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6個軍區改為了12個大軍區,其中來自二野的軍區司令員有三位,分別是張國華、陳再道和謝富治。這多少有些讓人意外。畢竟他們都不是曾經的兵團司令員,甚至謝富治還是政工干部,張國華還只是軍級干部。
不過張國華還是比較特殊的。他是劉鄧麾下一名軍政兼優的干才,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本領。他在解放大西南后奉命帶領18軍入藏,把紅旗順利地插到了世界屋脊上。
西藏軍區本身就是以第18軍為基礎成立的,司令員就是張國華。不過在1955年西藏軍區由軍級上升為大軍區級,直接歸中央軍委領導,張國華仍然擔任司令員。
那么,另外兩位為何會成為大軍區司令員,二野相比較于四野,或許不如其猛將多,但二野實力也不弱,赫赫有名的將軍其實也不少了。
武漢軍區陳再道
陳再道是來自紅四方面軍出身的一員猛將,紅軍時期就是軍長了。他一向以善打硬仗、惡戰而著稱,積累了豐富的游擊戰、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的作戰指揮經驗。無論從資歷還是能力,都不弱。
抗戰期間,陳再道長期戰斗在冀南,成功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在華北平原的重要戰略支點——冀南根據地。
解放戰爭期間,他率領的2縱作為劉鄧大軍的精銳主力,馳騁中原,屢建殊勛。然而,他并非兵團司令員,在部隊改編的時候,他留在了地方,任河南軍區司令員。其主要工作轉變為了剿匪。
新中國成立后,陳再道歷任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南軍區司令員。此后,擔任武漢軍區首任司令員,時間長達12年之久。
昆明軍區司令員謝富治
謝富治是政工干部,長期做的也是政治工作,曾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長征中又任紅9軍政治部主任。
抗戰開始后,謝富治做的還是政治工作,曾擔任旅政委,也做過太岳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等職。
解放戰爭期間,他先是和陳賡搭檔,率領陳謝兵團橫掃千軍。后又又與陳錫聯合作,帶領第三兵團,參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戰役。
建國后,先后擔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書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西南軍區副政委、云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在1955年,被任命為昆明軍區司令員。不過他沒待幾年就調走了,接替者是秦基偉中將。
那么,二野的其他將領都去哪了呢?
陳錫聯,他是第3兵團司令員,他倒是有資歷和能力擔任大軍區司令員。然而,他1950年就已經擔任了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這個位置同樣重要。
陳賡,他是開國大將,同樣能夠擔當此任,可是,他從朝鮮戰場上志愿軍代司令員一職上回來,目的就是辦校。因此,他也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擔任大軍區司令員。
楊勇,能文能武,赫赫有名的“三楊”之一,他自然也有這個能力,不過他在朝鮮擔任志愿軍的司令員,根本不可能這個時候回來擔任大軍區司令員。他也是最后一任司令員,回國后也的確做了北京軍區司令員。
此外,還有王樹聲,他是紅四方面軍的副總指揮,資歷和能力都可以。他雖然沒有擔任過兵團司令員,不過在抗戰期間和解放戰爭期間,一直堅持在地方軍區,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
1954年1月,王樹聲參與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軍械部,致力于研究改善武器裝備,加強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到了1955年,他也被任命為總軍械部部長。
王宏坤,他是王樹聲的堂弟,同樣是大別山走來的一員大將,數十年南北征戰,可謂戰功赫赫。他24歲當上紅軍軍長,八路軍六大旅長之一。他同樣有著地方軍區的工作經驗,盡管也沒有擔任兵團司令員,但不代表能力不夠,只能說二野名將太多了。
然而,建國后,王宏坤去了海軍,擔任了海軍的副司令員,因此他也不可能。
郭天民,他是陳賡的副手,按說還是比較合適的。他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參加過廣州起義,當過紅軍的軍團參謀長。
抗戰期間,在晉察冀軍區是聶榮臻麾下的一員猛將,不過因為公開懟聶老總,解放戰爭期間,調去了劉鄧大軍,在陳賡兵團做副手。
從1955年起,郭天民開始從事軍事教育工作。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軍事出版部、院校部部長,并曾主持陸軍訓練部工作,致力于完善部隊、院校教育訓練體制,加強正規化建設。
顯然,他已經遠離了一線作戰部隊,而且因所謂教條主義受到錯誤批判,被他誣為“教條主義反黨集團”成員,此后也更加不可能擔任大軍區司令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