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進行了一場直播對談,聊了聊年輕人如何實現心理自愈。當下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年輕人在追求效率的大環境里,越來越容易感到困惑和迷失,也越來越需要心理學的幫助,現將直播內容整理如下,希望能給朋友們帶來幫助。
全文共3739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01
為什么快樂越來越少
主持人:朋友們有沒有曾經喜歡,但現在提不起興趣的愛好?比如我以前喜歡戶外、旅游,還喜歡騎馬、射箭,可現在不那么感興趣了,有人叫我去可能也更愿意宅在家里。所以想問彭老師,為什么興趣點很難激發出來了?以前很愛,現在卻淡了,為什么快樂越來越少了?
彭凱平:我覺得第一個原因是成長。我們不斷成熟,年輕時可能更喜歡戶外、運動這類讓人亢奮的活動。現在成熟了,會有更多社會需求,比如交友、參加活動、與人一起工作,也會有智力需求,像愛學習、思考、滋養大腦。人的成長影響很大。
還有環境的影響。以前是運動玩耍的環境,現在是學習工作思考的環境,所以環境變化也挺大。人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成熟和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
主持人:是不是因為我們長大了,經歷多了,看到的也多了,能激發我們情緒的點就越來越少了?
彭凱平:對,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對一件事感興趣是有很強的多巴胺獎勵機制的。以前做讓我們興奮的事產生多巴胺,現在見多識廣,興奮高潮后往往會感到失落,這種失落的痛苦有時比高潮的幸福更讓我們傷心,所以就不愿追求過度刺激,而去找其他能讓我們興奮的事。人確實有這樣一個適應過渡的過程,之后慢慢變得平穩,因為不可能一直亢奮,總要回歸正常平穩狀態。這是成長的代價,也可以說是成熟的幸福,關鍵在于怎么看這事。
02
如何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主持人:彭老師,您有句話我特別喜歡,“壓力不能轉換為動力,只能轉換為病例”,我覺得這真的很有共情點。
彭凱平:其實這句話的出處不是我,是英國小說家毛姆。毛姆寫過《人性的枷鎖》,特別提出所謂的壓力不會自動轉換為動力,只會變為病例。真正的動力應該來自于對興趣的追求或對幸福的追求。
心理學發現,人在壓力情況下,容易產生各種壓力激素,如人類的壓力應急反應,下丘腦、垂體和腎上腺釋放出來的壓力激素,讓人處于亢奮狀態。這種亢奮狀態讓人思路更狹窄。所以想問題想不開,一根筋。壓力激素讓人變得愚蠢。所以不要相信壓力一定會變成發自內心的內驅力,很多時候如果失度、失控,會對身心造成傷害。如果連續 21 天,心理學就診斷為抑郁癥和其他心理問題。所以別信壓力會自動轉為動力這種話,經常說這種話的人可能是 PUA ,是控制、洗腦,一定要小心。
主持人:我們如何讓自己產生真正的動力呢?
彭凱平:就是要讓自己對事情真的感興趣,沉浸其中,如癡如醉,這就是真正的動力。這些動力都來自于幸福、愉悅、快樂這些積極力量。所以要相信積極的力量,少信消極的力量。不要被人道德綁架,不要被人強制和施壓。我們中國人是偉大的,我們不是機器,不是動物,不是工作的手段,一定要相信人性的積極一面。
主持人:還有您說的“吃苦不是最大的能力,幸福才是”,我也感觸很深。
彭凱平:對,吃苦,動物能吃苦,機器也能吃苦。人不是機器,我們是有學識、有修養、有情有感的,所以要展現人的天性。幸福就是人的競爭優勢,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理性,追求幸福才是理性。
03
如何應對輕微的焦慮和抑郁
主持人:彭老師說到心理問題,我覺得現在很多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可能會有潛在的焦慮或者抑郁。我之前測過,就有輕微抑郁,它像現在的亞健康一樣,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生活。
彭凱平:沒錯,在我們衣食無憂、生活安穩又和平的時代,大家確實容易更關注自己內心感受。覺得不舒服、不開心,就容易認為是心理問題。但心理學家有嚴格標準,不是所有不開心都是心理問題。
首先看不開心的持續時間,超過 20 多天肯定有問題,一兩天就沒事。第二個是影響深度,如果影響到工作、記憶、睡眠、飲食,那就是心理問題。沒這些影響就沒問題,所以別把所有不愉快都當心理問題。
另外我發現,說自己有問題的人往往沒問題,堅決不承認的人可能有問題卻藏著。有些喜劇演員有抑郁癥,但因為工作必須表演,不承認也不流露,我們就沒法幫他們。我認為人其實可以大方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現在社會越來越開放包容,不要把心理問題當重病,它就是情緒不安、身心不悅。在和平、正常、沒有重大危險的時代,這些問題才會凸顯出來。
04
讀書給人帶來心理療愈
主持人:彭老師,很多人可能不覺得自己有心理問題,但內心會有不舒服,卻不知道原因。那我向朋友們推薦您剛出版的《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這本書。
彭凱平:對,特別是有文化、知識和社會感悟的人,讀書確實是很好的心理療愈方法。我寫書也是一種心理療愈,讀者朋友心情不好時,通過文字感受其中的優美和智慧的快樂,有療愈作用。這就是中國文字的特點,有種具身認知,讓人全身激蕩。所以中國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字有情緒和智慧,讀書是最好的事,對文化人來說,讀書是心理療愈的最好方法。讀好書、積極的書。
05
如何消除焦慮和討好型人格
主持人:評論里有朋友問,如何消除焦慮和討好型人格。
彭凱平:這是兩個問題,先說焦慮。焦慮很大原因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如果能想清楚、看明白未來大概的情況,就不會焦慮。所以首先要想清楚未來可能的情況。其次要學會情緒調節的方法。比如深呼吸、做冥想運動、正念,還有自我慈悲,照顧自己等。再者,有同盟、朋友、親人,共同奮斗,需要時知道找誰幫忙,這種安全感和支持感很重要。
再說討好型人格。心理學家還沒完全搞清楚什么是討好型人格。很多時候說的討好型人格,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違背自己心愿做別人想讓做的事。最接近討好型人格的,可能是因為自己不夠堅定、堅強、自信、勇敢而不得不做。解決辦法就是對癥下藥。比如不夠勇敢,就培養勇敢精神,從練習說 “不” 開始。其次要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學會委婉拒絕的方法。最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資源也是應對方法。
06
如何減輕社交恐懼
主持人:很多朋友提出社交問題,不少人有社交障礙、社交困難,不愿跟別人說話,這種情況該怎么突破,讓自己勇敢社交呢?
彭凱平:我覺得首先要區分真正的社恐和喜歡獨處。大家要把這兩者區分開,別因為喜歡獨處就以為有社交恐懼癥。真正的社恐是和別人在一起時出汗、緊張、說不出話、手足無措。如果沒有這些,只是不喜歡跟別人聊天,沒問題,這可能性格內向。
如果真有社交恐懼,比如見人就害怕、緊張、流汗、說不出話,這時要做心理調試。第一是做好準備,做任何事,比如上臺發言、約會、出席社交活動,在心理和細節上做好準備,寫注意要點,甚至準備套話,準備好到時能熟練用出來。第二條是調整情緒,要走進會場、走近他人時肯定緊張,這時用我講的情緒調節方法,深呼吸、撫摸膻中穴、聞香,甚至在心里默念,給自己積極暗示,這些對調節情緒有用。第三條是積累社交成功經驗,從同學、老師、親人開始,他們不得不跟你交流,把他們練熟,之后慢慢拓展到陌生人。這時會發現熟人那里練就的社交技能能用到陌生人身上,就克服社交恐懼了。有很多行為和心理改變方法,別害怕,慢慢來。
07
如何緩解精神內耗
主持人:謝謝彭老師。彈幕里還有說精神內耗的問題,他和孩子精神內耗都很嚴重,想問問彭老師怎么解決精神內耗問題。
彭凱平:精神內耗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可能包括焦慮、抑郁、憤怒、煩惱,所謂精神內耗其實就是情緒內耗,很多時候心情不好就覺得耗費了心理能量。人類的積極情緒是補充心理能量的新方法,心理學家說積極情緒最大作用是補充心理能量,所以開心時走路虎虎生風,聽到好消息能從床上蹦起來,這就是能量補充的方法。當覺得自己精神內耗時,一定要給自己補充積極能量,讓自己積極開心,這是最好的辦法。
那具體怎么做呢?我建議可以做些讓自己開心的事,也可以做些自我慈悲,比如練習放松方法,讓自己平穩呼吸,做些正面練習,還可以做些照顧自己的事。當覺得精神內耗,可以做自我慈悲的練習。就是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對著鏡子化妝美容、換衣服,甚至唱歌跳舞,或者給自己做杯咖啡、做道菜。平時為孩子做飯,這時可以給自己做一頓。因為意義不一樣。做自己喜歡的事,照顧自己身體和心情,肯定自己。我特別欣賞中國文化,真有激動人心的力量。拿本《岳陽樓記》朗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覺得《岳陽樓記》太長,找些唐詩宋詞,實在不行對著鏡子朗誦我的書,都會讓你產生振奮力量。一定要做自我關懷的事,讓情緒充滿積極能量,不然所謂的精神內耗就是情緒內耗。
08
給年輕人的寄語
主持人:謝謝彭老師。我們的直播來到了尾聲,請彭老師給年輕朋友們說些寄語吧。
彭凱平:我剛臨時想出來的一句對聯,“生活里最重要的力量是積極的心態,人世間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把這對聯送給今晚所有朋友,謝謝大家。
這里有6000+位心理學愛好者共同交流
還可以領取學習資料,和大師互動~
點擊主頁,逛逛彭老師的櫥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