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去年的暑期檔是驚喜頻出的話,那么今年的暑期檔用“沒眼看”來形容最貼切了。除了拿了30億的《抓娃娃》和小爆的《默殺》,其后上映的電影,幾乎都遭遇了滑鐵盧。
直到7月23日《姥姥的外孫》上映,才終于讓人又燃起一絲期待。
自從這部電影4月在泰國首映以來,環內地上映的每一站,都伴隨著爆棚的口碑,它早已在社交媒體上小火一把了。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對此自然不會全然無知。
第一時間沖去影院,除了感動,還有些許感慨:這樣的片子,我們為什么拍不來?
這部最直擊東亞家庭內核的電影,除了溫情,還有殘忍。
“溫情”是最被容易被察覺,也最容易被拍攝的;惟有“殘忍”,需要對人性的洞察,和超高的把控能力!
東亞女性寫照
電影的故事并不復雜:沒有正當職業的泰國華人男孩,看到堂妹因照顧爺爺而繼承房產后,也對身患絕癥的外婆動起了心思,計劃復刻堂妹的致富之路,獲得百萬遺產。通透的外婆一早看出了兒子、外孫忽然熱心探看自己背后的小心思,因此對外孫的照顧百般挑剔,但一老一少還是在相處中,發現了久違的真情……
看了簡介,如果你把本片當作《你好,李煥英》式的哭片,那就大錯特錯了。
就像前文所述,本片不只溫情,還有殘忍。
尤其對于女性來說,本片絕對會看得你五味雜陳。
我們隨意摘兩則熱度極高的評論來看看。
評論
我勸告了風:
作為女性的觀感其實不太輕松,女兒明明是最真心付出最多的但是最后卻什么也沒有。M說 you didn't learn from your lesson 是真的。自己因為父母的重男輕女而窮困最后在自己萬年卻仍舊選擇把遺產給嗜賭成性的兒子,以及從小給孫子存下的基金。那么一直辛苦照顧不求回報的女兒呢?
Grace:
姥姥年輕時候給父母送終,房產給了大哥,大哥一舉成為富豪;有了子女後,大兒子只出錢不出力,小兒子要媽媽還債,只有女兒真心疼她,依然吃力不討好,經常吵架。女兒自己都調笑:財產給了兒子,癌癥給了女兒。
電影從一次清明上墳開始。
安的大舅舅自顧自地跟老婆、女兒視頻,結婚這么多年老婆從未來上過一次墳;安則在聚精會神地打著游戲,連上墳撒鮮花都是應付式亂搞一氣,看不過眼的外婆親子去撒鮮花,結果導致意外骨折。
事情發生后,大舅舅要趕回家辦事,他對姐姐說需要多少錢自己來出;小舅舅要順道去大兒子家取摩托車;安要搭地鐵回家游戲直播,所以照顧外婆的責任只能留給媽媽……
通過簡單的兩幕故事,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女性對于家族儀式,還有照顧家人,都更為上心。
至于男性,要么覺得可以花錢辦事,要么徹底逃避責任。
在東亞家庭里,女性往往是付出最多的角色。
這份付出,不只是時間,還有真心。
安的媽媽為了帶外婆鍛煉身體,不惜調成夜班,下班后直接趕過來陪伴。知道實情后,外婆不忍女兒的操勞,讓她不要這樣。她脫口而出:“如果是強來照顧你,你就會開心了吧。”
付出與回報間的不平等,總會在不經意間,就讓情緒洶涌而出。
就如同那則短評里所說,外婆本身已是華人社會里“重男輕女”觀念的受害者,可是到了遺產分配的時候,房產還是給了最不成器的小兒子。
難怪微博上,會有個熱搜話題,叫做“姥姥的外孫 東亞女性”!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總是不經意地想起《天水圍的日與夜》。
鮑起靜演的角色,和《姥姥的外孫》里安的媽媽角色如出一轍。
《天水圍的日與夜》里,鮑起靜飾演的貴姐,很小就出來做工支持弟弟讀書,撐起整個家庭。等到弟弟成年了,他們住在豪宅里,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自己則蝸居公屋之中,還要在超市打工“揾食”。
在東亞家庭里,尤其是以往子女眾多的東亞家庭里,女性往往都是主動犧牲自己,以換取兄弟更好前程的角色。
這種犧牲,往往是馴化后的一種習慣,聚會時主動操持、父母生病時主動照顧,可是他們,又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被辜負的那一個。
總是在付出,又常常被辜負。
這就是很多東亞女性的真實寫照。
中國家庭圖鑒
2018年的時候,去泰國旅游,特別去唐人街游玩,那里給我的感覺,就是:
比中國更中國
這部《姥姥的外孫》給人的感覺亦然。
除了編、導、演幾乎都有華人血統,這部電影以泰國潮州家庭為背景,也就注定了儒家文明下父權文化烙印會更深刻。
由于泰國沒經過內地的種種運動,因此,在泰國華人家庭里,反而更好地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基因。時時流露的中國元素,都讓人倍感親切。
我覺得《姥姥的外孫》之所以好,就在于它一直是客觀而又克制的。
甚至,他對傳統的孝道,不無反思之處。
比如,子女們每月去媽媽家聚餐一次,但是往往都流于形式。短短的時間里,大兒子記掛著女兒的英文培訓,小兒子記掛著媽媽的錢。只有女兒會用心幫忙收拾一切。
所以,外婆才會說,她特別討厭春節后的第二天,那么多菜,我一個人怎么吃啊!
大家盡了表面的“孝道”,看似熱鬧的聚會之后,又獨留老人忍受漫長的孤獨。
但傳統,仍在深層次,驅動著他們的行動。
外婆與哥哥冷戰數十年后登門,想要一百萬給自己買塊風水好、有利后代的墳。導演就借安之口反問,你都變成泥土什么都看不到了,我以后可能用谷歌地圖云上掃墓了,風水還有什么意義呢?
外婆先是說,風水好的墳,后代才有面子。最后,才袒露內心深處的想法:墳風水好,后代才會更愿意來看自己!
說是孝道電影,卻讓人看出“反孝道”的氣質。
我們日常中的“孝”,很多都是演給外人看的。
我特別不喜歡大多中國式親情片,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總想把它往偉大上引。
《你好,李煥英》里有句臺詞:“從我記事起,媽媽就是中年婦女的樣子,她從未主動為自己買過一件衣服。”
這偉大嗎?偉大!
我極度贊美父母為了子女付出一切的犧牲精神。但偉大不等于蠟燭式燃燒自己的無私!
不要濾鏡式地去呈現偉大,考驗一個導演的功力!
《姥姥的外孫》的可貴之處,就是它的溫情是摻了雜質的。
姥姥覺得自己用心地愛著每個子女,但她仍然是會偏愛的——覺得女兒更貼心,但把自豪給了大兒子,把憐惜給了小兒子,卻把辜負給了女兒。
子女們照顧父母,但也惦記家產,會計較媽媽是不是給自己的愛更多。
正因為展現了人性的復雜、微妙,所以,安從只想快速致富,到真心理解姥姥、思念姥姥,這種轉變才會變得更加動人。
還有安的堂妹,她對爺爺的照顧是目的性明確的,但是,當她說出:
你知道老人真正想要,但又給不了的是什么?是時間啊!
當她淚流滿面地告訴安,自己知道該怎么救久病在床的爺爺,但選擇放手時,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她的真心。
在快節奏的當下,什么都可以被量化,什么都可以被計算性價比,但陪伴這事,騙不了人。
備注:本文同步發表于個人公Z號——隔岸觀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