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好的服務是顧客得到實惠
前一段和兩個朋友在北京吃飯,說到定的一個酒店房間沒有早餐,于是一位馬同學拿出手機,給攜程打了個電話,說想多買一份早餐。
然后攜程客服直接告訴她,因為她是黑鉆貴賓,所以送她68元現金,直接吃完付賬就好了。
旁邊另一位朋友看的一愣,說還有這種操作?
我當時就樂了,因為這個干法,非常的攜程。
老丹也是攜程金卡VIP。
作為攜程十五年的會員,難免遇到過一些不快經歷,中間有幾次還想過換個平臺,但最后還是老老實實的回來繼續使用。
攜程的有些服務確實很香。
在攜程定了接機的專車,假如司機放你鴿子了,那么沒關系,打個電話會迅速再給你派一輛,然后把租車費用退給你,等于白嫖一次用車。
到了一定的級別,定機票攜程直接送機場貴賓室和快速通道的使用,老坐飛機的同學都知道,這個還是很實用的。
上次我通過攜程訂了一個有點奇葩的航空公司,從廣州飛到浦東以后,半夜在天上轉了一個小時,說沒有機位,好不容易落下來,又在機艙里等了兩個小時,說沒擺渡車。
那段經歷十分魔幻,我在一篇文章里提過。
等到出機場已經凌晨兩點了,回家的路上,覺得心中不平之氣難以釋放,于是給攜程打了個電話,大意是你賣的這是什么票?
大家都知道,航空公司的延誤或者服務出現問題,按慣例平臺是不管的。
其實我也就是路上氣不順,找個地方發泄下,結果攜程客服干脆利落告訴我說:“非常對不起,這個雖然我們也沒辦法控制,但給你200塊錢現金券吧!”
我說好的謝謝,麻溜的把電話掛了。
這個不是給攜程打廣告,事實上攜程服務也不是盡善盡美,值得吐槽的也不少。但有兩點不錯:
第一,對于客戶,特別是對于VIP客戶,出現問題時賠付干脆,流程簡單,處理迅速。
第二,很多特定服務都很實用,經常出差的人都知道,實用這兩個字是很重要的,有的會員制度看著給了一堆服務,但能用到的可能就是用積分兌換些衛生紙。
我一直認為,服務有很多標準,可對于客戶來說,簡捷、實用、實惠一定都是很重要的!
日本的服務水平在全球有口皆碑,其實除了細節以外,日本商業還經常干的一件事,就是讓利。
早期伊勢丹的會員購買商品,會直接給與5%的現金返還,下次消費后超出部分,會繼續給5%,這就像一個套娃游戲,把核心會員牢牢的栓在自己項目上。
對比國內大部分商場要求積分達到一定額度方能換購商品,東京很多商場的積分則可以直接沖抵現金消費,還可以即刻換購飲料和餐食。
日本的百貨還有一個經常做的事情,叫會員特賣,只要你到達了一定級別就可以參加,然后有大量的品牌折扣產品供你挑選。
所有這些服務,無一例外都是直接讓利行為。
這是百貨業態的一種模式,以收租金為主要營收模式的購物中心可能很難完全效仿。
但從顧客的感知角度,什么樣的服務,都比不上讓客戶更直接得到實惠。
最少對于我來說,只要能看到真正的MONEY,其實很多小小的失誤,都完全是可以原諒的。畢竟人家做生意也不容易對吧?
當然,不是服務一定要直接給錢,畢竟還要考慮成本和利潤的問題,但讓顧客更直接的得到好處的意義,體現了服務的一個核心因素:
少點套路,多點真誠!
2 服務不是成本,而是收益!
在一次論壇上,幾個嘉賓聊起服務,下面有提問者很不以為然的說:“你們說起來容易,服務不需要花錢啊?”
其實這就是問題的核心所在:很多人,把服務當成了需要控制的,甚至是非必要的成本支出。
服務是需要成本,但對于服務帶來的收益,很多運營者并沒有合理的認知。
營銷學有個原理:獲取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維持一個老客戶的五倍,還有說是七倍,也有說十倍。
幾倍這件事沒辦法量化,只是說明保留老客戶的重要性。
對于購物中心來說還有一個數據,一個忠誠的、經常來消費的老客戶,能帶來的消費額是不穩定客戶的5-10倍。
我們曾經根據全國多個購物中心的數據,做了一個簡單的測算:
一個八萬平米的購物中心,一般年坪效達到一萬元/平米,就可以維持正常運營,也就是說個購物中心的年營業額需要八九億。
而根據相關數據,一個成熟的、有一定忠誠度的消費者,能為經常去的購物中心帶來的年消費最少是一萬以上。
也就是說,理論上有六七萬核心客群就足夠支撐一家購物中心的合理運營了。
按照一個八萬方區域型購物中心核心輻射范圍為兩到三公里測算,以國內一二線城市的市區人口密度,核心圈至少有20-30萬人。
所以對于成熟區商業,消費潛力不是問題,問題是客人來不來!
對于現代商業,特別是大型商業因為業態品牌的限制,同質化程度很高的情況下,服務的差異化是競爭優勢最關鍵的要素之一。
在高速增長的市場上,你多吃點,我少吃點,大家可能都能活下去,但到了現在,客戶就這么多,你多一點,別人就少一點,日復一日,積砂成塔,可能忽然有一天,會發現有的站在了高處,有的跌落了深淵。
商業消費可以分為兩種價值,第一種是功能價值,一種是情緒價值。
功能價值主要由產品本身體現,比如服裝不僅可以御寒,還要時尚好看。
而情緒價值的構成更為復雜,品牌的特性可以提供情緒價值,比如奢侈品能帶來的尊榮感。
環境也可以帶來情緒價值,在一個優雅舒適的空間喝咖啡,肯定比在街頭喝大碗茶感覺好一些。
服務更是情緒價值的主要組成部分,優秀的服務,能讓客戶感到身心愉悅,從而提升復購率,這個是常識。
服務包括了硬件和軟件,確實是需要花錢的,但這個成本投入是值得的。
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服務不僅僅是成本,還是收益。
3 服務的邊界,不是內容,
而是理念!
從商業角度,越是個性化的服務成本越高,越是共性化的服務成本越低。這個很好理解,因為一個成本分攤在越多客戶頭上,單一價格就越低。
高奢產品因為附加值高,所以往往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特別是對于VIP客戶更是恨不得鞍前馬后事無巨細。而一般型商業項目肯定不能采取這種方式,否則成本受不了。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你的商業,做好基本的共性服務了么?
雖然“顧客是上帝”喊了很多年,但實際上很多商業設施的服務水平,還停留在“點到為止”的層面,看起來似乎該有的都有,但在細節層面就有點一言難盡。
下雨天直接打傘在門口接送客戶人手不夠,但客服中心準備一些備用雨傘可以吧?哪怕是交押金使用也行。
輪椅和嬰兒車這種常規配置,先不說有沒有,很多就算有,要想找到這些東西比密室逃脫還難。
接待臺設計可不可人性化一些,讓客戶坐著說話?或者最少在高度上稍微合理一些,別每次咨詢或者投訴都像探監一樣?
外立面可以花好幾千萬,但有多少商業中心的衛生間有智能馬桶?好多別說智能馬桶,連衛生間沒有水漬沒有異味都做不到。
以前和范老師侃大山時,他說過一件事,有次在日本的一家百貨,他在一樓一個專柜,問另一個品牌的位置,導購熱情的介紹說從這個電梯上去,在五樓,他上去后,發現另一個專柜的柜員居然在電梯口等著他,因為下面那個專柜的柜員用對講機通知了。
這種服務標準好像有點偏高,那么我們低一些,客戶問路時,商場工作人員能不能面帶微笑的說詳細點,而不是面無表情的伸手一指?
成本控制是建立在產品基本功能與必備服務健全的基礎上!
就像你現在花幾十萬買了輛新能源車,結果里面沒空調,給你裝個電扇,然后廠家告訴你:這車開起來賊溜,就是我們要考慮額外的成本控制!
你能把車開他臉上!
服務的內容是有邊界的,但服務的理念不應該有邊界!
現在有兩種理念:
第一,在合理的資源范圍內,盡可能考慮顧客的需求,他們想到的,你要想到,甚至他們沒想到的,也可以替他們想到。
第二,雖然你在我這里花錢了,但我也提供產品了,剩下的無論提供什么服務,都算客戶白賺,還有什么不滿意的?
現在很多運營者,嘴里說自己是第一種思維,但做起事是第二種形式。
有兩個例子。
日本新建的商業綜合體麻布臺HILLS有一個母嬰室,不僅設施齊全,而且占據了整整一面景觀最好的位置,母親在里面照料孩子的時候,除了舒適的座位,完善便利的設備意外,還能看到中庭花園的美麗的景色。
按照常規思路,這么好的位置,不開家餐廳或者咖啡廳收租不是浪費了么?反而用來做公用設施?
還有個例子是GRANDTREE的兒童層,有專門為孩子準備的小桌椅,便于孩子休息或用餐。
這個不是商家設置的,而是在前期設計時就由商場考慮好的。
如果說麻布臺HILL的母嬰室,還因為占據了好的位置而導致租金有所損失。
那么設置一些對親子消費更加便利的設施,應該增加不了太多費用吧?
這兩個一個成本高,一個成本低,但體現的理念是一樣的。
你是否用心,客戶會用腳來投票!
4會員服務,就是“嫌貧愛富”
聊到會員服務,經常有一個問題,就是“會員需不需要分級?”
這個問題其實不需要回答,因為從開始進行“會員服務”開始,就已經是分級了,因為所有的客戶都自動變成了兩級:會員,與非會員。
會員體系的本質,就是將有限的資源,更多的集中在忠誠客戶上。
不分級的會員服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老丹記得有一次論壇上,有位運營商朋友慷慨激昂的說:哪怕花一塊錢,都是我們的客戶,對于客戶,不能搞區別對待。
我說你說的很好,下次不要說了。
道德口號不能代替商業邏輯。
商業地產的帕累托原理,也就是二八原理決定了有限的客戶帶來的最大的消費比例。鼓勵忠誠客戶,鼓勵高凈值客戶,為貢獻值高的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是商業最基本的原則。
任何一個商業,都是應該做分級服務的。
不過分級服務的基礎,是對所有客戶能做到正常的水平。
而這個正常水平,可能和很多人的認知是不一樣的。
比如現在一些超市如果產品有任何問題,可以直接退貨,然后會有人覺得這個就是服務的標桿。
但是在20年前,英國幾乎所有的超市買的東西,無論生食還是熟食,只要你拿回去,無條件退貨。
也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看見有人真的去把買的黃瓜,在沒有任何質量問題的情況下,直接拿回去退了,收銀員居然問都沒問一聲,收貨,給錢,那叫一個麻利!
差異化服務,是在常規服務做好的基礎上,為高凈值客戶提供更個性的服務。
很多時候,所謂服務的“一視同仁”,可能連基礎服務都做不好。
就像前面的的那位仁兄。
有次有機會,我正好經過了他工作的商業,進到衛生間時差點被沖了個跟頭,才明白我當時是誤解他了。
他的意思應該是:服務不應該有差別,應該無差別的給客戶提供不好的服務。
5 制度不是萬能藥水
關于怎么做好服務,很難簡單的說清楚。
首先,服務是戰略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戰術問題。
好的服務,是增值的,所以商業企業,應該把服務作為公司戰略最重要的部分。如果頂層都不能意識到服務的重要性,那么單純依靠基層,不可能把服務做到多高的水平。
其次是制度,一個完善的、合理的規范與制度,能為優質服務提供最好的基石。
這個制度不僅在于條款與標準,還在于是否能真正尊重客戶的需求。
上次和兩個商業地產的老法師聊起服務,說到了會員積分的問題,積分使用一直是個難題,兌換價值過高,運營成本受不了,兌換價值過低,對于會員缺乏吸引力。
當時凱勝老師說過他們曾經用過的一個制度,就是將積分與慈善結合起來,你捐獻多少積分,可以折算成現金,然后與靠譜的慈善機構合作,幫助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給你一張捐助證明。
這個方式就非常精巧,因為價值不過一兩百元的積分,就算全部兌成實物,對于大部分客戶來說,也就那么回事---畢竟我在你這里花了好幾萬了!
但是由商業中心出面,積少成多,變成一種慈善活動,物質上看著是顧客沒有收獲,但精神上獲得了很好的體驗。
這只是個例子,說明的是在客戶服務中,所有的制度都應該站在客戶的角度經過精心的設計與考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執行制度的是人。
一方面,固然要對員工進行服務意識的培訓與服務質量的管理。
但另一個方面,也要有相應的激勵。
胖東來最近很火,服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于東來是真金白銀的發錢干這件事。
一個月稅前1800,還讓我笑靨如花,這個確實是有點難。
有次在東京的伊勢丹,我遇見過一次有趣的事情。
日本有個牌子的化妝品國內沒有專柜,但在小紅書上很紅,所以你懂的,代購立刻就火了起來。
火到什么程度呢?那個牌子規定憑護照,中國人一次只能買一件。
大家都知道日本東京幾乎所有的百貨公司都有中文導購,這個牌子也一樣。
伊勢丹這個牌子的導購是個臺灣小姑娘,我們去買的時候,態度還是不錯的,等兩個代購大媽上去,臉色立刻就有點不盡人意。
我們有些奇怪,就直接問這個小姑娘,說你們的服務標準不是應該很高么?
結果發現原因有兩個,第一,這些大媽又鬧騰又事兒多,這個懂得都懂。
而最關鍵的是,這種導購不是正式員工,而是勞務公司派遣的,只拿固定工資,沒有提成。她每天因為烏泱泱的代購大軍,忙的不敢喝水,因為沒時間上廁所,然后又沒有獎勵。
是你態度能多好?
做好服務,不是喊喊口號打打雞血就行的,而是要制度與激勵結合,讓員工即擁有優秀的服務意識,又有服務的動力。
這些,都不是簡單靠做一套制度可以實現的。
這些年,我們的商業都在趕各種風口,后來發現風口倒是有,就是風向老變,本來是想高歌猛進,結果變成了動感漂移。
做的好的有,閃著腰的更多!
而商業競爭中最持久也最穩定的風口,卻經常被我們忽略!
這就是服務!
它的意義在于,在同等商品力的前提下,貼心細致的服務,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從而將客戶留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