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開始長征,再到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歷時2年多才宣告結束。
在歷時2年的長征路上,中央紅軍進行了600余次的大小戰斗,在脫離根據地的物資保障情況下,途中消耗的彈藥如何補充呢?光靠前期攜帶和后期戰斗繳獲嗎?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中央紅軍,在長征時期是怎樣保障彈藥補給的!
其實,紅軍長征途中的武器彈藥,如果光依賴繳獲,彈藥自然不能滿足需求。但是,繳獲彈藥又確實是紅軍長征時期彈藥的主要來源。
首先,在長征出發前,按照中革軍委的相關要求,及時進行了武器彈藥補充,包括槍支3.29萬支、迫擊炮38門,各種槍彈藥165萬余發,手榴彈7萬余枚,炮彈2473發。
沒錯,這就是紅軍出發時,各種武器彈藥配置的鼎盛階段,前期攜帶的彈藥在突破湘江第三道封鎖線后,就已經陷入告急狀態。
后來,中革軍委和中共中央,對于長征紅軍作戰便強調指出:全體同志們打勝仗,消滅大量的敵人,繳他們的槍和子彈,武裝我們自己。
所以,繳獲國民黨軍隊彈藥,便成為了紅軍長征途中彈藥補給的主要方式。
當時,在中央紅軍過毛兒蓋草地時,便殲滅了胡宗南派來圍剿的部隊,一場戰斗下來,繳獲機槍19挺,短槍200余支,以及大量的彈藥糧食補給。
還有遵義戰役,中央紅軍同樣是繳獲了許多物資:槍支2000支以上,子彈10萬發以上,然后還有重機槍十余挺。
在1935年9月的臘子口進攻戰斗,紅軍還繳獲了3門迫擊炮,一定地增強了紅軍部隊的重火力。
當然,在作戰時,彈藥的消耗量往往是驚人的,光靠繳獲和前期的攜帶,還是不能滿足紅軍的戰斗需求。
所以,當時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建設隨軍的小型兵工廠,紅軍戰士可以用自制的生產工具,來制造簡單的彈藥,就比如土手榴彈,可以成批量化生產,并隨時輸送到前線。
但是,由于自制的生產設備過于簡陋,便需要更多的人進行維護和搬運,而在過草地時,便有負責搬運的紅軍戰士,陷入草地泥潭而最終犧牲。
同時,隨著紅軍長征戰斗的持續進行,一路爬雪山、過草地、淌江河,導致笨重的機械設備,難以跟上大部隊的行軍速度,以至于為防止國民黨軍追擊,加快紅軍行軍速度,便被迫扔掉了一些生產彈藥的機械設備。
然后,就是用金錢購買軍火,來緩解紅軍彈藥急缺的燃眉之急。
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財政部和國家銀行(被編入中央縱隊第15大隊),也是和中央紅軍一起參與長征的,而且這支隊伍的任務,就是負責整個紅軍的籌糧、籌款以及全部保障補給工作。
在出發前,各個紅軍部隊,便得到了國家銀行分配的資產,進而方便紅軍在沿線,通過銀元、金子等購買軍需物資。
其實,打擊地方土豪劣紳,也可以獲得一些武器彈藥補給。當時,這些土豪劣紳,為了穩固自己在地方的權力和威望,便會囤積大量的武器彈藥,蓄養私人武裝。
在紅九軍攻打東川縣土豪劣紳時,便直接獲得了300支長短槍、500余枚手榴彈,以及2萬余發子彈。
然后,為加強紅軍彈藥等后勤保障,還專門成立了沒收征集委員會,沒收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的資產,進而為紅軍的彈藥補給做好充足的資金準備。
其實,除開這些手段,在紅軍彈藥告急狀態下,用石頭當做“子彈武器”,也能夠利用地形等作戰優勢,來擊潰前來圍剿的敵軍。
其實,紅軍長征路上為保障彈藥補給,還是做了很多努力,從自身攜帶、戰斗繳獲到自制生產、打土豪劣紳沒收、再到可利用一切可做子彈、炮彈的天然武器。
就這樣,中央紅軍擊潰了國民黨軍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圍剿和封鎖,最終完成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