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銷量腰斬,百萬酒莊折半出售,全國銷量加一塊,還不及茅臺7%。
最近一段時間,白酒行業的困難,大家已經有目共睹。
但各位可能沒有注意的是,一旁的葡萄酒,其實早幾年就已經住進了ICU重癥病房。
曾經的它們,被認為是高端洋氣上檔次,增長極為迅速,但最近十年,不論國內產量還是國外進口,葡萄酒都是跌跌不休,一路下墜。
2023年,國內紅酒最大巨頭張裕總營收43.85億,而茅臺總營收是1505億,青島啤酒也有339億。
而同期全國紅酒總銷售額為90.9億,白酒7563億,前者僅為后者的1.2%,而整個釀酒行業的銷售收入超過一萬億,紅酒占比還不到1%。
葡萄酒為什么會如此拉跨?
其實,中國葡萄酒曾經也有過一段爆發式增長,當時的一個重要契機是中國加入了WTO。
加入WTO之前,我國葡萄酒進口關稅為65%,再加上消費稅和增值稅,綜合稅率一度高達150%。
之后關稅一路下調,2004年初,洋酒稅率統一從44.6%大調至 14%,這就帶來了葡萄酒行業的全面降價,有的品牌甚至直接降價了三成。
普遍降價刺激了市場需求,中國葡萄酒銷量從此一路走高,從2000年到2016年,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從42.5億增長到了464.54億,翻了10倍還不止。
本世紀初,張裕的主營業務收入為8.74億,但到2011年的巔峰時,已經增長到了60.28億。而當時的茅臺的營收為184.02億元,兩者雖然有差距,但這差距絕不像今天這樣懸殊。
實際上,當時很多人已經把紅酒當作了下一個白酒,認為它的增長曲線,就會是一條直線向上。
這掀起了一陣酒莊熱,大批中國人扎堆到海外收購酒莊,涉足葡萄酒生意。
在這長長的一串名單里,既有姚明、趙薇、丁磊、郭德綱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更多的也包括各行各業的富豪精英。2011年,通靈珠寶老板沈東軍以2億天價收購了法國一家中級酒莊,就曾令市場震驚。
中國富豪豪擲千金買入葡萄酒莊,在此時早就超出了紅酒經營的需要和范疇,而是具有很濃厚的地產投資屬性。
而紅酒也的確像房地產和茅臺一樣,開始經歷一輪又一輪的資本爆炒。
最經典的是82年拉菲,它的一箱12瓶裝,08年在倫敦交易所的成交價不到兩萬英鎊,但在10年卻被炒高至48000。同年在香港,還有一組69瓶拉菲多年份組合,也被拍出260萬港元的天價。
大量的熱錢涌入紅酒市場,短期之內炒熱了價格,提高了銷量。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炒作實際是拔苗助長,提前消耗了市場潛力,同時也刺激了大量假貨的出現。
法國一年拉菲產量不到20萬瓶,但中國僅江浙地區的年銷量就在30萬瓶以上,這多出來的酒到底是哪來的,不言而喻。
紅酒泡沫來得快,去得更快,2011年之后,高檔紅酒價格快速回落,82拉菲價單瓶價格曾經炒到10萬,16年則腰斬降到了5萬。
而看著高檔葡萄酒越來越難賣,酒商便把目光放到了“真實消費力”上,開始寄希望于新生的中產階級,能把喝紅酒的擔子給接過去。
但事情真的會有這么簡單嗎?
2016年中國葡萄酒市場達到頂峰的時候,威龍董事長王珍海提出:未來5到10年,中國會成為世界葡萄酒第一大國,紅酒將跟白酒各占半壁江山。
王珍海的邏輯是這樣的,市場中的“核心消費群體”是三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中壯年,而當時這一批人主要是喝白酒。
隨著世代交替,核心消費群體里的80后90后會不斷增加,他們對白酒興趣不大,但樂意接受葡萄酒,所以未來中國紅酒市場必定潛力無窮。
現在回頭看,王董的邏輯起碼有一半是對的。
新一代的消費者的確對白酒不感冒,現在白酒行業普遍有危機感,就是在擔心年輕人不喝了該怎么辦。
然而,白酒有壓力,并不代表紅酒就能取而代之。
紅酒度數比白酒低,入門難度也沒有那么高。
但年輕人之所以遠離白酒,并不只是因為口味上的偏好,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對整個酒桌文化的抵觸。
年輕人不喜歡陪酒、敬酒、干杯,是討厭這背后潛在的服從性測試,以及長幼尊卑這一整套的不平等秩序。
“怎么敬酒”“怎么倒酒”“祝酒詞說什么話”這些過去是“學問”,放現在就是“糟粕”。
在這個背景里,白酒只不過是酒桌文化的一種載體或工具,所以才會被年輕人一起抵制。
那這情況,放在葡萄酒上面存不存在呢?
實際上一樣存在,作為西方的宴會主流飲品,葡萄酒本來就有一套歐式的餐桌禮儀加持。
2004年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后,這套禮儀又被企業有意識地推廣傳播,以體現葡萄酒的文化品牌特色,營造一種高端洋氣上檔次的格調。
當然,這其中不少也跟中式禮儀一樣,都是牽強附會、沒事找事的結果。
而一種文化,只要越強調秩序和規矩,就必然會離年輕人越來越遠。
所以酒桌文化,不管它的載體是紅還是白,只要漏出了這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馬腳,就都只有被年輕人拋棄的份。
葡萄酒的問題還不止如此。
作為外來文化,葡萄酒的整個評價體系,鑒賞標準,分級劃分都是高度西式的,這一套體系在移植到中國的時候,并不接地氣。
酒廠在紅酒推廣過程中,為了對標高檔白酒,又過多地強調商務宴請的正式場合,使得葡萄酒的飲用場景相當單一,業內人士估計社交和家庭消費比例大約在9比1。
相比之下,其他洋酒,沒有這么濃厚的“正規軍”情結,它們成為酒吧、派對、KTV的常客,反而是增速驚人。
像威士忌2013年在國內市場不過12.88億,到去年已經增長到了55億,十年竟然翻了四倍。
葡萄酒夾在中間非常尷尬,往上走正式宴席是高檔白酒的天下,紅酒有一點位置卻無法擴大,往下看,那些鶯鶯燕燕的娛樂場所,又面臨其他洋酒的競爭,一樣是舉步維艱。
以上種種因素交雜,導致了葡萄酒在中國是早熟卻又早夭,很快就站上了巔峰,卻又很快跌下了神壇。
現在,中國紅酒一年90億的市場,卻不過是2.2億元的利潤,除了張裕、王朝等幾個少數頭部企業,其他大部分酒廠都在盈利線以下掙扎。
短短20年,紅酒就走過了爆火-過熱-衰退的全過程,未來想要翻身卻是遙遙無期。
至于其他酒類會不會步它的后塵,那就另外一個話題了。
你喝紅酒嗎?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