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平臺遠離剛需,遠離高頻,那就與基本盤無緣,與大市場無緣,天花板注定很低。
2007年7月,虎撲論壇上線了一個子版塊「交易區」,允許用戶在這里發布商品信息,進行交易。
很快,交易區就成了籃球少年們購買球鞋的重要渠道。在那個線上營銷還不發達的時代,許多球鞋賣家都會選擇在這里出貨。
眼看著交易量越來越大,虎撲官方開始坐不住了。
這么有搞頭的生意,就在自家地盤上,虎撲自己卻分不到蛋糕,交易量都去了淘寶,這不能忍啊,于是2009年,虎撲初次試水電商,推出了「卡路里商城」。
這五個字,和我同齡的籃球迷可能都還有模糊的記憶。
但是卡路里商城只上線了2年就關掉了。原因很簡單,交易區實在太成功了。
而交易區里的商家,都是混跡鞋圈多年的小老板,和虎撲官方比起來,在貨源和價格上有先天優勢。而且論壇上的交易最后都會轉去淘寶,配合淘寶完善的電商基建,購買體驗上,也不是虎撲這個電商愣頭青能比的。
可以說,卡路里商城就是被自家論壇的交易區干垮的。
而且交易區還有一個無法復制的優勢,就是當年虎撲論壇上大神橫行,不乏球鞋鑒定高手,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假鞋泛濫。在魚龍混雜的球鞋二級市場,創造了一個相對有信譽,可以放心消費的環境。
卡路里的失敗,給虎撲留下了兩條教訓。
一是垂直電商沒有前途,消費者和商家都喜歡在大而全的平臺上做交易,所以比起自建電商,不如給淘寶做導流。
二是,鑒定球鞋能降低信任成本,這件事本身就是具有商業價值的。
這兩條教訓,后來分別成為了虎撲旗下兩大子業務的指導思想。
2012年6月,虎撲推出全新平臺——虎撲識貨。識貨嚴格說并不是電商平臺,而是和蘑菇街一樣的導購平臺,把原先交易區的帖子變成了信息流,提升了導流效率和用戶體驗。在虎撲眾多創新項目中,識貨算是比較成功的。
而另一個,就是這期內容的主角——得物。
01
得物的故事還要從虎撲講起。
虎撲起家,吃的是信息不對稱的紅利。2004年前后,創始人程航帶著幾個年輕的籃球發燒友,每天在論壇上翻譯當天的NBA新聞摘要,回顧比賽亮點,搜集國內其他渠道看不到的場外消息。
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楊冰,就是這群籃球發燒友中的一位。他既要作為論壇管理員維護討論秩序,又要生產內容,翻譯新聞。
隨著姚明在NBA打出名堂,越來越多的比賽在國內播出,籃球逐漸成為中國第一大運動。
加上互聯網普及,在央視五套和各種報刊雜志之外,虎撲論壇也成為中國籃球迷的大本營。
規模大了,自然就要開始公司化運作,楊冰也逐漸從一個類似吧主一樣的存在,成為這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程航之外最重要的二號人物。
大多數籃球少年,同時也會是球鞋文化愛好者,楊冰也不例外,他在接受極客公園采訪時透露過,他常穿的球鞋,大概不超過一百雙。
對一個在上海黃浦花9位數購買豪宅的億萬富翁來說,這個數量并不多,但也足以見得楊冰對球鞋圈子和文化是很熟悉的。
在虎撲電商的試水階段,楊冰就作為負責人,參與了卡路里和識貨的業務。
2015年,隨著識貨逐漸走起來,用戶量超過百萬,虎撲孵化了一個全新的球鞋相關產品:毒app,也就是后來的得物。
早期的毒和現在很不一樣,它第一項業務其實是球鞋鑒定,而不是賣鞋。
這件事,讓虎撲來做就非常合適。
前面也提到,虎撲交易區鑒定高手輩出,不少民間鑒定大神長期活躍在這里。這些人的存在,不僅讓交易區變得更加可信,虎撲后來做識貨,這批大神也成為了識貨最重要的競爭壁壘。
但識貨是個導流平臺,無法把鑒定業務的商業價值發揮到最大。
于是楊冰主導,推出了毒app,直接面向消費者出售鑒定服務。用戶可以按照要求給球鞋拍照上傳,線上鑒定官就會根據照片給出球鞋為真或者假的意見,一次五元。這個階段,毒主要還是扮演一個交易的「第三方信托機構」。
靠著簡單的鑒定服務,楊冰完成了兩件很重要的事情。
首先是信譽轉移,背靠虎撲交易區積攢下來的口碑,毒app很容易就獲得了大量球鞋消費者的信賴。交易區的信譽被逐漸轉移到了毒身上。
另一件事,就是把野生的民間鑒定力量,組織化正規化,變成可以按時定量,穩定供應給消費者的鑒定服務。
完成了這兩件任務,毒才有獨立運營的資本。
也在這時,命運的金手指指向了毒。
2016年,阿迪達斯在國內限量發售NMD系列鞋款,在全國各大城市引發排隊熱潮,黃牛炒出高價。這次事件,不僅代表著國內運動鞋服市場的主題,轉向潮流時尚。更代表著「炒鞋」走出小圈子,進入主流消費領域。
2017年,《中國有嘻哈》播出。這檔節目,不僅在中國網綜史上,是一檔繞不過去的現象級綜藝,更是直接把說唱帶入了大眾娛樂領域。而說唱崛起的副產品,就是潮流服飾的興起,其中也包括球鞋。
對專注球鞋鑒定的毒來說,此時正是擴展業務的好時機。
2017年,毒上線了電商功能。和京東這樣的自營電商,還有天貓這樣的B2C電商不同,毒的模式更接近淘寶的C2C,它背后是無數的小賣家,也就是業內所說的C店。平臺不需要參與定價,只需要篩選出最低價,買家購物后,賣家先發貨給平臺,經鑒定后再發給買家。
毒app則是輸出了一套自己的標準模式,也就是鑒定證書、認證鞋扣、包裝盒和膠帶組成的防偽四件套。配備了四件套,鑒定為真的商品,則被稱為「過毒」。
2018年,毒從虎撲分拆獨立,啟動融資,完成兩輪融資后,估值達到十億美元。而投資方里,就有王思聰的普思資本。
年底,還在娛樂圈做政委的王思聰和毒app在微博聯合發起抽獎送鞋。有機構測算過,這條微博給毒送來了200多萬新增用戶,給得物直接省下了上億元的營銷費用。
2019年,炒鞋成為全民議題,一邊是用戶量暴漲,一邊是關于「鑒定不準」、「炒鞋平臺」的質疑,毒被送上風口浪尖。
但無論如何,隨著2020年,毒改名為得物,它已經完成了從小眾球鞋平臺到大眾潮流電商的蛻變。
02
得物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為它切入點選得好。
球鞋不止是功能性商品,其中很多產品因為綁定了體育明星或者其他文化符號,具備一定的文化屬性。所以為了和普通的運動鞋區分,我們將其稱為潮流球鞋。
潮流球鞋很特殊,它款式極其豐富,針對不同的市場又有不同的發售策略和限量玩法。一般我們把品牌直接對外發售球鞋,稱為一級市場。
在2017年之前,很多大牌的限量款分配給中國市場的貨量很少,甚至干脆不在國內賣,即使發售也可能只在北上廣大城市能買到,人為制造了一級市場的稀缺,于是需要鞋販子用各種方式搞到貨源,再轉賣給消費者,我們稱之為二級市場。
一級市場貨太少,就會導致二級市場的活躍,產品溢價很高。
但二級市場有個問題,就是非官方渠道產品真假難辨。國內又坐擁莆田這個鞋類生產基地,假貨供應充足。
所以,中國的潮流球鞋消費者對真假是最敏感的,誰也不想加價一倍買來的鞋是假貨對吧。于是鑒定就成為了二級市場的剛需環節,才有了后來虎撲交易區、識貨、得物這一系列故事。
但真假,其實從來不是球鞋交易的核心。
很多人聊買鞋,渠道不靠譜,鑒定服務不準,平臺鑒定師速成,還有「工廠貨」、「原單」、「尾單」、「專柜驗貨」等一系列復雜的類別話術。球鞋鑒定論壇上也充斥著各種釣魚帖和打臉帖。
還有一個流傳了十幾年的說法:莆田的工藝,早就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水平,所謂鑒定球鞋就是個偽命題。
但在我看來,這些討論都不在點子上,從真假來討論二級市場,很容易陷入一個陷阱。
真鞋和假鞋的區別是什么?是做工?是質量?是科技?
都不是。
兩者的差距在于信用。
當你從直營專柜店員手上接過一雙球鞋,無論它做工如何歪瓜裂棗,廠商如何減配降成本,你都不太可能會認為你買到的鞋子是假的,你只會說「品控太差」、「專柜質量還不如莆田」,這就是一級市場的信用。
但當你從一家淘寶C店買了一雙球鞋,無論它在淘寶積累的信譽多高,論壇里口碑多好,做工多精良,腳感有多好,你心里都少不了犯嘀咕,萬一我買到的鞋是假的呢?
這個萬一,就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在消費者眼里的信用差。
那怎么抹平信用差呢?對不起,要完全抹平是永遠做不到的。但一定程度上提升信用度,還是可以做到的。
金融史告訴我們,信用本身就是值錢的。你去銀行貸款,銀行收你5個點的利息,你家里有房有車有廠可以做抵押,銀行就只收你2個點的利息,這就是信用的價值。
信用的另一個價值就是促進交易,有信用,生意做得久的商家,天然就比陌生的,剛進入市場的商家更好賣貨。
互聯網行業最大的一次信用擴張,就是阿里推出了支付寶,用資金存放擔保的方式,為商家提供了信用,帶來了繁榮的電商時代。
而在潮流球鞋市場,鑒定,就能帶來信用。
如果一雙鞋,經過了嚴格的鑒定,那消費者即使無法像專柜貨那樣完全放心,也會多幾分信任,相信這是正品。
而如果一個平臺能穩定批量地提供鑒定服務,讓消費者信賴,那么這個平臺就成為了球鞋行業的信用發行者,它的鑒定報告,就是球鞋領域的信用貨幣。
而得物的鑒定報告,恰好是球鞋領域最廣為接受的貨幣,畢竟人家母公司是虎撲,交易區多年攢下來的信用,最后都注入了得物和識貨這兩個孩子身上。過去鑒定大神們在論壇里每一次鑒定,都成為得物的底層信用資產。
可以說,得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球鞋圈的央行。
通過得物賣出去的,每一雙二級市場的球鞋,都要拿到得物的信用背書,類似銀行通過放貸向社會注入貨幣。而每次鑒定,得物要收取技術服務費、轉賬手續費、查驗費、鑒別費和包裝服務費5項費用,這也就成了放貸所賺取的利息。
因為黃牛群體歷來不佳的名聲,導致一提到二級市場大家反應就是「加價」。其實不完全是,二級市場的價格往往是根據市場需求來的,完全也可能比發售價便宜,這也是為啥得物同一件衣服不同碼數、顏色之間,價格都能差距巨大。
從這角度來講,我最常使用得物的方式其實是看成價格篩選器。如果高于得物價太多就是溢價嚴重,低于得物價太多那就正品存疑。
03
但球鞋這條賽道,歸根結底還是個小賽道。
整個中國sneakerhead就那么些人,消費力再強也不是無限的。出了這個圈子,普通消費者誰沒事一年買個十雙八雙的溢價球鞋啊。
況且,當炒鞋熱退潮,得物的業務必然要轉向下滑,下一個增長點怎么來?
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得物是一個名實不副的電商平臺,用戶活躍度超高,但交易量其實不夠看。
有媒體測算,作為中國第九大電商平臺,得物的GMV779億元,只占TOP9公司的0.4%,在淘寶京東這些萬億大佬面前可以忽略不計。
那月活呢?得物是8800萬,在電商行業內占比8.2%。
也就是,得物用全行業8%的用戶活躍數,創造了0.4%的營收,可見轉化之差。
但公正地說,這也并非是得物的問題,而是整個垂直電商的問題。
中國電商四天王,淘拼京抖,既囊括了剛需、高頻的消費品,也覆蓋了正品保障的品牌、數碼這些。垂直電商也不是因為想垂直才垂直的,實在是天然只能從巨頭的縫隙中刨點殘羹剩飯。
一但作為垂直電商,在消費者心智里,就很難拓寬。
例如在大家心里,得物就是一個潮流平臺,我只有買鞋,或者一些潮流服飾,才會去這個平臺,這些基本都是非剛需且低頻的消費行為。
而當一個平臺遠離剛需,遠離高頻,那就與基本盤無緣,與大市場無緣,天花板注定很低。
好在垂直電商也有自己的優勢。
中信證券2023年9月發布過一份研報,得物60%選擇的長效價格帶,鞋類在320-2579元,箱包在260-7889元,潮玩則在200-6719元,還是很給力的。
得物自己也披露過,自家全品類客單價大概在450-500元,是行業平均值的5倍,并且退貨率非常低。
這意味著,撐起得物銷售額的,確實是一批「富哥富姐」,這些客戶才是難能可貴的。
對得物來說,它的競爭對手從來就不是淘拼京抖,而是閑魚和小紅書。
模式上來說,二級市場完全可以看作一個主要賣全新貨品的二手交易市場——當然得物自己也賣非全新——加上閑魚開始抽傭之后,二者的模式就更像了。
流量上來說,得物與小紅書用戶恐怕是高度重合的,都是對潮流比較敏感的群體。但顯然小紅書希望內部消化掉這些用戶,而不是跳轉到其他電商平臺去下單。
而得物最核心的武器依然是鑒定、發證。這張牌怎么打,能打到哪些品類,能打多遠,才是得物最該關心的事情。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眾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里。
關注大眾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