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前評估
評估健康狀況
馬拉松及相關運動的比賽是一項不斷挑戰自身極限,具有一定風險的運動項目。如果運動不當,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身體損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馬拉松及相關運動參賽者應身體健康,而且要有經常參加跑步鍛煉或訓練的基礎。
馬拉松組委會要求參賽運動員進行必要的體檢,目的就是使運動員能夠及時發現身體存在的隱疾(有病而尚未發覺),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以防止發生嚴重不可挽回的后果。體檢項目主要包括:血壓、心率、心肺肝腎功能等。并結合體檢報告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可以參加馬拉松及相關運動比賽。
以下疾病或狀況者不宜參加比賽:
● 先天性心臟病和風濕性心臟病患者;
●高血壓和腦血管疾病患者;
● 心肌炎、肝炎和其它心臟病患者;
●冠狀動脈病患者和嚴重心律不齊者;
● 血糖過高或過低的糖尿病患者;
●比賽日前兩周以內患過感冒者;
● 賽前一晚大量飲用烈性酒或睡眠不足者;
●孕婦;
● 其他不適合運動的疾病患者。
自身狀態評估
參加馬拉松及相關運動的比賽跑者應根據自身狀況及訓練時間長短、訓練負荷的適應程度以及個人健康狀況選擇適宜的參賽項目。
通常,經過3-6個月的系統訓練,每周3-5次訓練,一次可以目標速度或高于目標速度持續跑完15公里以上而無重大不良身體不適者,可以選擇半程馬拉松比賽。
從安全角度考慮,參加馬拉松及相關運動比賽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身體運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發展過程。跑者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運動訓練原則,參賽選擇上注意由短到長(距離)、由慢到快(速度)。先從參加5公里、10公里跑比賽開始,有10公里比賽經歷后,才能報名參加半程馬拉松項目。
無經驗或者平時鍛煉少的跑者,在賽前可尋求專業機構建議:除了檢測生理生化指標外,可以進行心肺功能試驗,即通過觀察受試者運動時的各種反應(呼吸、血壓、心率、心電圖、氣體代謝臨床癥狀、體征等),來判斷心、肺、骨骼肌等的儲備功能和機體對運動的實際耐受能力,為是否具備安全完賽能力提供依據。
賽前訓練
訓練方案
制定個性化的訓練方案,進行體量和心肺功能的訓練,關注跑步專項訓練的同時還應加強核心力量和平衡性等訓練,并循序漸進,不突然增加運動量,使肌肉骨骼和重要臟器做好準備。
賽前飲食
飲食方面應當注重低脂、高糖、易消化、不油膩,比賽前三日可攝入高熱量及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保證足夠的能量儲備。
運動裝備
馬拉松是一項極限運動,在漫長的比賽過程中,一身合適且科學的行頭非常重要,簡單來說,就是要“輕裝上陣”“一切從舊”。鞋子、襪子要選已經穿過一段時間的,衣服不宜選棉質面料,應選快干、透氣的衣服,且不宜過多過厚。褲子以運動褲最佳。選擇合適的跑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緩解對膝關節的沖擊。運動鞋穿太久,鞋墊彈性會減弱失去緩沖作用,容易導致關節受損,建議每跑480至800公里就換雙新運動鞋。
跑步姿勢
跑者應遵循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避免突然增加距離或強度,以減少受傷的風險。如:
●放松在跑步動作中不活躍的肌肉;
●上身基本保持直立,兩肩放平,目視前方;
●擺臂和邁步方向與身體的前進方向一致;
●適應自己的天然步長和步頻;
●將下沉和上彈幅度降到最低;
●當奔跑速度較快時,用腳掌中部或前腳掌著地和離地;
●避免步幅過大,被動著地往往會導致步幅過大;
●在離地階段伸展腿部關節,尤其是踝;
●把腿抬高以增加步長和跑步速度;
●在上坡和下坡時注意改變跑姿。
膝關節養護
如果發生了膝關節的損傷一定要休息,停止一切可以導致疼痛發生的運動。可立即冰敷,但注意要把冰袋套在毛巾或厚一點的塑料袋子里,冰敷15分鐘左右,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導致凍傷。如果出現膝關節傷病,及時的物理治療可以幫助加快康復進程并減少未來的受傷風險。
良好的營養和保健措施也可以幫助預防膝關節受傷。例如,攝入足夠的維生素D和鈣可以幫助維護骨骼健康。
賽前準備
閱讀手冊
“參賽手冊”是組委會提供給參賽運動員的官方重要信息提示,包含運動員參加比賽的許多重要信息,例如各項目檢錄集結區位置,檢錄時間,關門時限,比賽當日交通信息,比賽路線,飲料用水位置,起終點位置,賽后成績查詢等。跑者通過賽事手冊了解檢錄時間、存包處、取包處、出發集結區域,到達比賽地點的交通路線、用時。跑者應通過提示了解比賽當日的天氣情況(氣溫5-15度比較適合馬拉松及相關運動比賽),如太冷應穿長衣長褲;如過熱,除穿背心短褲外,還要做好降溫準備。
熟悉線路
跑者應根據自己住所離賽道起點的距離、路途用時及比賽時間等確定起床、洗漱、早餐時間,不要太早或太晚。如果條件允許賽前應勘察比賽路線,或在比賽路線上進行適應性訓練,主要了解路線是否平坦,上下坡情況,合理安排體力分配。
調節心態
賽前一天應充足睡眠,防止賽前過度興奮,消耗精力,影響第二天的比賽成績。安排叫醒(叫醒電話、鬧鐘、手機等),不遺留任何影響睡眠的疑慮。通常賽事級別越高,心理壓力越大,關鍵時刻能否保持良好心態亦是至關重要。
飲食策略
●距離比賽2-4周
不少人或許會因為第一次參加太興奮、太過緊張,或是壓力太大,導致前一晚睡不好,甚至發生當天肚子痛、拉肚子的窘境。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賽前2-4周就可以開始進行腸胃能力訓練,過去研究人員認為大腸在短時間內吸收糖類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近來最新研究發現,可以透過訓練改變大腸吸收力,讓人體更能在短時間內補充能量。澳洲體育學院(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研究就指出,自行車手若在中途休息時,攝取比建議量還多3倍的糖類(建議量30~60克,改攝取100克),可以訓練大腸在一段時間內的最大糖類吸收量,進而讓腸胃更能適應路跑時的運動節奏。
●距離比賽3-5天
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可以進一步提高身體的儲存能量的功效,以一名150磅(68公斤)的跑者來說,每天飲食可吃到600克的碳水化合物。另外,減少了脂肪與蛋白質的比例,可以避免賽前體重增幅過多,不過,碳水化合物吃多了當然也是會胖,因此每天量體重、維持體態也很重要。
● 距離比賽2-3天
避免攝取過多高纖食物,燕麥、大量蔬菜這些聽起來都是健康食物,但在比賽前夕卻要額外控制攝取量,原因為何?澳洲體育學院(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研究顯示,吃纖維比例較低的飲食,可以幫助減輕腸道的重量、減輕身體負擔(針對正式需計時比賽而言),幫助跑者擁有更佳表現,換句話說,就是事先排空腸道,讓身體更輕盈的道理。
●距離比賽2小時
比賽當天,開跑前兩小時左右,是進食補充能量的最好時機,可以提供肝臟葡萄糖能量來運作,幫助路跑中穩定血糖值,蛋白質、脂肪類少量攝取,須控制在15克以下,因為這兩類營養素需要較長時間消化,唯糖類是能快速提供能量的食物。
香蕉是許多運動員拿來短時間補充體力的水果,糖分含量高身體吸收快速,鉀元素還能預防抽筋。
●賽前0.5-1小時
適當飲水,以補充在比賽中出汗丟失的水分。
評估實力
根據前期的訓練及賽前狀況情況,恰如其分評估自己的實力,有利于提高信心,合理分配體力、制訂配速計劃,發揮自己的最佳訓練水平。
制定配速
根據自己的賽前訓練水平制定成績目標,圍繞目標合理分配體力,盡量保持均勻配速。不同的參賽目標,選擇不同的體力分配,確保在組委會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完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