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國家注冊一級書畫鑒定師-湯發周先生說張大千是個旅行家,在旅行中不僅陶冶性情,更主要的是為了繪畫藝術。他說:“要身入其中,棲息其間,朝夕孕育,體會物情,觀察物態,融會貫通,所謂胸中自有丘壑之后,才能繪出傳神的畫。”“要經歷得多才有所獲,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畜都是一樣。游歷不但是繪畫資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窺探宇宙萬物全貌,養成廣闊的心胸,所以行萬里路是必須的。”
▲張大千五十歲作作品《墨筆白梅圖》·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基于上述原因,張大千自青年時代至五十一歲時,穿梭于京、滬,來往于大江南北,足跡大半個中國,據統計他到過:北京(圖一一六)、上海、天津、遼寧、臺灣、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甘肅、青海、江蘇、浙江、陜西、安徽等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具體地方除北京、上海、天津外,主要有:大連、青州、蘇州、杭州、常州、寧波、蕪湖、嘉善、松江、南京、郎溪、歙縣、湯口、成都、重慶、廣元、雅安、康定、資陽、大足、劍閣、七盤關、夾江、桂林、貴陽、陽朔、興坪、梧州、西寧、蘭州、武威、張掖、酒泉、玉門關、安西、敦煌、鄭州、洛陽、西安、臨、華陰、宜昌、衡陽、臺北、香港、澳門等; 游覽過莫高窟、榆林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享堂峽、千佛崖; 登過黃山、華山、峨眉山、青城山、嵩山、衡山、天臺山、興龍山(圖一一七)、天目山、穹窿山、莫干山、大面山、候山、羅浮山、雁蕩山(圖版一一八)等。
▲張大千47歲作作品《擬董源興龍山圖》·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張大千雖然在作品中常寫作于何處,但有時只寫小地名或寫古地名。如寫“歐香館”是指上海李秋君處,寫“稅牛廠”、“昭覺寺”、“沙河堡”是指成都,寫“網師園”(圖一一九)是指蘇州,寫“聽鸝館”、“養云軒”、“昆明湖”、“頤和園”是指北京,“陽明山”是指臺北。如寫“故都”是指北京,“沽上”是指天津,“魏塘”是指嘉善,“皋蘭”是指蘭州,“益都”是指青州,“吳門”是指蘇州。了解張大千的行蹤,對鑒定他在落款中寫有作畫地點的作品真偽,無疑提供了一個方便條件。現擇兩例借以說明。如發現寫有作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大連除外)的作品當應格外注意,因張大千未到東三省的黑龍江、吉林。
▲張大千47歲作作品《雁蕩山天柱峰》·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他于1931年3月到過遼寧省的大連旅游寫生,只住數日后忽聞女兒張心瑞在上海病重,于是離大連返回京。如發現寫有1932年以前、1936年以后作于網師園的作品,也要格外注意。
▲張大千三十七歲、張善子五十四歲合作作品《張大千、張善子合作松虎圖》·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1932年張師黃見張大千在上海西門路寓所太小,將蘇州網師園前院借給張大千居住。盡管張大千行蹤飄忽不定,但1932年、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都曾在網師園住過,在網師園創作了不少作品,如《仿八大石濤墨荷圖》就是他于1936年作于網師園。(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