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沒有兒子就等于“斷后”?
聽起來有些荒唐,但這種傳統的“中式文化理念”卻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認為養兒子才有福,兒子才是家里的頂梁柱,兒子能傳承香火,兒子能繼承家業,兒子能給父母養老,兒子就是父母的底氣。
而養女兒就是白養,長大了就是“潑出去的水”,到了人家家里不還是得“做牛做馬”。
所以,家里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家庭就被認為是“斷后”了,也因此常常被人瞧不起。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這種觀念真的能站得住腳嗎?
去年媽媽生病住院時,我們認識了一位樂觀開朗又健談的大爺。
別人家要么是老伴兒照顧,要么是兒子、女兒照顧,就我們兩家每天都是女兒們進進出出。
于是兩位老人就聊起了關于孩子的話題。
這一說不要緊,簡直是“同病相憐”。
我們家是三個女孩兒,這位大爺家也是三個女孩兒。
見我和他女兒都在身邊,他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著說:
“說句你們可能不太愛聽的話,那個年代正趕上計劃生育,但就算罰款還是要了三個孩子,就想著要個小子(兒子)”。
可能這話確實有些扎心,但我和他女兒并不覺得這有什么傷心或者尷尬,畢竟年代不同了。
“大爺,現在男女平等哈哈哈”我開玩笑說。
“就是爸,你看你們現在多享福,女兒可比兒子細心多了”大爺女兒附和道。
臨床大媽在一旁羨慕地說:
“孩子們說得對,女兒真就是比兒子強,孝順、心細、會照顧人,你看,剛動完手術那兩天,你們幾個女兒都一晚沒合眼……
再看看我,可倒是有倆兒子,都各自忙各自的,就手術那天來了一趟……哎,孩子們忙,咱也能理解,幸虧有老伴兒還能有個照應……”
確實,時代不同了,老人的思想也跟著慢慢轉變了很多。
女兒就不是自己的親骨肉了嗎?
女兒有本事、孝順,什么“傳宗接代”,什么“斷后”,都不是事兒,重要的是老人晚年有依靠。
這讓我想到之前有一部熱播劇——《都挺好》。
姚晨飾演的蘇明玉就是因為自己是女孩,所以從小到大都被父母忽視。
吃的、住的、用的都是優先給兩個哥哥。
大哥蘇明哲,是個典型的“老好人”,與世無爭,但在家庭沖突中,他試圖挑起家庭重擔,但最終感到力不從心。?
而最受父母寵愛的二哥蘇明成,卻理所當然的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擺爛,成了名副其實的“啃老族”。
最不受待見的女兒蘇明玉卻憑著自己的努力和貴人的幫助,一路披荊斬棘,最終在泥濘中開出了最絢麗的花朵。
雖然從小到大蘇明玉始終是那個最不受寵的孩子,但到頭來,她卻是家里那個最孝順的孩子。
所以,我在想,能讓家庭“斷后”的到底是什么?
不是生兒生女,而是社會、父母對性別的偏見、對孩子的偏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