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能,我們看到了智能制造與技術創新雙螺旋融合賦予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的無限可能。
8月23日,由人民日報、央視網、新華網等媒體組成的“探廠團”走進位于安徽和縣的天能馬鞍山數智工廠,探索天能電池“含智量”和“含綠量”不斷提升的秘密。
讓我們一同跟隨“探廠團”,零距離觀察每一只電池在先進智造工藝支撐以及各類自研新技術、新材料加持下的質變之旅,“度”量行業智造“燈塔”的新質之美。
高度
天能智造的又一“金名片”
馬鞍山數智工廠是天能在皖投資建設的最大單體項目,自2022年7月一期項目一階段竣工投產以來,工廠產值已經實現“兩連增”,為集團及和縣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綠色新動力。
安徽省數字化車間、安徽省數字化轉型樣板企業等榮譽相繼花落馬鞍山數智工廠,成為天能智造的又一“金名片”。
速度
每0.62秒生產一只電池
馬鞍山數智工廠共有四大核心生產模塊,包括極板制造、電池裝配、注酸充電及包裝工藝。應用負板連鑄連軋技術、云充電群控技術等多項行業領先的制造技術,通過電池全生命周期要素信息互聯,實現生產高效協同。
在智能鑄焊線和裝配上,機器人高速精準運轉,將一只只等待“進化”的電池從上一道工序揀起放入下一道工序。無論是包片、切刷、鑄焊,還是封蓋、注膠、碼垛,生產的各環節已經全部實現自動化。
除生產線外,工廠在產品運輸、倉儲方面也都配置了AGV、RGV和自動貨柜,識別、檢測、搬運、裝卸一氣呵成,周轉率提升80%,“拉滿”生產效率。
走進車間,多條智能化生產線都在滿負荷運作。在這里,每0.62秒就可以誕生一只新電池。
廣度
為近3.7億用戶提供優質出行體驗
用戶需求即方向。馬鞍山數智工廠是天能服務東南市場的核心制造中心。每天都有超過14萬只電池整裝待發,根據市場需要,運往安徽、浙江、湖南、江西、廣東、廣西、海南等省,為近3.7億天能電池用戶的低碳、安全、便捷出行保駕護航。
得益于智能化、定制化關鍵技術和柔性生產設備,在這里生產的電池,品類多元,可適配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及多類特種商用車輛,并能結合用戶痛點快速響應、高效迭代,真正拓寬了工廠的服務半徑。
深度
數字賦能讓生產更智慧
馬鞍山工廠在數字化、智能化上“打深井”,通過軟硬件升級,構建起全感知、全場景、全聯接、全智能的電池產業“智造+智管”新模式。
以注酸充電為例,為了全面實現全天候、可視化,工廠配置了MOM平臺、數字孿生、AI智能檢測、云充電平臺等技術,助力提升全過程的安全和效率。
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可以通過智能穿戴設備與手機互聯實時掌握,一座工廠的“健康數據”同樣也能被翻譯成數字語言通過數字駕駛艙呈現。在智能算法引擎驅動下形成了設備故障預警模型和工藝參數優化模型,能有效控制生產成本、保障產品質量,降低不良率、適應生產環境和發貨地區等因素。
精度
以微米級精度締造性能優勢
工廠擁有連鑄連扎連涂極板制造工藝、全自動裝配工藝、智能加酸充電包裝工藝、智能數字物流工藝、真空合膏工藝等多項行業領先工藝,為做到精益求精提供了可靠支撐。
在極板生產環節,自動化全鏈路作業模式取代了人工小單元作業模式,生產的極板厚度較傳統工藝薄1000微米,每只電池可以因此多配置12塊極板,極大提升產品大電流放電等能力。
在充電環節,智能云充電管理平臺的應用,幫助電池的一致性突破99.92%,電池組的使用效果和壽命得到了充分保障。
這里出品的鉛帶、網片合格率均超過了99.8%,半成品及成品電池重量合格率可達100%。
溫度
人本智造為每個人
制造的未來并不是追求純粹的無人工廠,而是人本智造,使人在先進技術的支持下從事更有價值、更有樂趣的工作,創造更好的價值。
馬鞍山數智工廠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智能制造系統的全生命周期過程。比如在多個生產模塊中運用先進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充分發揮人與機器的各自優勢來協作完成各項工作。
生產作業工程中,所有信息的傳遞與控制交互,都通過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向一線工人開放,讓生產控制和信息傳遞更加簡單、高效,完成從“人找數據”到“數據找人”的轉變,增加每一環人工作業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天能,像馬鞍山工廠這樣將智能制造與技術創新相融合的工廠不是個例。數智化浪潮下,越來越多的制造基地將徹底完成向智造基地的蛻變,共同構成全球化現代化新天能發展的最大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