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先楚都聽過,是著名的旋風司令,在東北率領3縱也是所向披靡。遼沈戰役后,韓先楚更是一路南下,直到解放了海南島。
在1955年授銜的時候,韓先楚本來擬評的是中將。就在毛主席審閱時,特意批示"韓有功,中晉上"。后來授銜公布時,韓先楚被授予上將軍銜。
那么,韓先楚的功是什么功呢?絕非在東野期間的功。其實韓先楚的功,指的是解放海南島。
我們不能把解放海南島當成一次普通的戰役。而且,渡江戰役和渡海戰役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因為解放軍在之前一直是采取小規模偷渡的形式,可是這樣的話,時間太慢了,全靠風向。隨著小股部隊不斷的強渡,韓先楚認為大規模兵團渡海已經可以了,一方面是島上壓力太大,島上的縱隊一直在遭受圍剿。偷渡的船只有去無回,這樣下去,船的損失也太大。還有就是有利的季節風一過,等的時間更長了。
這也就有了韓先楚和鄧華的爭執,最終中央采取了韓先楚的方案。
但我們知道,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軍艦隊即開入臺灣海峽阻止我解放臺島。而因為抗美援朝,新中國的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東北以及朝鮮。如果海南島這個時候還沒有解放,后果可想而知。
如果解放海南島推遲的話,那么美國艦隊一來,海南島的解放變數就很大了。其實,想想都有些后怕。
當然了,韓先楚除了有解放海南島的功勞之外,他的資歷和官職與上將的標準比起來也并沒有差很多。
因此,韓先楚被授予上將也是理所應當的。
而劉震和韓先楚一樣,他也是東野的一個縱隊司令員,后同樣升為兵團副司令員。
既然韓先楚是因為有功才授予上將,那么跟他級別差不多的劉震,為何直接就被授予上將了呢?
劉震參加革命的經歷和韓先楚則的確非常相似。而且,兩人在紅25軍的時候,曾經在一個班里待過,當時他們的班長正是后來的開國中將陳先瑞。
1930年,劉震加入了赤衛隊,第二年參加了游擊大隊。他在紅軍時期,是擔任過師政委的,不過時間挺晚的了,已經是長征結束后的事了。客觀說,這樣的資歷還是有些淺了,在上將里面,并沒有什么優勢。
抗戰開始后,劉震擔任的團政治委員,起步還是可以的,而且他進步非常快,沒多久就擔任獨立團團長,到冀魯豫邊區開展斗爭。此后,很快又擔任新組建的八路軍第2縱隊第344旅旅長。
新四軍第三師在抗戰后奉命向東北進軍,劉震已經是副師長了。
在東北,劉震1946年就擔任了縱隊的司令員,遼沈戰役后,第2縱奉命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劉震是首任軍長。部隊南下途中,劉震被任命為新組建的14兵團副司令員兼39軍軍長,向華中南挺進。期間14兵團撤銷,劉亞樓擔任了空軍司令員。于是,劉震改任13兵團副司令員兼39軍軍長。
在廣西解放后,劉震也加入了空軍,擔任了中南軍區空軍司令員。
那么,根據他的資歷和貢獻,會授什么軍銜呢?
按照授上將的條件:紅軍時期的師級干部,抗戰時期旅級干部(軍級),解放戰爭時期兵團級干部一般可評定為上將。
如果我們套這個標準的話,他們應該是差不太多。
韓先楚和劉震都是長征以后才擔任的師級干部。盡管時間比較晚了,但好歹也是符合標準的。
抗戰期間,劉震相比較發展的更好一些。韓先楚擔任過旅長一職,后半程就去了延安學習。而劉震在新四軍,也擔任過旅長。而且在抗戰勝利后,劉震更是擔任了副師長,比戰功的話,韓先楚不占優勢。
這樣看的話,其實雙方也都是符合上將的標準的。但是劉震相比較的話,發展更快。
這也讓劉震在東北戰場上更早的擔任了縱隊司令員。可是韓先楚就有些慢了,他是從縱隊副司令員開始的,后來才擔任了縱隊司令員。
如果看幾個階段的發展,劉震倒也沒有明顯比韓先楚高的地方,但更不比他差。
既然如此,兩人的授銜應該是一樣的。畢竟在1952年評級時,兩人都是副兵團級。
劉震雖然低調,但并非沒有貢獻少,要知道他所率領的縱隊卻是整個東野殲敵最多的一支王牌縱隊。中央授予他上將軍銜,這是再合理不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