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周五住建部說“房屋養老金”已經在上海等22個城市開展試點后,網友們就炸鍋了。
因為官方的新聞當時還沒披露具體的細則以及個人要不要繳費,所以各種的猜測和消息就撲面而來,網上彌漫著負面與焦慮的情緒。
這種情緒和揣測其實很合理,因為官方對房屋養老金說的太模糊了,只是籠統說了一下,沒有任何解讀與細節,以至于大家看到這個名字就自然想到類似需要定期交錢的個人養老金,產生了聯想。
本來經濟就下行,還要再讓我交錢,天理難容,吐槽與討論便隨之而來。
那么房屋養老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個人究竟要不要出錢?
先說結論:個人不用再額外出錢,政府出錢。
先從一則關于“房屋養老金收費標準”的謠言說起,如下圖,這條消息在微信群里廣為流傳。
圖里說,房屋養老金根據層數不同,每平米交50~144元不等,最高的22層以上的房子,每平的房屋養老金要交144元。
要是按照這個算法,1套100平的房子,一年的房屋養老金就要交1.44萬,高得太離譜,假設5000塊一平的房子,這個繳納比例都達到了總房款的2.88%,比國外房產稅的比例還高,實屬非常離譜。
所以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我就知道是是一眼假的東西。因為這個內容一無來源,二不合邏輯。
一無來源,是說搜這個新聞內容,找不到任何官方的來源;二不合邏輯,就是說房屋養老金即使就算需要個人交錢,也不可能交這么多,多到已經影響民生比國外的房地產稅還高的程度,多到很多人一年都存不到的程度。
現在樓市寒冬,房產稅都要斟酌再三,遲遲不出,一個收費比它還多的政策會這么快就落地嗎?顯然不可能。
果不其然,在周日的時候,上海辟謠平臺就直接辟謠了這條消息。
接著,8月26日,住建部唯一直屬期刊出版單位《建筑雜志社》就直接發文說,房屋養老金不是房地產稅,公共賬戶不需要老百姓出錢。
然后住建部相關負責人也發布了解讀:
房屋養老金由個人賬戶和公共賬戶兩部分組成。個人賬戶就是業主交存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交存按現行規定執行。公共賬戶按照“取之于房、用之于房”“不增加個人負擔、不減損個人權益”的原則,由政府負責建立,從試點城市看,地方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一點、土地出讓金歸集一些等方式籌集,目的是建立穩定的房屋安全管理資金渠道,不需要居民額外繳費,不會增加個人負擔。
至此真相大白,房屋養老金的錢由兩個賬戶來交,一個是公共賬戶,一個是個人賬戶。
個人賬戶的錢在購房的時候就交過了,就是原來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又稱“大修基金”),一般是按建安成本 5-8%比例繳納,每平米大幾十元或上百元。
因此住房養老金并不需要個人再額外出錢。
現在個人賬戶的錢還有多少呢?
據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的報告,目前,全國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結余超過1萬億元,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結余超過百億元,錢是夠用的。
本次房屋養老金試點的重點就是建立公共賬戶,讓政府往里存錢,和個人沒關系。
試點的城市有22個: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南京、蘇州、成都、重慶、武漢、天津、青島、長沙、鄭州、西安、沈陽、合肥、福州、廈門、濟南、寧波、無錫。
那公共賬戶的錢從哪里來呢?表面上是從土地出讓金或財政資金中出。
但隨著房地產的不景氣,土地出讓金收入現在是不斷下降的狀態。
2023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為5.8萬億元,同比下降13.2%,同比201年歷史峰值的8.7萬億下降33.33%。
今年上半年,全國的土地出讓金收入繼續降至1.53萬億元,同比下降18.3%。
地難賣,因此財政也緊張,各地現在都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所以老爺們想出了各種法子來開源,譬如查稅、開罰單。
本地沒有企業,就跑到異地,搞“遠洋捕撈”。
比如前陣子,杭州九沙堡派出所發公告告訴企業:
外地公安機關不得非法進入企業辦案。如發現杭州市以外的公安機關,在沒有九堡派出所或上城區公安分局民警陪同下,非法入企辦案的,請立即110報警+錄像取證。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的實質來源仍是居民和企業。
因此,對一件事情的看法角度不同,結論就不同,就看你選擇哪一種。
不管哪一種,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獨立思考,不被他人裹挾和蒙蔽,保持清醒和樂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