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顯明一生所追求的研究課題就是如何“優化人生命運”,并且喜歡自喻自己是個“人生優化師”。恰巧昨天看到朋友寫了篇關于“人生算法”的文章,也給到了自己一些啟發,所以今天打算寫篇以“增長優化”為主的“人生算法”。這里的“增長優化”你暫且可以理解為“躍升”,但“躍升”是對于外部環境而言的,缺少針對性。所以我更覺得你應該以自己為“源點”,把它理解為“突破”自己的人生。
先問你個問題:“假設你擁有每件事情可以回溯一次的后悔藥,這種后悔藥可以讓你回到以前再做一次選擇,那你的人生會不會變得很不一樣?會不會不再留下遺憾?”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肯定會變得不一樣。但誰也不敢說自己沒有遺憾。因為我們都知道“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誰不想過上更好的人生?到底是“魚”更重要還是“熊掌”更重要?這就需要算法的問題了。不過該如何“算”,估計要顛覆你的認知了。畢竟人生不是數學題,它不僅沒有標準答案,而且還存在許多變量,一個“解”之后還會帶來蝴蝶效應般的連鎖反應,甚至最初看似最簡單正確的選擇,在經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后反而會成為最錯誤的選擇。也就是說任何事情不論你怎么選擇都是有“代價”的,而“人生算法”的意義就是用最小的代價去換取更優的人生。
“以小博大”,用最小的付出去換取最大的成果是每個聰明人都想追求的,但大多數人的計算方式都是非常循規蹈矩的,所以人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通常會選擇那些當下看似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并不會看到在選擇時隱藏的還有一些機遇和風險。而我們會發現那些賺到大錢的人都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遇。就像顯明身邊的那些新秀所說的那樣——“這個時代你要掙別人看不懂的錢”。如何去掙別人看不懂的錢?這個太具體,每個人的情況也不一樣,所以這個不具有普適性,暫時不做詳解。不如講講更優的計算方式是怎樣得出的。
普通人往往在計算問題時所歸納總結的因素通常只會看到表面的,所以這個人通常只能得到普通的結果,因為大家的計算方式都是一樣的。而高手是如何計算自己得失的?在這我先舉個反面案例:比如有個不懂事的同事,為了自己的清閑總是趁著團隊有緊急項目的時候請假關機,他以為只是損失了表面上的幾天工資,最多罰罰款而已,實際上他還有可能損失的是同事們的信任、負責人的期望和晉升的機會。顯明之前和大家不止一次的說過“從來不是‘能者多勞’,而是‘勞者多能’。”此處的“能”并不僅僅是能力,而且還代表了資源和機會。也就是說:高手在計算時會眼光更加長遠,更在意能創造更加價值的隱藏機遇。而目光短淺的人由于只注重大家都看得懂的當下的丁點得失,所以往往成不了什么大事。
于是,我們會發現:最好的“人生算法”就是去做對自己“可增長”的事情,要貪心的把目光放的更長遠一些。但是所有的決策,不論如何選擇都會伴隨出“衍生品”:或許是正面性的機遇,也或許會是拖累你的瑣事。那如何判定這個事情的衍生品是有利于你還是拖累你?簡單的來說,只要這個事情是符合你追求的終極目標,不論過程發生了什么,那它對你都是有利的,哪怕一時遇到了些困難,它至少也是能幫助你成長的。簡單的來說就是“將軍趕路,不追野兔”。(延伸導讀:《為什么將軍不追野兔》)
你想更好的優化自己的人生,就不能過于擔心自己一時的得失。當一個人過于在意小事時,他就總有失敗落寞的時候。而你如果能長遠宏觀的看待自己的追求,那么即使一時遇到挫折,你也會發現它會成為你成功路上的墊腳石。就像劉邦雖然早年顛沛流離,但最終一樣在眾多英雄之中脫穎而出贏得了天下。
那這樣就是人生最優算法了嗎?并不是。我們還需要為它在添柴加火助把力。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做自己最擅長、最適合、最有優勢的事情。
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孔子說“因材施教”;俗話形容一個人有沒有潛力會說“是不是這個材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征特性,如果總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去做那些自己喜歡卻不擅長的事,那么結果只能“事倍功半”,難有大成。這種肯定不是“最優算法”。所以在做選擇前要想清楚“自己有什么,想要什么,能怎么做”,然后才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出更優的方案。
二、為自己所追求的事情提高成功的概率。
大多數的事情都不能一氣呵成,通常還會有些波折,甚至需要一而再的重復去努力才可以達成。而成就事情的關鍵因素其實并不在于努力,而是在于“契機”,也就是說需要機會的助推。古人講“天道酬勤”,許多人把“勤”簡單的理解為“勤快”。雖說這樣理解也沒有錯,但這樣著實理解得有些粗淺了。這里的“勤”雖說人要勤勤懇懇,但更多的是指這個人要專注認真,然后才是身體行為上的勤勞。當你專注于自己的追求時,你的心中就會生出無數助力于達成你目標的方法,然后去踐行你想法,你的目標就更加容易實現。簡單的來說,讓你魂縈夢牽的目標,它的成功率會更高。你只需要時常去念想它,然后“勤勞”的高頻率去踐行實現它。
這個“勤”我們大致可以分為6種: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腦勤。
身勤:自己為這個目標能付出多少時間?
眼勤:自己對某件事情的判斷和觀察是否夠仔細?能不能找到其中的關鍵因素?
手勤:自己對這個事情的操辦是否足夠?是否把能用的資源和力量都給調用上了?
口勤:自己在人際交往、辦事的過程中有沒有讓他人覺得舒心或者信任?能不能讓別人盡力幫你辦事?
心勤:自己對這件事的投入度有多少?
腦勤:自己有沒有反復思考復盤這個目標該如何達成?
以上就是從宏觀上顯明給到的一些方法論。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就是顯明每天都和大家分享的黃歷,里面有提醒到你每日需要注意的事項,并且還給到你指導建議方案,是最接地氣和實用的人身優化算法。當你結合著踐行運用的時候,你會發現黃歷里的內容是非常實用有效的。畢竟這是大量的讀者親身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