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穿紫河的“生態”密碼
有時候傻傻的想,一個人的腦子里為什么要裝得下這么多東西,為什么要裝得下這么多的記憶。
二三十年前到過家鄉的隔壁市,常德。記憶中那時的常德和現在的常德可謂有天壤之別。現在,我們來到常德河街,先后走訪了大小河街各種特色小吃、特產、特色工藝品,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感受老街帶給我們的現代韻味。尤其夜游穿紫河,讓我們享受了一臺又一臺文化盛宴。燈光實景節目《常德記憶》,水韻常德、老街記憶、夢回古音、折子戲、常德絲弦、常德漢劇、劉海砍樵等。船每駛向一個碼頭,便有一處歌舞演出,只可惜只可遠觀也。
穿紫河,猶如一部厚厚的人文歷史書籍,它通過舞蹈、戲曲、音樂,向我們展示出它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上的演變形態。它也濃縮了居住穿紫河兩岸人們的所有記憶,那是一段不斷生長和重生的屬于常德人的記憶。當然,我無法去評價千年古運河都經歷了什么,但它今天帶著神采奕奕的裝扮靈動地出現在世人面前,這是常德人的福氣,也是我們到訪穿紫河人的福氣。
船載著我們順勢而上,我站在船里,用手機貼著船窗玻璃,不停的拍照,錄像,我想用這種方式留下那短暫的美好,用圖像的方式感受夢回舊時光的愜意。
婀娜多姿的穿紫河,她如一位穿著旗袍,有著內美的天然氣質、有著獨特思想一樣的女子,它給了我足夠多的畫面感。以至于當我回到酒店,我的心思依然回蕩在那悠悠琴聲之中。
我想,穿紫河的畫面感是可以近距離用手觸摸的。
每一處景皆成故鄉的“桃源”
如果也能像那位漁人一樣,誤入桃花源呢?我是很想這樣做的。但我無法誤入,偏偏有備而來,乘興而入。
一到桃花源,腦海中便緩緩鋪展出1600年前的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畫面感。這不僅是一篇熟悉的文字,更是寄托了人們心靈深處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蘇東坡說:“常意天地間,若此者甚眾,不獨桃源”。心若向陽,只要有夢,桃源無處不在!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桃花源。那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里“林木豐茂,鳥語花香,雞犬相聞”那里“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有人乘舟打魚,有人織布紡線,有人釀酒勞作,有人歡歌起舞,男女老少皆怡然自樂”;那里不僅風光秀美,民風淳樸、感情真摯,那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簡單,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里有體驗不盡的古老幽靜,有抒寫不完的詩情畫意。
于是,就有李白在這里留下了《古風》、杜甫留下了《不寐》、劉禹錫與王安石留下了《桃源行》、張旭留下了的《桃花溪》、梅堯臣留下了的《桃花源詩》、張九齡留下了的《與生公尋幽居處》等。還有唐代文人孟浩然、王維,宋代文人趙徽宗趙佶、元好問、黃庭堅、朱熹,明代文人王守仁、江盈科、袁宏道等人,均題寫過有關桃花源的詩文,皆成膾炙人口的歷代經典之作。在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上,而且還在不斷滋養出一代又一代文人巨匠。
我們可以把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理解為一個具有烏托邦式的理想之地。它是一個隱藏于深山深處的難以被人發現的一塊凈土。他所描述的茂林修竹、整齊的房屋、肥沃的土地、美好的人文自然景觀,似乎就在我們的身邊。此景雖不常有,卻是我們可以隨時奔赴、體驗、記錄的一種日常,那便是我們人人都在懷念的故鄉。
讓心中的“桃源”在畫里飛一會
不得不說,桃花源的形象在古今文學和文化中產生了積極而深淵的影響,成為人們心生向往的一個最理想的居住之地。它激發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更多的是讓我們思考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精神上的慰藉和對遠方給予的希望。
在不知不覺中,我所畫有關“桃花源”的作品已有數十張,每一處都有桃花。這源于勾起我對兒時的記憶。那時姨媽家屋前屋后都載有桃樹。每到桃花盛開的時候,我便站在桃樹下仰望桃花,風一吹,便有桃花紛紛揚揚的落下。我從小便十分喜歡那種落花的感覺,粉紅粉紅的花卉覆蓋在地上,我不忍心去踩踏,有時會用衣角包起來帶回家。不久,當桃子成熟,我便像猴子一樣爬上桃樹,采摘桃子。那場景,雖然不常有,但記憶卻像夏季的河床,時不時便顯露出那最快樂的情景。
我是后知后覺地發現,滋養我從事藝術的起源,一定是家鄉和童年塑造了自己的喜好和性格。
桃花,從此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像生根發芽一般,逐漸長大成參天大樹。自此,屬于我心中的烏托邦式的“桃花源”便從我的筆底生發,一發不可收拾。任我天馬行空,展開飛翔的翅膀,一次次夢回桃花源。
我在創作上,在立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想打破一種平衡,那就是表現屬于中國的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在構圖和形式上打破傳統的構圖法則而賦予作品以自由的表達。尤其通過主觀臆想側重于對于內心世界和主觀情感相互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將裝飾味融入其中,又不失具有深刻情感的建構。
我喜歡營造一種獨特的意境,營造出一種動感和張力,通過絢麗的色彩,鮮明的對比色來傳達畫面的視覺表現力。我直接在絹本或生宣上勾勒線條,這個過程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是一種既快樂又十分緊張的活計。它帶給我內心情感的體驗,這種表達與后面作品的顏色和主題是緊密相連的。
我希望讀者都能從我的作品里感受到詩意和想象力,感受到作者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感受到作者對于這個世界的獨特感悟。
我只想通過繪畫這種方式,讓我心中的“桃源”在畫里飛一會。在郁郁蔥蔥的山野間,在輕柔拂過的微風里,在花開花落的靜謐之地,在你我年少的記憶里,在層層疊疊的時光碎片里,聽一種被人忽略帶有顏色的聲音。
如果每個人心中有一個桃源,那么,魚呢,它心中的桃源是什么樣子的?如果鳥呢,它心中的桃源又是什么樣子的?愿所有的生物心中都有夢,愿你我,都能共赴山海,在另一個時空,在畫里畫外,聆聽一種永遠的“桃源”訴說。
2024年8月23日夜
未君作品欣賞
未君《飛躍桃源》82cm×54cm 絹本設色 2024年
未君《重返桃源》82.5×54cm 絹本設色 2024年
未君《莊子·與鯤同游》66.5×50cm 絹本設色 2023年
未君《桃源深處》53.5cm×43cm 絹本設色 2024年
未君《水之戀》40cm×38.5cm 絹本設色 2024年
未君《海龜》38.5cm×40cm 絹本設色 2024年
未君《山海之旅》38.5cm×40cm 絹本設色 2024年
未君《與君同行》38.5cm×40cm 絹本設色 2024年
未君《夏日的時光》38.5cm×40cm 絹本設色 2024年
未君《秋水·涌》54cm×68.5cm 紙本設色 2024年
未君《秋水·舞者》54cm×68.5cm 紙本設色 2024年
未君《后山歌起》絹本設色 52.5cm×59cm 2023年(私人收藏)
未君《桃花劫》麻布設色 52cm×70cm 2023年
未君《入境桃源》112.5cm×43cm 紙本設色 2022年
未君《悵望看花人》紙本設色 69cm×138cm 2023年(私人收藏)
未君《鳶飛鶴舞》紙本設色 69cm×138cm (私人收藏)
未君《桃源雙鹿》紙本設色 69cm×138cm 2023年
未君《誰信江南別有春》 紙本設色 69cm×138cm 2023年(私人收藏)
未君weijun
副教授/國家二級美術師,自由藝術家、美術評論家、高校兼職教授。先后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碩士研究生班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為工筆畫大家林凡先生入室弟子,九三學社民主黨派人士。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兼重彩畫藝委會委員
李可染畫院研究員
文旅部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花鳥畫專業考官
中央統戰部全國新階層自由職業人士服務團成員
湖南省中國畫學會副主席
九三學社湖南省書畫院副院長
湖南省委統戰部新階聯副監事長
湖南省文史館特約研究員
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湖南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國工筆重彩畫花鳥畫和中國山水畫創作,堅持以開放性的研究視角和微觀的建構意識進行藝術實踐。在寫生與創作研究方向特別強調堅實的畫史畫論和美學研究,并富有獨到的見解和認識。曾在國內多所高校擔任中國畫高級研修班導師或舉辦講座,作品三十余次參加全國大展并有獲獎,在國內舉辦個人畫展多次。已出版《未君畫集》《當代名家美術工作室文獻研究·紫陌醉羽》《未君山水畫技法精解》等個人專著畫冊共二十余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