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鹽堿地大國,鹽堿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三。喚醒這一“沉睡”的后備耕地資源,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為了用好這一“潛在糧倉”,近年來,我國各鹽堿地分布區在鹽堿地的改良研究及開發利用方面積極作為,構建出了多種鹽堿地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在河北滄州,經過多年鹽堿地整治和小麥品種選育,旱堿麥種植面積超過百萬畝;在寧夏鹽池,漫漫荒原大片鹽堿地變身“淡藍色的海洋”,近800座養殖大棚成為青蟹和南美白對蝦的“樂園”;在江蘇如東,當地于沿海灘涂推廣油菜種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讓鹽堿地變成農民的“增收田”……曾經的不毛之地正變成新綠洲,豐富百姓食物供給途徑。
鹽堿地變身“米糧川”
鹽堿地是一種土壤頑疾,被稱為“地球之癬”。在一些地下水位高、蒸發強烈或地形低洼的地方,溶解于水中的鹽類在土壤表層積聚,久而久之,土壤理化性質隨之改變,影響植物生長。在含鹽量超過6‰的重度鹽堿地上,作物出苗率低于50%,產量減少90%。“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一首民諺道出鹽堿地的危害。
東北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主要分布區之一。這里曾因農作物難以生長和長期偏旱被稱為“八百里瀚海”。近年來,隨著引水工程的建設和鹽堿地改造項目的深入實施,不長草的鹽堿地逐漸煥發新生。
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讓字鎮號字村的地頭上,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一眼望不到邊,微風吹過,能聞到陣陣稻香。去年年初,這里還是一片白花花的鹽堿地。吉林近幾年相繼實施河湖連通、引嫩入白、松原灌區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吸引了一批農業企業、科研院所扎根鹽堿地,探索鹽堿地改良技術,實施鹽堿地綜合利用項目。2021年以來,通過開發鹽堿地等后備耕地資源,吉林省實現新增耕地38萬畝。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曾經“只長堿蓬草,不長豆和糧”的鹽堿地,正加快變身生態家園和魚米之鄉。在肇源縣鯰魚溝濕地,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引來嫩江水,改造形成3萬畝穩產田和12萬畝人工濕地,肇源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曹桂海說,通過多年探索,肇源縣形成了將水利工程改良、農業耕種改良、生物和化學改良有機結合的鹽堿地改造模式。目前,肇源縣已有50多萬畝鹽堿耕地變為畝產1000斤以上的穩產田。
鹽堿變良田,荒蕪成沃土的故事不只發生在東北大地。在甘肅省,白銀市通過使用改良土壤的“魔法劑”——硫酸亞鐵,20萬畝鹽堿地變成了“米糧川”;在內蒙古,興安盟積極開展鹽堿地水稻栽培試驗,走出鹽堿地生態治理新“稻”路……一系列成功實踐,讓鹽堿地變豐收田具有了更多可能。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14億多人口,一天就要消耗約70萬噸口糧、9.8萬噸油。開發利用鹽堿地,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我國約1億畝鹽堿化耕地基本屬于中低產田,在已有水資源保障條件下提質改造,按畝均增產100公斤核算,1億畝鹽堿化耕地年均可增產100億公斤。通過治理賦能、生態賦能、科技賦能和產業賦能,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定能讓更多鹽堿地變身新糧倉,“長”出更多好產品、好產業,助力中國人民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鹽堿灘成了“海鮮帶”
2023年,新疆鹽堿地“長出”三文魚、白對蝦的新聞成為熱點話題,“以漁治堿”,將鹽堿水改良成人工海水養殖海鮮,成為用好現有資源、實現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新途徑。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擁有124.9公里海岸線和42萬畝灘涂,向鹽堿地要食物潛力巨大。“海濱鹽堿度高、返鹽堿現象嚴重的區域卻是天然的‘海水魚塘’海鮮帶。”樂亭縣水產中心副主任劉衛濱介紹,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開發鹽堿灘涂面積6.5萬余畝,工廠化水產養殖面積約40萬平方米,主要養殖海參、扇貝、對蝦、多寶魚等。樂亭海參、樂亭扇貝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在樂亭縣姜各莊鎮老米溝的一處海參養殖基地,由鹽堿地改造而成的池塘邊上,海生海水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霍興隆正領著技術員查看海參生長情況。“樂亭海域水質優良、氣候適宜,灘涂含有大量硅藻等天然餌料,是海參養殖的理想場地。公司每年產出海參苗10萬余斤、成品海參30余萬斤。”霍興隆說,今年發展“海參+對蝦”立體養殖,進一步提升了養殖收益。
鹽堿灘里養海鮮,不僅盤活資源,更有廣闊市場前景。
2022年,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項目落地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白寨村,當年年底動工,次年5月南美白對蝦試養成功。
海鮮養殖項目何以青睞這里?白寨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祁國吉說:“既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條件優勢,也是看好市場前景。”
活蝦長距離運輸損耗大、成本高。“從沿海購買的活蝦,運到甘肅銷售,價格較高。就近養殖,省了一大筆運費,銷售價格也相應下降,競爭力強。”張掖市豐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貴濱說,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共有400多萬人口,活蝦市場前景廣闊。一年多來,臨澤縣已累計向河西走廊地區銷售南美白對蝦2萬斤。今年3月,項目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對蝦年產量將達到15萬斤。
村集體收入也在快速增長。“土地流轉費每年每畝650元,每5年增長20%,鎖定了長期收益。”祁國吉說,加上勞務服務、銷售代理等收入渠道不斷拓展,2023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2萬元,其中近四成來自養蝦基地。
思路一變天地寬,鹽堿灘也能變成“海鮮帶”。業內人士表示,事實證明,謀劃發展要善于轉變思路、主動作為,立足地情求突破,轉變思路謀發展,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業態,才能將鹽堿地的天然劣勢轉化成特色優勢,實現產業良性發展,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更多土地破“堿”重生
鹽堿地是耕地提質、擴容、增效的重要來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顯示,2019年末我國共有鹽堿地1.15億畝。專家表示,要立足國情農情,充分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堅持糧經飼統籌,因地制宜,向各類鹽堿地資源要食物。
治理鹽堿地,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以地適種”,即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另一種是“以種適地”,即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如今,更多地方打開思路,堅持“兩條腿走路”,把“以地適種”同“以種適地”相結合,在進行土壤改良的同時,在選育耐鹽堿植物上發力,找到了更多治理改良鹽堿地的有效方法。寧夏推動科研院所與農業企業合作,以微生物和牧草種植相結合的方式修復鹽堿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五十團夏河鎮,抓好水肥一體化管理,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有效改良了土壤;山東省慶云縣實施暗管排灌改良土質,提升地力,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動土地成方連片,并試種高粱等耐鹽堿新品種,良法、良種讓昔日鹽堿地變豐產田。
在一些地區,種糧、養海鮮帶來的農旅融合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山東東營市墾利區的稻田畫農創BOX景區,隨著一聲清脆的鳴笛聲,觀光小火車載著游客穿過紫藤花長廊,一幅巨幅稻田畫映入游客眼簾,引發陣陣贊嘆。墾利區永安鎮黨委書記蓋曉楠介紹,墾利鹽堿耕地面積達60多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近80%,部分鹽堿地含鹽量超過10‰,這些鹽堿地,曾是“荒涼貧瘠”“不毛之地”的代名詞,如今景區內共有240畝稻田畫,是全國單體面積較大的“稻田畫景觀創意基地”之一。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則將鹽堿地水產養殖與水稻種植相結合,打造了全新的“稻漁空間”,建設出集觀光、采摘、捕撈、購物、民宿于一體的農旅綜合體。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因地制宜施策,分區分類治理,才能更好喚醒鹽堿地這一“沉睡”資源。立足實際拓思路、轉觀念,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鹽堿地綜合利用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