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論
這篇文是幾年前某次活動上給新聞系學生做的一次分享,如今在這個民粹情緒泛濫、經濟和政治格局劇烈變動的時代,很適合再次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我的方法論。
大家都知道獨立思考很重要,它可以幫你規避風險、做正確決策,很多人都在講獨立思考,可到底什么是獨立思考?
不少人認為,獨立思考就是多看書、多攝取有價值的信息,其實這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我看來,新聞行業的方法論,其實就是一套完整的獨立思考流程,我想分享給大家。
(拍攝于維也納)
我很幸運在認知最淺薄的年紀在專業的新聞機構受到了兩年的培訓。記者生涯給我帶來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教會我如何盡可能客觀還原事物的邏輯。
這也是很多讀者好奇所在:為什么我年紀輕輕,卻能在許多領域完成較高質量的寫作?多數情況下,我并非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而我恰好使用了這套方法論獲得了我想要的信息。
這些信息的價值不僅限于寫作,包括投資、生活,甚至遷徙到不同的地方定居,大量重要的決策我都使用了這些方法論,令我終身受用。
這套方法論包括四個要點:建立你的認知體系、找到專業人士、交叉驗證、不要用情緒價值取代理性。
認知體系來自于常識,常識是一切判斷的基礎,一個基本常識都匱乏的人,即便有再優質的信息渠道,都無法對信息有效的判別歸納,常識來自于經驗積累和學習。
看史書,昏君和明君的區別就差在這塊,聰明的皇帝可以從下面人的匯報中看出常識性錯誤,而蠢貨不行,只能被下屬蒙騙而不自知。自己做了一大堆錯事,還在那歌功頌德。
你看為啥有些人特別喜歡講:“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在這些夾頭眼里,全世界都在和我們作對,時時刻刻想要消滅我們,在他們的認知中,這個世界就是個叢林社會。
我留心觀察過這些人,他們其實有兩方面特征:第一是社科類信息攝取量低(因為我發現有不少高學歷的理工男也是這類)、第二是從小的生活環境一般較為惡劣。
前者決定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只停留在中學階段(甚至是小學),對世界的理解還局限在近代史,后者則意味著他們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環境中成長,很難相信別人的善意。
他們不理解二戰后的國際共識、現代政治制度、國際貿易發展、文明觀念教化和核武器的出現,已經讓現代國家更偏向于合作而非沖突,還抱著一本三國解讀世界格局的幼稚想法。
所以,想要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有自己的判斷力,閱讀和經歷非常重要。除了即時信息的獲取,更應該讀一些鍛煉思維能力的經典文本,尤其是現代體系下,涉及政治和經濟、社會的書。
光有認知體系,還不足以深入了解某個領域。在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致專業,知識呈現高度分散的狀態,這個時候就必須找到專業人士。
麥肯錫有句話讓我受用匪淺——不要發明輪子!這個世界上的多數信息,早已存在且完整,不需要你去自己發明,你只需要知道怎么找到它。
我之前看過一個段子,說月薪三千的人喜歡聊國際政治。其實月薪十萬、百萬的人,也喜歡聊國際政治。差距就是,一個是看司馬夾頭評論國際時政,一個是尋求專業信源。
我在做記者的時候,報社有一條規矩,文章中可以觀點,但不應該由記者來表述。任何觀點必須來自于業內權威人士或者接近事實的人,且需要實名報備。
我在生活中發現,聰明和愚蠢的人很大一個區別就是能不能謙卑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聰明人愿意和別人辯論,但遇到和自己領域不懂的事,會非常虛心向他人請教。
蠢人正好相反,他們什么事情都要和別人辯論一下,不管這件事自己是否有相關的知識,他們在乎的不是事實而是虛妄的自尊和指點江山的快感。
我有個朋友在某互聯網大廠研究院做國際政治分析。有天和我吐槽,自己回老家,親戚雖然知道他的職業,但一聊到歐美日,還是堅持夾頭們的那套陰謀論,怎么擺事實都沒用。
在涉及到自己不熟悉領域的知識時,一定要勇于示弱,多聽多問,少發表意見。比無知更可怕的是偏執,尤其是現在很多小孩,我注意到他們非常喜歡用一種理論解釋一切。
馬克思發明了兩個概念叫“意識形態”和“階級性”,本來僅是一種觀察社會現象的角度。但對于很多年輕人而言,這變成了一種解釋萬物的教條。
我就遇到一個學魔怔的小孩,只要聊到市場、交易這些詞,他就給我來一句:因為你是資產階級,所以你支持這些。你跟他講為什么私有產權是現代社會運行的基礎,他一概不聽。
很多人因為在學生時代,大腦還沒發育正常的時候被灌輸了太多教條性的東西,導致他們完全不能理解社會分工,為什么知識是分散的。他們試圖用一種理論套用所有現象。
不僅僅是學馬的,還有學奧派學魔怔的民科。你不管和他聊什么,他都要拿奧派的理論解釋、套用,他們不相信奧派或者馬列之外的其他學科存在和意識形態無關的專業知識,只要不符合他們的認知,就一定是錯的、或者是反動階級的。
所以最輕松的做事方式就是相信專業的力量,用你的常識評估這個人是否專業,然后再跟著專業人士走。就像我去健身房挑教練,不看吹的多么天花亂墜,就看你練得好不好。
投資更是如此,我從來不看那些夾頭和什么御用專家唱多某些市場。我就看一件事,全球富人、財富往哪流動,我就去哪個市場投資,你一個人再聰明?能抵得上幾千幾萬富人聰明、信息多?
說到這,我這周要去倫敦出差,順便做直播,給大家看看倫敦家長們最喜歡的養娃寶地、看看倫敦的中產和富人的社區、房子是什么環境、資產前景如何。對海外房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預約:
當然,完全跟著專業人士走也有風險。這就要求你做到另一件事:學會使用交叉印證。通過多元的信息渠道來比對,獲得更精確的答案。
在做記者時,報社副總編給我講過一個新聞事故。說是某記者調查一起縣委書記腐敗案,找到了自稱是縣委書記司機的暗訪對象,一頓采訪下來,洋洋灑灑幾千字,細節滿滿。
但是呢,這位記者可能是年輕、急于求成,采訪完后沒有做交叉驗證,最后鬧了大笑話。新聞發出后,當地縣政府很快作出澄清,壓根不存在這么一個司機,再聯系信源核實身份的時候,這人突然就消失了。
如果之前這位記者能勤快一點,去當地政府隨便找個門衛、保安交叉印證一下被采訪者的身份,或許這篇新聞就不會翻車。
新聞記者尚且能忽略信息核實,更何況普通人。我形形色色的活動參加了無數次,見了太多頂著各種權威頭銜坑蒙拐騙的油子。其實這些人的手法根本不高明,你只要有多費一點時間,去核實一下就知道真假。
我有位前輩揭露過一個來中國騙錢的英國老頭,自稱是羅斯查爾德家族的后裔,到處走穴賺的盆滿缽滿,甚至在清華這種頂級學府被官方接見,得到了一大批不明真相、又有社會能量的人的背書。
但我這個朋友就是個較真的人,恰好又在英國留過學,沒費多少力就找到了羅斯柴爾德事務所的聯系方式,一個郵件發過去查無此人,報道一出那些邀請騙子站臺的富商、官員瞬間羞紅了臉,就連社會精英不懂得交叉驗證,也會犯下大錯。
古代皇帝深居幽宮,怎么知曉天下事?怎么防范下面人蒙他。《資治通鑒》里卷一九四是這么寫的:帝(唐太宗)謂侍臣曰:“御史,朝廷之耳目也。”
什么叫耳目?說白了皇帝知道下面的人不靠譜,所以習慣性讓身邊信得過的人下去看看,類似于中央調查組。明的之外還有暗的,比如在臣子身邊偷偷安排“臥底”,隨時向皇帝匯報,再和臣子交上來的奏折比對,看是否有欺君行為。
當然,這一套并不是完美無缺。但交叉印證確實是增加信息精確度的一個極好的方法,這就需要你平常增加社交或者信息渠道,用多信源來驗證事實。
最后,一切事實判斷的前提是不要用立場和情緒替代理性。我也喜歡情緒強烈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但是你得分清,情緒價值就是情緒,你要獲得信息,就要訴諸理性,盡可能多聽事實,即使有時不和你意,不要讓主觀情緒和立場影響你的判斷。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說,你沒親身見過,怎么能知道和判斷?其實多數時候人類不需要成為親歷者,可以使用自己的理性和經驗來判斷事實,而判斷的水平就在于上述四個方法。
希望這些建議能幫助大家更好地思考、決策、投資、生活。
關于作者
仝麟閣,前財經記者,發表文章累計超過300萬字。千萬級報道作者,網易年度影響力創作者。研究領域為政治、歷史、經濟和社會問題,在多家咨詢和教育機構任兼職講師,現居奧地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