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不再迷信大城市了。
大城市充滿機會,但身處其中拼搏的人,都很難逃離落腳于大城市的渺小感。
95 后乃至 00 后逐漸長成大人、步入社會的同時,在生活方式上也有了更多選擇。
理想,只有大城市的霓虹才能照亮嗎?
小城市,就一定閉塞、狹隘嗎?
在大城市體驗過的年輕人,先邁出了返鄉的腳步,再用自己的努力把小城市的生活過好、過精彩。
他們把在大城市的所見所聞帶回去,用學到手的數字技能,攢一盤生意,維護一撮人群,過上更開闊、更舒適的日子。
無論是做數字游民、還是返鄉創業,人們不再局限于大城市那一方小小的工位里,就能收獲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潮水,就不再只是單向流動。
數字工具將更多的自由給到了這屆年輕人,也在這個時代創造了許多新職業。
今年7月3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發布了19個新職業,這些職業將被錄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用戶增長運營師”位列其中。
我們記錄了其中三位年輕人離開大城市生活、創業的故事,他們都是“運用數字化工具,從事企業或機構用戶增長、管理及運營等工作的人員”,都屬于用戶增長運營師的范疇。
在小城,他們告別了職場的 996 敘事,開啟了自己的職業新篇章。
她在邊境小城,
吹起輕食的風。
宋舒籬 / 1998 年出生
滿洲里
滿洲里這座邊境小城,北接俄羅斯,西鄰蒙古國,素有“北疆明珠”“東亞之窗”之稱。
這里有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筑,有宏偉壯觀的國門,有漫長且靜謐的冬天,因為家庭原因沒能繼續留學旅程的宋舒籬,選擇回到這里,開啟在小城創業的四年。
最開始,她加盟了一家芋圓甜品店,但滿洲里的夏天短,導致甜品店淡旺季很明顯。積累了經驗教訓之后,她將店鋪出兌,決定再試一次。
她和男友一起開出了小城的第一家輕食店。根據滿洲里的氣候和本地飲食習慣,宋舒籬設計的菜單以暖食為主。
小城常住人口不過十幾萬,但對于宋舒籬這樣的創業者來說,這也意味著對新興餐飲形態更友好,競爭沒有那么激烈。
很快,小城的首家輕食店就成為了一時間的“頂流”。輕食的客戶屬性為本地居民,以30 歲左右的上班族群體和寶媽群體為主,因為“覺得小朋友吃比較干凈、也比較健康”。
顧客嘗試過覺得不錯,下次來時就主動要求加上微信,方便線上點單。她漸漸積累起了數千位微信好友。
對于回到小城創業的年輕人來說,微信“私域”,就是線上的“熟人社會”。
運營“私域”,宋舒籬有自己的小巧思,她會花心思“裝修”朋友圈,每天發上五六條,從店內新品到用戶好評,再到她精心設計的打卡活動,常常發完朋友圈沒幾分鐘,新的訂單就涌進來微信對話框。
“顧客點餐時會產生一系列的微信對話,比如我得把菜單發給她,她選好之后再把地址電話發過來,我再拿著手機去找騎手配送?!边@樣訂餐,哪怕許多顧客都是復購的老顧客,小店在出餐高峰期也忙不過來。
后來,宋舒籬發現微信小程序有官方的商家助手,只要是有營業執照的實體店鋪都可以免費申請開通。顧客不僅對菜品和價格一目了然,也不用再手動輸入收件地址電話,更重要的是,收到的營業額不需要扣任何費用,可以直接提現。
「宋舒籬將教程發在小紅書,點贊過千」
在小程序上嘗到甜頭,宋舒籬還將自己的經驗寫成了小紅書筆記。那篇“手把手教學”的筆記不僅給她帶來過千點贊收藏,在發布一年多以后,還有跟著筆記提高了開店效率的陌生人,發私信來感謝她。
現在,店內通過小程序下單的客戶比重已經達到 70%左右,節省下宋舒籬不少時間,可以用來改進服務、研發新品,有時看到博主發了不錯的菜譜,她就會嘗試復刻或改良。
“滿洲里這個城市顧客主要消費特點是,寧可花高價去買品質好的東西,也不會去選擇便宜但質量差的商品?!彼问婊h總結道,“這個城市開得久的店都是口碑相傳?!?/p>
幾年下來,小城里又開過好幾家輕食店,留下來的也有兩三家。一個新的餐飲品類在滿洲里算是生長起來。但宋舒籬和自家的老顧客早就處成了朋友,有一次她過生日,有位老顧客專門帶了蛋糕來看她,說:“今天不是來吃飯的,是來祝你生日快樂。”
這些溫暖的瞬間,讓宋舒籬從不后悔放棄去大城市發展的可能。每一次將打包好的餐品交給騎手、每一次看到微信里顧客發來的好評,都讓宋舒籬感覺到返鄉創業的意義——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保留對生活的愛。
他離開大廠,
帶幾千人逐浪追風。
曾子平 / 1996年出生
惠州
夏天惠州的海邊熱鬧極了,這里有大廠裸辭開沖浪店的,有騎行川藏線后定居在海邊的,有每周末往返城市與海邊的,有自駕中國最后愛上沖浪的。
曾子平,就是那個大廠裸辭開沖浪店的。
曾子平的職業履歷前半程,就是時下標準的“大廠離職博主”。大學讀軟件工程專業,大一在師兄的創業公司實習時,他接觸到了“產品經理”這個崗位。那是一個產品經理的“黃金時代”,市場上每天都有新產品出現,嘗試用互聯網的方式將人們的生活顛覆一遍。曾子平對這個職業入了迷,將大學剩下的時間都用來專心研究怎么做產品經理,也順風順水的進入了位于深圳的互聯網大廠。
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對曾子平來說更像是一所新的學校。園區的綠化很好,沒有高樓大廈,反而更像個公園,周圍的同事每天都熱烈地討論著用戶是怎么想的、某個需求還有沒有別的方案可以實現。在這樣的環境里,曾子平慢慢確定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也騰出了不少精力來發展興趣愛好。
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徒步。“那個時候就覺得徒步這個運動太解壓了,它是一個能夠真正很深入的去了解某一個地方當地風情的方式?!?/strong>他回憶道。
一個人一旦走進自然,從山野到海邊似乎不需要什么特別的機緣。一次走深圳東西涌海邊穿越線的徒步,讓他接觸到了沖浪運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2022 年冬奧會帶火了冰雪運動,也將熱度延續到了滑雪的平替——陸沖。早在 2019 年,曾子平就在海邊玩起了陸沖,到那時自然成為了朋友圈里的 KOL,教身邊的朋友玩陸沖的時候,他會順手拍些照片記錄,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社團。
隨著社團的影響力變大,常常有朋友來問,“不是你們公司的能來玩嗎?”那時,曾子平意識到,戶外運動可以聚集起一群高質量的年輕人。
一個叫“逐浪青年”的社群就這么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作為國內第一家免費開設陸沖公開課的俱樂部,逐浪青年很快成長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陸沖俱樂部,也很快有品牌方找上門來,想合作商業活動。
第一場成功的品牌活動落地之后,另一個選擇就擺在了曾子平的面前——要不要離開產品經理的崗位,走上一條全新的職業道路?曾子平找到了自己剛進公司時的 mentor(導師),對方只問了一個問題:“試錯的成本高嗎?”
曾子平一下子想明白了,做成了,可以開啟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做不成,也可以當做是“休學”,多年積累的職業技能在手,想要重返職場并不難。
出發吧,除非你能拒絕那些山間的風、蔚藍的海、清新的空氣。
經過幾個月全職運營,社群從年中的兩三千人擴充到 1 萬多人,品類也從陸沖擴展到了飛盤、滑雪、沖浪等。到了去年夏天,熱愛沖浪的曾子平決定和愛人一起在惠州開一家沖浪店,這里海景好、物價低,離廣深都不遠,正在大力發展沖浪經濟。
一場酣暢淋漓的全新冒險開始了。在工作中學到的互聯網技能通通都用上了——社群、視頻號、公眾號等都成為了他經營的基石。
社群帶來了穩定的客源,讓沖浪店跳過了一般新店從零開始獲客的漫長階段。有直接從原先的沖浪社群里組隊來玩的,還有許多顧客是刷到視頻號,加了曾子平微信,直接買了張機票到惠州來沖浪的。
沖浪店開到第二個夏天,沖浪店的五個核心客戶群都已經滿員。大家因為對沖浪的熱愛聚在一起,每天都會自發產生許多討論。他和愛人定時組織活動,帶大家考潛水證、一起沖浪派對,就在前不久,俱樂部舉辦了獅子島首屆長板沖浪賽,現場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讓人一時分不清這是生意還是玩樂。
許多曾經的同行,覺得行業太卷、太累的當下,曾子平卻持續從沖浪這項愛好上獲得正反饋。哪怕有一天回歸職場,社群也是他不會放棄的副業。“我喜歡這些運動,喜歡跟這些人打交道,利用業余時間去經營自己的社群,這是長期要去做的事情,因為這個事情才是自己終身的財富。”他說。
與其在大城市每天尋找生存空間,不如回小城市好好生活。
宮瑞 / 2000年出生
蕪湖
在大學期間,看著學校周邊的新店因為線上平臺做得好而爆火 ,擠垮了附近產品做得好卻不懂運營的老店,宮瑞第一次懂得了運營能力在當下的不可或缺?!叭绻欢?,可能就會被淘汰?!?/p>
第一份正式實習,宮瑞就選擇了南京的一家運營公司,想去系統學習一下運營能力。但實習結束、大學畢業以后,宮瑞返回家鄉的腳步不帶一絲猶豫。
剛接觸運營的時候,似乎全行業都在“薅流量”,抓住流量紅利的人,不需要太強的產品力就能賺得足夠高的利潤,但宮瑞開始創業的時候,無論是做本地生活服務還是電商,產品、服務以及運用各種數字工具的能力,每一樣都不能是短板。
想搞清楚線上生意的門道,還是得實戰。宮瑞和女友選擇開一家花店。
在宮瑞開始創業的時候,鮮花行業上游的供應鏈已經快速升級迭代,進一步降低了開花店的門檻?!敖鼉赡暝颇险罅Ψ龀瞩r花種植業,花材質量越來越穩定了,做花店的難點已經不在這里了?!睂m瑞發現,“對很多人來說,出一個房租成本和簡單裝修成本,稍微學一下花藝就能把一個店開起來?!?/strong>
難的是如何將花店持續經營下去,宮瑞的花店以線上為主,通過企業微信的各種工具沉淀用戶,獲得了許多回頭客。
利用企業微信,花店經營者可以更好地服務好顧客。基于過往對用戶的了解,店主可以按標簽管理自己的客戶,方便在不同的時間節點給顧客推送新品信息?!靶∩獾臓I銷更要精準,如果在七夕把秀恩愛的產品推送給‘單身狗’就太殘忍了?!睂m瑞介紹說。
「圖片來源網絡」
顧客看到朋友圈照片下單,通過同城配送收貨,線下的花店幾乎“淪為庫房”。
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能有效把控合作店鋪的出品質量,宮瑞甚至不需要將花店開在這座城市。“這個生意,我們在哪里都能做?!?/strong>
他拉了一支全員 00 后的團隊,將自己已經跑通的線上模式作為樣板,開始與位于各個城市的花店店主聯運合作。雖然身在蕪湖,但生意卻做到了全國。
現在10 余人的團隊里有蕪湖本地青年,也有來自周邊的大城市如南京、合肥的,“知道我們在做的事,覺得有意義就來了?!?/strong>就連當時宮瑞實習所在團隊的 leader,也被他從南京挖到了蕪湖。
團隊從小城環境獲得的最大利好,或許是通勤時間的縮短?!肮酒骄ㄇ跁r間 5 分鐘,比大學時從宿舍走到教學樓還近。”又或許是生活的豐富,“晚上12點大家吆喝一聲,群里也可以隨時出來組個局?!?/p>
“在大城市的時候我感覺每天都在尋找生存的空間,但回到小城市之后,除了生存之外就有很多自己的生活空間。”宮瑞的同學大多像他一樣,到大城市“逛了一圈”就回到了小城,有些甚至連試用期都沒過。
論及原因,他說:“一是大城市留給年輕人的機會并不多,另外我們做運營的新興工作形式,在什么城市影響并不大。我在大城市生活成本更高,我原有的社交圈子、朋友都不在,而且生活質量、生活品質不如在小城市,既然這樣為什么不選擇在小地方待著呢?”
像宮瑞、宋舒籬、曾子平這樣的用戶增長運營師,數量已經以千萬計。
被認證為新職業也意味著,將來國家將會配套更好的培訓認證體系和社會福利。這個新職業最終被認可,離不開過去這個領域的從業者們的默默奮斗。
他們在各自的一方小小天地里,做著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工作因此擁有了意義,而不是被迫謀生。
數字平臺的出現對新職業的孵化也起到關鍵作用,牽頭申報“用戶增長運營師”這一新職業的,正是天生自帶社交基因的騰訊。企業微信、小程序、視頻號、公眾號……這些產品組成的微信生態,為創業者提供了增長的基礎勢能與助推劑。
一臺手機、一個微信號,就可以代替大城市里方方正正的格子間,讓年輕人身在小城,做更大的生意。
誰說那些全新的可能性,不能發生在常住人口只有幾十萬的小城?
又或是,你的身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