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國家注冊一級書畫鑒定師-湯發周先生說在《吳昌碩的繪畫借鑒過哪些古人》中已講述了借鑒的古人情況,那么他在繪畫中借鑒古人作品時有何主要特點呢?歸納如下:
▲吳昌碩 辛酉(1921年)作《金鳳花》·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一)方式多祥
①擬: 吳昌碩用“擬”的方式比較多,如《丹山鳳》題“擬蒙泉”:《歲朝清供圖》題“擬張桂巖《歲朝清供》”:《牡丹水仙》題“擬陳道復大意”:《香遠益清》題“擬清湘老人潑墨”等。
②學: 吳昌碩用“學”的方式也比較多,如《山茶花》題“學蒙泉筆意”:《松石》題“學李晴江筆意”:《芭蕉》愿“學陳白陽而神味不及”:《美意延年》題“學讓翁而神味不及”等。
③臨、背臨:吳昌碩用“臨”的方式相比之下較少,如《鹿》題“鹿叟索臨八大山人畫鹿”:《蝴蝶蘭》題“頃見孫雪居手卷,臨其一角”:《清供》題“偶見北平張孟皋有此本,設色古逸,筆意直接宋元,真奇品也,茲背臨其意”等。
④仿:吳昌碩用“仿”的方式似乎更少一些,如《祝壽圖》題“孟皋有《祝壽圖》,仿之”:《雪景山水》
題“秋庵以篆籀作勾勒,昌碩仿之”等。
⑤似、近:吳昌碩在有的作品上題“似”、“近”的,如:《芍藥》題“自視酷似趙無悶,或吾家讓翁亦近之”;《歲朝清供》題“信筆綴成,酷似孟宋設色”:《端陽嘉果圖》題“粘壁自賞,極似李復堂老年筆意”等。
▲吳昌碩 壬子(1912年)作《蕭齋清供》·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二)師古不輟
吳昌碩在借鑒、學習古人方面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從早年至老年,甚至臨終前仍師古不輟。迄今為止,發現吳昌碩最早師古的作品,是他于三十八歲作的《擬張賜寧歲朝清供圖》,最晚的師古作品,是他于八十四歲作的《擬張孟皋富貴花開早》。
▲吳昌碩 己亥(1899年)作《菊花》·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三)化吉為已
吳昌碩雖然很重視學習古人,但不被古人所圈,化古為己,走了一條“與諸君無一仿佛”之路。他在《葡萄》中題有:“畫當出已意,模仿墮垢塵。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更讓人讀后引起深思的是他在《擬八大潑墨》中題字“此作擬雪個潑墨,懸壁觀之,仍是大聾,何耶?昌碩并記”;還在七十一歲作的《臨王樹谷佛》中題道:“甲寅十月客有持王鹿公畫《佛像》來,極摹其意,取其神而不肖其貌,欲求其有我在耳!”吳昌碩自問:“仍是大聾,何耶?”自答:“取其神而不肖其貌,欲求其有我在耳!”
▲吳昌碩 丙寅(1926年)作《歲朝清供》·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四)巧與古合
除上述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需在此贅述。吳昌碩在作畫時并非想刻意去學某位古人,但卻有某位古人之韻味,如《枇杷》即是一例,他在畫中題道:“初夏景物,約略寫之,人謂似李復堂,似花之寺僧,畫者不自知之也。昌碩。”
▲吳昌碩 甲辰(1904年)作《歲寒圖》·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五)屬文人畫
元代繪畫在繼承唐、五代、宋繪畫傳統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文人畫”的興起。“文人畫”中的人物畫相對減少,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成為主要題材。“文人畫”的基本特征,表現在異常突出繪畫作品的文學性和對于筆墨的強調。清代的繪畫藝術繼承著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日益占據畫壇主流。在“文人畫”創作思想的影響下,更多畫家追求筆情墨趣,風格技巧爭奇斗艷。吳昌碩不僅“生平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而且使詩、書、畫、印四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他的作品不拘泥于形似,著重表現物象之勢,更多“文人畫”意趣。
▲吳昌碩 乙卯(1915年)作《秋菊圖》·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六)以篆作畫
吳昌碩的繪畫到了晚年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書入畫,他一再強調用篆籀之筆作畫來表現金石韻味。如他在畫梅時題“是梅是篆了不問”,在畫竹時題“金錯刀”;在畫荷時題“謂是篆籀非丹青”:在畫藤時題:“悟出草書藤一束。”就是在畫其他題材時也如此,如他在七十六歲作的《神仙富貴多子平安》中題:“已未夏季畫畢,自讀頗類張孟皋筆意,實則以作篆之法作畫耳,吳昌碩年七十六。”可見吳昌碩晚年的花卉作品,即使“自讀頗類張孟皋筆意”,但仍與張孟皋有本質的不同,其主要特點是吳昌碩“以作篆之法作畫”(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