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三三制”戰術,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最早起源于抗日戰爭時期,在解放戰爭時成熟運用,朝鮮戰場更是一戰成名。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而志愿軍在和美軍進行戰斗時,便使用“三三制”戰術,讓裝備精良的美軍吃盡了苦頭。
其實,“三三制”就是我軍的一種班組突擊戰術,戰術核心就是將1個班或單位,分成3個戰斗小組,每個戰斗小組由3人構成,呈三角狀分別負責進攻、掩護和支援。
同時,“三三制”戰術的最大優勢,就是用有限的兵力,消滅掉可觀的數量級敵軍,提高部隊的作戰靈活度和效率。
當然,任何軍事戰術都不是無敵的,而被稱為我軍王牌戰術的“三三制”戰術,同樣是有著弱點和局限性。
簡單來說,“三三制”戰術,就是在空間上拉長了攻擊縱隊,并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增加了攻擊頻率和攻擊時長,逐漸消耗掉敵軍的有生力量。
所以,它的缺點也很明顯,為了避免在進行火力偵察和短兵互射階段的的傷亡,便會增加攻擊的縱深和寬度,從而極大分散了兵力。
那么,一旦有戰斗小組打開缺口后,很難有多余的兵力及時跟進。即便是給攻擊尖刀部隊提供了手榴彈和一系列自動武器,但是數量級別完全不夠,無法做到持續的缺口突破。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便喜歡和我軍打陣地戰,可以在擁有基本士氣的軍隊上,和我軍展開持續戰斗,達到以傷換傷的戰術目的。
所以,解放軍在攻打黃維兵團時,位于戰斗核心區大王莊附近的國民黨軍隊,便采用自動武器加刺刀的反突擊戰術。
當時,我軍在使用三三制戰術,成功打開缺口后,便和國民黨軍進行了旗鼓相當的對決,但是代價雙方傷亡都很大。
所以說,雖然“三三制”戰術的確提高了我軍的攻擊效率和作戰靈活性。但是,就是因為靈活性,導致時間和空間上都分散了兵力,進而導致無法集中攻擊強度。
那么,接下來就是其進攻能力較差,即便是依靠突出部隊打開缺口,突破敵軍的薄弱防御環節后,由于兵力上的配備限制,后續進攻會出現明顯的后勁不足現象。
然后,“三三制”戰術的運用,對于士官老兵的需求量極大,基層要是有夠多的身經百戰的老兵,才能做到每三個人配備一個有能力帶隊的老兵或者士官,即便在和上級指揮機構失去聯系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根據戰場態勢進行攻防轉換戰斗。
在朝鮮戰場,剛開始吃盡苦頭的美軍,后期也逐漸摸清了三三制戰術,包括穿插分割的特點,并找到了應對方法,就是利用美軍的重武器裝備,包括裝甲支援、后方的陸、空火力,對我軍形成合圍夾擊。
其實,三三制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降低傷亡,而要降低傷亡,那就必須要避免兵力過于集中使用,兵力分布自然就分散了。
正如我前面所講,攻堅戰斗強調的就是,撕開敵軍缺口后迅速將部隊送到缺口。如果部隊過于分散,也沒有過高的機動能力,自然就失去了最佳缺口進攻時機。
一旦敵軍反應過來,而且布置的防御陣地還有縱深,就能很快調集部隊來堵住被我軍“三三制”突破的缺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用“三三制”戰術,那就無異于“添油戰術”,實為兵家大忌。
同時,一旦戰斗進入白熱化階段,班組老兵的犧牲速度,也是遠高于新兵的成長速度,那么“三三制”戰術也就會喪失實施戰斗的基礎。
實際上,“三三制”戰術就是一個很基礎的步兵戰術,是基于早期我軍的輕武器科技水平發展而來,其實施的空間和時間,也都是需要具備適應條件的。
總結一下,就是“三三制”戰術的弱點在于,導致兵力過于分散,火力輸出強度不足,對地形較依賴,以及后勤支援挑戰等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