅,就連自己的墓址都選在余杭超山,為在故去后能繼續與十里梅花長期為伴。吳昌碩早在青少年時代就與梅花結下不解之緣,他在四十九歲刻的“梅花手段”印(附錄一118)的邊款中刻到:“故鄣后山有梅樹四、五十株,橫斜疏密,時饒逸,均予當于著花處貌其狀,覺香風襲襲,從十指間出也。"
據記載,吳昌碩于十七歲之前在故鄉鄣吳。可知他在那時己愛梅至深,但是否那時就已“于著花處貌其狀”,對這一問題還有待探討。吳昌碩二十二歲隨父遷居距鄣吳四十里外的安吉縣城,經父子辛勤勞動開辟了“蕪園”,園內植梅三十余株。他后來回憶道:“屈強亦有古梅樹,空山白云撐槎丫”:“野梅古怪奇崛,不受翦縛,別具一種天然自得之趣,予蕪園所有如此。”吳昌碩離開故鄉后仍以賞梅為樂趣,曾到過蘇州鄧尉、杭州孤山、余杭超山等。吳昌碩一生中所繪梅花主要有以下特點:
(1)自我寫照
吳昌碩曾說:“苦鐵道人梅知己。"但他愛梅還不只是以梅為知音,更主要的是他以梅喻人,確切說是以梅喻己。梅花贊語有“冰肌鐵骨絕世姿,試問桃李安得知”之句,正因梅花有笑傲風雪嚴寒,不媚世俗的性格,吳昌碩才將自己喻為梅花。他在六十歲作的《梅》中題道:“傳家一本宋朝梅,土缶從卿跳劫灰。顏色孤山嫌太好,夕陽扶影自裴回。光緒癸卯(公元1903年)道人自寫照。”
(2)先掃后寫
吳昌碩曾有詩曰:“老夫畫梅四十年,天機自得非師傳。羊毫禿筆堊墻帚,圈花顆顆明珠圓。"據記載,吳昌碩畫梅時只言掃,不言畫,將毛筆視為“堊墻帚”。掃梅更能揮酒自如,更能傾吐胸臆,而又不失梅花的物情、物理、物態。吳昌碩認為非掃而不能表現狂趣,所以他在題畫時才有“十三峰草堂落筆無此狂趣”,“非狂奴安得有此手段”等。從年齡上分析,吳昌碩在五十多歲之前以“掃”為主(圖一八~二○)。吳昌碩于二十多歲時的書法已具功力,尤其三十多歲臨習石鼓文后,對作畫更有幫助。至五十歲左右書寫的石鼓文日臻成熟。在書法方面升華之后,畫梅也由掃而變為寫。吳昌碩曾說:“畫與篆法可合并,深思力索一意唯孤行。"他還在《梅》中明確寫道:“近人畫梅,多師冬心、松壺,予與兩家筆不相近。以作篆之法寫之,師造化也。"他甚至有“是梅是篆了不問”的詩句,認為寫梅就是寫篆,寫篆也是寫梅。用篆書筆法去寫梅,更能表現梅的蒼虬蜿蜒、堅瘦挺拔之態。
(3)畫貌有變
吳昌碩在《梅》中題道“卅年學畫梅,頗具吃墨量”,在他畫梅的數十年間存在畫貌的變化。除了在用筆方面有先掃后寫的特點外,在繪畫面貌方面早期梅花多為枝疏花少(圖二O),晚期多枝繁葉茂(圖二三~二七):早期梅花多為勾(圖一九、二〇),中晚期為勾、點瓣共存(圖二一、二二、二三、二六、二七):早期梅花多為水墨(圖一九、二〇),晚期多為著色(圖二三~二七):早期梅花枝干氤氳有余,蒼勁不足(圖一八~二〇),晚期行筆辛辣,蒼潤相濟(圖二三~二九)。其中對枝干的畫法有一個明顯的早、晚期變化:吳昌碩在五十多歲之前畫枝干皆一筆掃成,筆中有頓挫、仰俯、蒼潤(圖一九、二○),而五十多歲后畫枝干皆多筆寫成,枝干兩側用篆書寫就,中間敷以墨或色(圖二-~二九)。此時所寫之梅,正如他常題寫的“鐵網珊瑚”。至于梅花瓣的勾與點的問題,吳昌碩在七十一歲作的《紅梅》中題道:“青藤畫紅梅,先圈后點色,茲擬其意,尚有大氣。”
另外,吳昌碩畫梅常伴以巨石,他說:“梅根入石,枝干堅瘦,石得梅而益奇,梅得石而愈清,兩相藉也。”對于畫紅梅,他說:“畫紅梅要得古逸、蒼冷之趣,否則與天桃、秾李相去幾何?一落凡艷,羅浮仙豈不笑人唐突?"這都是他長期畫梅而得出的經驗之談。(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