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人民迎紅軍》是國家歷史記憶中值得長久尋味的長征畫面圖像,無比震撼的史詩性力量,正是我們今天對于民族精神的另一種審美構建。
作者:范曾
名稱:《遵義人民迎紅軍》
尺寸:112X262cm
清渭樓美術博物館 藏
橫屏觀看更精彩
革命歷史上的“遵義人民迎紅軍”
1935年1月,紅1軍團第6團執行智取遵義的命令,于1月5日迅速拔掉團溪至深溪水方向的前哨據點,再喬裝成黔軍,于1月7日夜通過豐樂橋抵達遵義城南門下,由被俘的營長發話,經過城樓守敵盤問,詐開了城門,化裝的紅軍尖刀連迅速占領城樓,擊退守城黔軍,紅軍先頭部隊得以進入遵義城。因它是遵義人民歡迎紅軍入城的地方,后更名為迎紅橋。
迎紅橋位于遵義市萬里路南端,原名豐樂橋。此橋始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正月十日,同年冬月二十二日竣工,命名豐樂橋,取“民豐崇樂”之義。橋跨洛江,為五孔圓拱石橋,長60、寬7米。1935年1月9日,遵義的工人、農民、學生、平困市民、工商業者一路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高喊“歡迎紅軍!”“歡迎朱毛總司令!”的口號,歡天喜地,直奔豐樂橋“接官廳”前,迎接紅軍進駐遵義。當日下午5時左右,經過長途跋涉、歷盡艱辛的毛澤東、朱德、洛甫(張聞天)、王稼祥等,在震天動地的歡呼聲、口號聲中踏上了豐樂橋,毛澤東等領導人與涌上前來的群眾代表握手致意,并肩走過石橋。
作品局部
新中國成立后,以繪畫的形式記錄、再現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斗的歷史,是當時的美術工作者,特別是人物畫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當時先后組織許多知名畫家創作出了一大批革命歷史題材的中國畫、油畫、雕塑及連環畫等等作品,其中有領袖人物、革命先烈、重大歷史事件、軍民魚水情,更多的是從地方革命斗爭史料中取材創作。作品的流向,當然多數被博物館收藏、陳列于烈士紀念館等文化歷史機構。
作品局部
也就是在這段時期,范曾先生在其中之列。1962年的他正值24歲,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后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美術組工作,在這里工作了十六年。此幅《遵義人民迎紅軍》,繪制于1975年,畫面表現遵義當地各族人民熱烈歡迎紅軍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瞬間, 采取橫幅形式,通過精心設計和構圖把握,七十多個人物描繪于畫面之上。
橫屏觀看更精彩
作品局部
畫面上分為上下兩部分,紅軍隊伍位于上半部分,戰士們穿著藍色軍裝,頭戴著五角帽,扛著步槍從左至右作齊步并進,高舉的旗幟迎風飄揚,兩位指揮員騎在駿馬上,一位側著身,右手牽韁繩,左手抬起,張開手向迎接他們的遵義人民打招呼,亦穿插一些遞水、送上食物、打招呼的少數民族人民。
橫屏觀看更精彩
作品局部
畫面下半部分中,歡迎人群以斜對角線的方式鋪開,由畫面右下部一直延伸至左上部,與紅軍隊伍路線行程交叉視線,站在橋上的吹號者、敲鑼者、打鼓者,舉著旗大聲吶喊者,托舉著食物,裝滿果實趕向紅軍,舀著茶水,端著水碗準備遞給紅軍,互相告知紅軍行進的方向……
作品局部
人群中每一個人,通過面部表情的細致刻畫、身姿手勢動態描繪、少數民族服飾的搭配及顏色處理,樹林、橋梁、地面、旗幟等等這些代表地理環境場景真實感物象的穿插設定烘托,極具藝術性地描繪出當年遵義人民喜迎紅軍的宏大歷史場面,深刻地揭示出中國共產黨牢牢依靠廣大人民的支持,最終戰勝敵人,取得革命勝利的這一歷史成功經驗。
《遵義人民迎紅軍》畫里,我們領略了不曾看到的寬廣的歷史場景,也看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畫家對于先烈們崢嶸奮進的革命歲月深度理解,更從長征經歷過的困苦、鏖戰、跋涉和犧牲中閱讀到了中華民族在極度艱難困苦中塑造出的英勇無畏的民族靈魂?!蹲窳x人民迎紅軍》是國家歷史記憶中值得長久尋味的長征畫面圖像,無比震撼的史詩性力量,正是我們今天對于民族精神的另一種審美構建。
歡迎關注清渭樓美術博物館新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