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待久了,總會看見些奇奇怪怪讓人后怕的東西,好像世界出了bug一樣。
最近一次有這種感覺,就是夜晚的陽朔帶來的。
甭去奪命艦上體驗異形的巨大與可怕了,夜晚的陽朔才是巨物的老家。
白天,這里看起來十分正常,仍然是印象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來源:小紅書@周周雪莉
然而,這只是陽朔的“表世界”。
一到夜晚,迷霧和燈光交相輝映,這些白天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山也變得有內味兒了,仿佛走進了《寂靜嶺》的“里世界”,瘆得慌,讓人san值狂掉。
△來源:小紅書@就愛煮粥啊
吃個飯,騎個車,散個步,抬頭就看到巨大的不可名狀之物從天空中撲面而來。別說雞皮疙瘩了,感覺五臟六腑都被嚇到重裝了一遍。
△來源:小紅書@TSI
更有人直接被嚇到摔了一跤。
這可好,以后拍鬼片都不用整特效了,直接在夜晚的陽朔把那攝像機一架,恐怖氣息渾然天成。
△來源:小紅書@8wa0
當你以為自己不親臨陽朔就不用體會到這種恐懼,但它還是會教你重新做人。
你以為屏幕里的是一棵樹,結果愣是怎么都找不到樹干,于是你猛地意識到,原來這玩意是一座山。
△來源:小紅書@TingShare
尤其是“沒見過世面”的外地朋友,習慣了和一眼望到地平線的平原大眼瞪小眼,來到陽朔后更是被嚇得膽戰心驚。
然而,本地人也會如此。得,童年陰影直接伴隨著你成長為青年陰影和老年陰影。
可能有些網友不理解,說到底,這不就是山嗎?能有多害怕?
就算怕,為什么就獨獨怕陽朔的呢?
其實,這種對于巨大物體的恐懼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巨物恐懼癥。
夜晚的陽朔可以說是巨物的老家之一了,和流水線一樣,批量產出可以嚇鼠人的山。
△來源:小紅書@西瓜不開門
而且這山嚇人就嚇人在,當你還沉浸在現代城市的繁華氣息中時,它突然給你來個jump scare,出現在從未設想過的地方,讓你恍惚之中懷疑自己是不是觸到這個世界的bug。
明明還處在住宅區,可這山卻和憑空出現的一樣,好像違背了一直以來的認知,再搭配上青苔樹木的陰綠色。身體還處在三十八度的山腳,心卻驟冷到好像到了山頂。
△來源:小紅書@陳大奘
而且,相比于其它有山的城市,陽朔的山形態更為詭異,沒什么緩沖地帶,就硬生生地突然站在你面前,靜靜審視著你,隨時準備壓下來。
△來源:小紅書@zon
我都怕它下一步就是咬手掌、塔塔開,變成巨人開始踏平城市。
不愧是喀斯特地貌,這山就這么水靈靈地在y軸上平地而起,不斷朝你咕涌,也太沒邊界感了。想象力豐富的人在這呆一宿,就能有痛直通“看山不是山”的第二重境界。
△來源:小紅書@好餓想吃了
網友表示,白天直接愛上大山,等死了就和小允子一起變成大青牛在這吃草吃到天荒地老。一到晚上,媽,我怕!
更瘆人的是,有些山還疊了buff,比如自帶墳頭啥的,林正英來這進貨都進不完。
除了山,陽朔還有其它巨物。
在千古情景區,你能見識到另一經典巨物——四面雕像。
△來源:小紅書@吃不飽的貝貝醬
它就這么靜靜地從四面八方注視著你,慈眉善目,給本就可怕的峰叢恐上加恐,添了不少科幻,乃至是魔幻氣息,神秘而又令人脊背發涼。
△來源:小紅書@Back To Snnnow
更別提克蘇魯系溶洞了,巨大的鐘乳石,層層交疊起伏的巖石紋路,再搭配上倒立的蝙蝠,你說這是異形老巢我都信。
△來源:小紅書@親愛的兔美醬
△來源:小紅書@親愛的兔美醬
陽朔,你到底還有什么驚嚇是我不知道的?
既然有巨物恐懼癥患者,那么肯定也有巨物愛好者。
不少網友表示,自己挺愛看夜晚陽朔的山,越菜越愛看,越看越刺激,那么既然要追求刺激,不如就貫徹到底。
懂了,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巨恐的內核是巨愛。
生活的SM在這兒上演得淋漓盡致。
越菜越愛看的背后,可能也不僅僅是尋求刺激。一方面,巨物因為本身的大體積,會給人一種神圣且莊嚴的感覺,使人不自覺地想要靠近。
另一方面,這可能也涉及點兒解壓的哲學小妙招。巨物讓個體及其煩惱顯得如此之渺小,頗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了。
不少人還把這種方法當作脫敏治療,或許看多了,也就不怕了,從前是我為魚肉巨物為刀俎,今時今日也該換一換了。
當然,就像看恐怖片一樣,巨物也是如此,獨懼巨不如眾懼巨,這種“拉人下水”的感覺也讓自己多了個一起害怕的搭子。
那么巨物愛好者可能就要問了,還有哪些地方的巨物可以貫徹繼續刺激的?
成都綠地468,白天看就已經有些心跳加速,晚上看,它直接化身超長大蟑螂,通體漆黑,從遠處看的不真實感到越來越確認的真實與窒息,感覺再不快點跑,它就要飛過來抓人了。
△來源:小紅書@貓吃小餅干
還有重慶繁華的洪崖洞,燈火通明,人來人往,不去這打一下卡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去了重慶。但洪崖洞對岸就沒有這么有“人氣”了,而是滿滿的“鬼氣”。
△來源:小紅書@今晚橘色真好
在湛江湖光巖的大烏龜,可愛之中又因為過于巨大顯得有些不和諧,讓人又愛又怕。
△來源:豆瓣@偉大的芋頭
更別說北京的鼓樓,白天看可以夢回古代,夜晚看感覺下一秒就要go die,黑壓壓一幢,直接體會到皇室沉重的凝視,胸悶且心慌。
△來源:小紅書@愛笑的小圓兒
而位于福建平潭的大風車,則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刺激,還有聽覺。
還在遠處時,未見其車先聞其呼呼的轉動聲,等走近一抬頭,一個龐然大物就屹立在那兒,好像一直在等你一樣。國外有恐怖游戲警笛頭,這下可好,國內有風車頭。
△來源:小紅書@獨酌_CK
國外也有不少巨物。
在日本,最著名的巨物之一就是仙臺觀音。白天看就已經有些不適,一到夜晚,百米高的雕像對比起周圍的黑暗與來來往往的汽車,看得人巨物恐懼癥直接當場發作,更不用說住在觀音旁邊的酒店,隱隱的壓迫感揮之不去。
△來源:小紅書@你說你是咕咕嚕
△來源:小紅書@yukyukyukyuk!
而2021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咱也不好說這到底是巨物愛好者的盛典,還是巨物恐懼癥患者的“發病地”。
“正夢(Masayume)”這個作品,尺寸相當于6~7層樓高。感覺創作團隊沒少看伊藤潤二的漫畫,這20m的臉能把人瞬間拉進《氣球》里。
△來源:小紅書@KL HOJIAK
泰國,則是巨物愛好者的老家之一。龍廟、鯰魚廟、藍廟、三象博物館……全是巨物。都說純恨戰士干一行恨一行,那我們巨愛戰士則是見一個愛一個。
△來源:小紅書@Doubleliker
△來源:小紅書@Doubleliker
不過,也有不少看起來更“人畜無害”、甚至有點抽象的巨物。
比如濰坊風箏節,各式各樣的巨型風箏在天空飄蕩,什么都敢往天上放。從迷人老祖秦始皇,到專救爺爺葫蘆娃,國內的國外的,啥形象都有。
△來源:小紅書@懶腰開開
△來源:小紅書@旋風土豆993
巨物恐懼癥秒變巨物嘲笑癥,怎么不算是一次成功的脫敏治療呢?
除了巨物恐懼癥外,還有其它的恐懼癥。
當年的韓劇天花板《秘密花園》,玄彬飾演的金洙元就患有幽閉恐懼癥,導致他一個霸道總裁從來只乘扶梯而堅決不坐封閉式電梯,否則就會心跳加快,直至暈厥。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網友表示自己害怕狹小密閉的空間,比如做核磁共振、坐飛機,見到日漸逼仄的錢包(bushi),甚至是在游戲里也會有所反應。
還有深海恐懼癥,當你樂呵地在大海母親的懷抱里暢游,下一秒迎接你的卻是斷崖分界處,顏色突變,氣溫驟降,暗流涌動,一邊是生活了一輩子的陸地,另一邊卻是不確定性拉滿的未知深海。
△來源:嗶哩嗶哩彈幕網@環球旅行風景
光是看網友的描述都能被嚇得兩腿發軟。
“本來浮潛看小魚開心著呢,一不小心游到了分界處,太恐怖了!”
“我只是想游過去之后看看斷崖是什么樣就回來,結果看到的那一霎那我直接嚇挺了,原住民給我拖回去的……”
以及密集恐懼癥,說到這就不得不提深圳機場了,天花板以及莫名其妙蟲卵一樣的蓮蓬式物體,差點就要艾特異形導演來這汲取靈感了。
△來源:小紅書@一顆小樹.
遠在南半球的墨爾本也整了這死老出。
這墻上的“藤壺式設計”越看越讓人不適,設計師主打的就是一個膈應,怎么反胃怎么來。
△來源:小紅書@麻酷絲兒
我哭死,人人都笑我膽子小,偏偏我的膽子最小。
其實這些對特定物體、情形的恐懼癥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活經歷等都各不相同,導致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也會千差萬別。
正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互聯網也讓我們“患有”各式各樣恐懼癥的人可以互相理解、抱團取暖。
就像“社恐”跳出原有語境而逐漸有了社交標簽這一用途,各式各樣的恐懼癥被越來越多人認識、站在潮頭浪尖上的日子,說不定也指日可待。
最后,你有相關的體驗嗎?歡迎在評論里和我們分享。
作者| 烤烤
編輯|烤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