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傳人、齊良芷弟子、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國家注冊一級書畫鑒定師-湯發(fā)周先生說看標題不免有些滑稽,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時人,張大千是近代人,二者相距近三百年,根本談不上什么合作問題。但《竹石小鳥圖》確是由八大山人和張大千兩人來完成的。
▲張大千修補八大山人作品《竹石小鳥圖》·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fā)周供圖
八大山人在《竹石小鳥圖》中題有:“壬申孟夏涉事,八大山人。”該圖畫有巨石一塊,用筆極簡,墨線勾輪廓,線條柔中有剛,略有皴擦,墨氣氤氳。石縫中畫有竹、草、苔。石下畫兩只小鳥,形神俱佳。張大千在香港購得《竹石小鳥圖》后,將其收錄《大風堂名跡》第三集。他在該圖中題道:“近世好事家最重小幅,以三尺上下為度。此風彌漫南北,而吳中尤甚。于是骨董掮客一遇大堂幅,口口割裂,冀得善價。其摧殘前人心血,兇忍有甚于劊子手。此幅近得之香港,惜其斷璧。乃以意補綴數(shù)筆。雖未能煥若神明,頓還舊觀,竊自比于瞽者之有于杖,慰情聊勝也。壬辰(1952年)春日,大千學人并識于大風堂下。”
▲張大千修補八大山人作品《竹石小鳥圖》局部·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fā)周供圖
由此可知,張大千為還八大山人原作之面目,補畫了殘缺部分,這樣一幅完整的作品,就形成了八大山人和張大千合作的作品。根據(jù)畫面分析(因印刷效果較差,看不出兩紙相接處),張大千所補的部分應為巨石右側。因張大千也不知原圖殘缺部分是何面目,故只好“以意”補之。張大千所補部分的線條比原圖為細,且過于蒼勁。與八大山人“合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不如重新畫一張仿八大山人的作品。盡管張大千對八大山人的繪畫特點知之甚多,但補畫仍有一定難度。當然,張大千已經(jīng)說了,“雖未能煥若神明,頓還舊觀”,但還是達到了目的,他自己也感到很欣慰。
▲張大千修補八大山人作品《竹石小鳥圖》局部·中國齊白石書畫院展覽·少白公子湯發(fā)周供圖
大概是為了表示他對八大山人藝術的酷愛,或是為了表示他與八大山人合作的成功,他在此圖中鈴有數(shù)方印章,如“球圖寶骨肉情”、“敵國之富”、“大風堂漸江髡殘雪個苦瓜墨緣”等。(未完待續(x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