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關于“房屋養老金試點”消息一出來,引發很多人的恐慌,以至于其官網上發了好幾篇文章,承諾“不給群眾增加負擔”。
上海有關部門也“辟謠”,網上流傳的房屋養老金繳納辦法是假的。至少目前來看,這次是“虛驚一場”。
其實我想的是另一個問題:城市的住宅,真的需要“養老”,而這個“養老”的開啟,也標志著城市走向成熟。
在紐約訪學的最后幾天,我參觀了一個朋友新買的房子,就在哥大旁邊。房屋很漂亮,大廳的保安穿白色制服,很帥氣,據說平常能幫業主處理不少事情。
據說,這棟公寓樓今年將迎來它的百歲生日。這么一算,它誕生在上世紀20年代,正好是美國的大蕭條時期,那時紐約的房地產行業一定不容易。
昨天看到有人討論中國住宅的壽命,有說30年有說50年的,而住宅的產權是70年——似乎都很短暫,就沒人設想,它應該可以長久?
一棟大樓超過100年,是了不起的事情。它要經歷很多輪的維護、更新,到底誰來出錢呢?我猜在美國,這主要還是業主自己出。
比建筑、設備更新更重要的是“人的更新”,一百年要經歷好幾代人,很多房子都多次轉手。
一個類似業主委員會的機構,能夠一直運轉,而且非常絲滑、高效,決定著大樓的大部分事務,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治”。
一個人要買進這樣的住宅,光有錢還不夠,還要接受業主委員會“面試”,符合社區的文化調性。
朋友購買之前,一位商人就是面試失敗,朋友才有入住的機會。作為業主她還必須承諾,至少在幾年內,這房子只能自己住,不能出租。
我認為這就是“都市性”。都市不是鋼筋混凝土,而是人的聚集;它不僅是各種“空間”,還包括“時間的藝術”。一個到處都是“老房子”,但是又安全、便捷、舒適的城市,才算是真正的“都市”。
中國城市開始進入“維護時代”。過去人們買房,似乎并沒有“恒心”,或者期待它升值轉手,或者想象著拆遷賺一筆,仿佛房屋的壽命是有限的,而人可以長生不老。
事實正相反。人的生命只有幾十年,而房子可以長久。當城市終于拆不動,而抄房也喪失動力的時候,“城市化”終于開始了。
當然,誰出這個錢,如何管好這個錢,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政府沒有無窮的能力來照看好每一棟房屋。
它甚至不僅是錢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最終還是要走到這一步:一個社區如何決定自己的事物?
隨著國際經濟格局不斷變化,很多人受到經濟下行的影響,行業不景氣,工作受阻,收入減少等影響,在這種環境下,出國YI民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擁有海外身份可以使個人和家庭有更多的選擇和保障。美國和加拿大一直是很多人的首選,因為這兩個國家經濟發達,人民自由度高,社會福利好,并且能夠提供較為廣泛的就業,可以使新移民靠自己的工作經驗或勞動技術迅速融入當地社會,獲得較高的薪酬及社會保障!!孩子可以免費享受當地的教育,培養國際化視野,遠離內卷雞娃的環境!家人可以享受當地高端醫療福利!
處此以外,日本、歐洲等也是可以考慮的范圍,通過購房全家人輕松拿到海外身份,一舉多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掃碼,聽聽移民專家怎么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