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石油,大家可能都聽過一句話——“石油只剩下50年可用了。”這句話你小時候可能聽過,你的父母可能也聽過,現在你再去問別人,依然是這個答案:石油永遠還有50年可用。你有沒有想過,這到底是怎么回事?西方國家那一套石油的形成是由動物尸體演變過來的真的靠譜嗎?
石油真的是動物尸體變成的嗎?
我們從小學的課本上學到,石油是遠古時期大量的動植物尸體經過億萬年的埋藏和轉化,最終形成的。但是,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個說法可能并不完全準確。
比如有一種觀點認為,石油的主要成分并不是動物尸體,而是藻類。因為大家發現有的地方的油田儲存量太大了,如果真的是古代遠古的動物尸體形成的的話,那你到底要死去多少動物才湊得齊呀?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藻類就不同了,它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水生植物,繁殖速度快、數量龐大,在遠古時代,它們在海洋中大量繁殖,然后沉積到海底,經過長時間的地質作用,最終形成了石油。
為什么說藻類更有可能是石油的來源?
藻類的規模遠遠超過了陸地上任何動物的數量,它們形成的有機質層在海底堆積起來,有時甚至能達到幾十米、上百米的厚度。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有機物質被埋藏并逐漸轉化為石油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而且研究表明,藻類的有機物成分與石油的化學組成非常接近。相比之下,動物尸體的成分要復雜得多,直接轉化為石油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最關鍵的是藻類早在幾億年前就已經存在,那個時候的地球氣候和環境也更適合藻類的大規模繁殖,因此藻類有足夠的時間和數量來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石油。
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石油很可能不是我們傳統上認為的“動物尸體油”,而更有可能是“藻類油”。
石油真的會在50年內枯竭嗎?
關于“石油永遠只剩50年可用”的說法,其實是有些夸張的。這個說法每年都在更新,但石油儲量卻一直沒有“用完”。這是為什么呢?
第一個是石油儲量的估算是動態的,它的儲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能夠發現和開采的石油資源越來越多。過去我們認為無法開采的深海石油、頁巖油等,隨著技術的進步,如今已經成為可開采的資源。因此,石油儲量的“50年”是基于現有技術的估算,而不是絕對的數字。
而且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聽到某地發現了新的油田或是某項新技術使得以前無法開采的石油資源得以利用。這些新發現和新技術不斷地為全球石油儲量“續命”,所以石油用盡的那一天,可能比我們想象中要遙遠得多。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石油只剩50年可用”其實是西方國家的一種策略。通過制造這種緊迫感,他們可以維持石油的高價,保持對石油資源的控制,并且推銷他們的新能源技術和產品。這種“陽謀”不僅能影響全球的能源格局,還能為他們的經濟利益服務。
石油到底是生物的有機質最后形成的還是無機的材料最后形成的,目前業界已經有爭論了,而且全世界的油田到底是有多少被探究出來的,又有多少是真的沒有研究出來的,或者是本來已經探究到但是隱瞞的,這都是未知數,不過人類對于石油這種能源的消耗和依賴基本上是在呈現一個減少的趨勢的,所以后面的石油還值不值錢呢?這個就不好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