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在日軍大本營的支持下,宣布脫離重慶國民政府,在南京建立了所謂的“國民政府”,汪精衛便擔任偽南京國民政府代主席。
這便是日軍扶持的傀儡政權—“汪偽政權”!
當時,汪偽政權的成立,不僅加劇了國內的分裂,也給抗戰時期中國的經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那么,在抗戰時期,汪偽政權的經濟水平如何?其統治區的經濟水平和百姓生活條件怎么樣呢?
在汪偽政權成立后,便出了一個經濟大手筆,成立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淪陷區貨幣—中儲券,直接和國統區的法幣分庭抗禮,甚至取代法幣,進而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當時,汪偽政權中央儲備銀行,發行的中央儲備銀行劵,在流通范圍最廣、最鼎盛的時候,向西到達湖北,向南達到廣東,向北覆蓋徐州。
但是,中儲券發行量濫發增加后,淪陷區的通貨膨脹加劇,金融和生產生活秩序遭到嚴重破壞。
以淪陷區的上海物價為例,1942年物價上漲214%,1944年物價上漲601.4%,到1945年初,整個上海的物價已經上漲2476%,而且還在逐月上升。
汪偽政權,為了從百姓手中搜刮錢財,給自己的偽政權續命,再給日本主子提供軍費等支持,便大力在淪陷區推行金融統治、濫發紙幣,導致淪陷區的通貨膨脹異常嚴重。
當時,僅一個月,汪偽政權就發行中儲券8000萬,而且還禁止法幣在淪陷區金融經濟市場流通,將法幣以2比1的比例,用來兌換為中儲券。
根據相關資料,在淪陷區的法幣,被汪偽政權幾乎全部回收,直接干擾了重慶國民政府正常的法幣流通。
同時,汪偽政權在印發中儲券時,還派出大量人員用回收法幣,在中儲券并沒有正式流通的區域,搶購了大量黃金。
1940年,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的10元中儲券,便是當時中儲券最大的面額,購買力相當大,而到了1945年日本戰敗前夕,汪偽政權發行的中儲券,面值居然上升至1萬。
就這樣,汪偽政權所控制的淪陷區,在百姓毫無保障金的情況下,還肆意發行中儲券,在轉移內部經濟壓力的同時,便給普通老百姓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危機。
在汪偽政權的中儲券剛發行時,為了加強中儲券在淪陷區的金融主導地位,如果持有100元法幣,被迫會兌換為50元的中儲券。
1945年抗戰結束,汪偽政權垮臺后,50元的中儲券幾乎是廢紙一張,連1元法幣都兌換不到,淪陷區的大戶被盤剝殆盡,小戶家庭直接全族破產,甚至是食不果腹、流落街頭。
1945年9月27日,國府財政部發布《偽中央儲備銀行鈔票收換辦法》,根據相關決議,將中儲券和法幣的兌換率,全部確定成1比200,汪偽的中儲券隨即在11月宣布禁止在市場流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