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語“開卷有益”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和聯想。
我這個人好奇心重且又執著,前幾年去太倉,發現太倉的宣傳說的鄭和下西洋是從太倉瀏河走的,一直以來都知道說是鄭和下西洋是從南京出發的。所以我特意考察了南京天妃宮,靜海寺。然后又去太倉走了一圈。又查了資料終于搞明白了怎么個情況,并寫了兩篇文。下面說“開卷有益”
今天在大報恩寺看到了“開卷有益”這個詞的來歷,又讓我好奇了。
說的是這個和宋太宗讀《太平御覽》有關,這里有段文字。
宋太宗一年讀完1000卷
《太平御覽》是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由李昉等人主持編修的大型類書總共55部共計1000卷,每卷平均600字左右。
宋太宗可以說是這部書的“頭粉絲”,他規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當時有人認為,皇帝既要處理國家大事,又要每天看書,應注意休息。宋太宗說:“朕性喜讀書, 頗得其趣,開卷有益,朕不以勞也。”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正是從宋太宗趙光義的這番話中提煉出來的。
我想找一下原始的記錄,查了電腦。電腦上并沒有詳細的明確的說法,這個是否與《太平御覽》有關。太平御覽是部工具書,資料書。我想我也用工具書,資料書去解決。然后我找出了我在80年買的辭海,在里面我還真查出來了,雖然也不是很詳細,但是明確的指出了源自于宋太宗讀《太平御覽》而有了“開卷有益”這個說法,有了這個成語。
79版的辭海是這樣描述“開卷有益”這個詞的。
開卷有益(卷Juan)謂讀書有好處。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六:“太宗(宋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闕,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看到這里證實了“開卷有益”這個詞或者說這個成語的來歷。我就想起了我這個大部頭的資料書,工具書。辭海。
辭海一般都是幾本版的。我這是1979年版,1980年第一次印刷。是縮印本,當時也是為了便宜些,也好存放。找起內容來也方便。后來又買了一本增補本。內容是不斷的變化補充的。再后來學習的勁頭越來越小,科技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要想查個什么方便多了,對辭海的興趣也越來越小了。今天翻出來也是陰差陽錯了,順便又看了看,到是又增添了我幾分興趣。
這縮印本當時看著就費勁,字太小。現在基本上是戴著眼鏡模模糊糊,還要用放大鏡。這個查找方法現在一般人可能還不會用,是用部首法查字,不過后面也有拼音法,但是用拼音法找到那個音的字,然后再去找你要找的那個字,那個詞也是要費很大心思的。
辭海內容真的是海量,沒有你找不到的,只有你不知道的。
這辭海當時買的時候22元,現在最新版我查了一下典藏版賣到一千多塊,縮印版要六百多。我這個屬于文物級的了,不知道要賣多少錢了?玩笑話,玩笑話。。。
放上一段大報恩寺的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